香港收費電視強勢出擊大中華媒體戰即將展開

2003-09-15
電盈重新啟動ITV牌照,推出now寬頻電視。
據尼爾森媒介研究(Nielsen Media Research)調查香港、耶加達、吉隆坡、馬尼拉、新加坡、台北及曼谷七個亞洲城市超過九千名市民看電視、電影及報章雜誌等的習慣,98%的香港人有看電視的習慣,高出其他六個城市躍居首位。其餘分別為台北(92%)、馬尼拉(92%)、新加坡(91%)、吉隆坡(89%)、曼谷(88%)和耶加達(86%)。

調查結果顯示港人四十六年來愛看電視的習慣,已到了不離不棄的地步。這也是為甚麼到二零零三年底,本港將會新增加五家收費有線電視營運商:Yes TV、譜樂視、銀河衛視、香港寬頻及電盈now寬頻電視,再加上已成立十年的九倉有線電視,一共有六家收費電視商。如果再將今年底宣佈啟動的美亞娛樂旗下的美亞電視(Non-Domestic Pay TV)計算在內,總數達七家之多。這七家營運商將合共推出一百三十條頻道,到二零零四年底,預料可增至一百八十條,增長速度之長,已到了令人吃驚的地步。


收費電視戰國時代已來臨

美亞電視是衛星頻道,理論上不算有線電視,但它卻是收費電視。其中電盈寬頻目前尚待港府正式批准其經營收費電視業務,若按廣播事務管理局已准電盈重新啟動互動電視(ITV)服務牌照來看,相信行政會議應該會照准廣管局的建議。如果我們不健忘的話,猶記得電盈於一九九八年推出投下鉅資籌備超過五年的互動電視,最後卻折戟沉沙,以失敗告終。所以,港府在越多競爭,觀眾選擇越多的考量下,當然會樂觀其成。

值得重視的是,香港收費有線電視的戰國時代已經到來,一百三十至一百八十條頻道推出,競爭之慘烈,在所難免,而觀眾則有更多的選擇,競爭的結果得益的當然是廣大的香港市民。第一,頻道多,為了生存、為了吸引觀眾,收費自然向下調整。第二,頻道節目內容會多元化,且慢慢趨向分眾,不同內容的頻道,吸引不同喜好的觀眾,小眾趣味的觀眾得到照顧。第三,競爭之下,節目水準相應提高,有創意的節目越來越多,電視產業才得以健康發展。


全天候新聞頻道與自製節目

在眾多收費電視商經營的眾多頻道中,令人欣慰的是將會有五條廿四小時播放的新聞頻道:(一)有線電視新聞一台。(二)有線電視新聞二台。(三)有線娛樂新聞台。(四)香港寬頻的新聞。(五)銀河衛視新聞頻道。這可以說是香港電視史上的創舉,五條全天候新聞頻道,以第一時間將周邊及全球發生的大事送到市民的眼前,這對於市民和當政者掌握全面的資訊,提供了一個快速的平台。

從各家收費電視商目前頻道的定位來看,多數不自己製作節目,這當然是從降低經營成本為主要考量,本也無可厚非。但若從長遠的發展去衡量,如果頻道內容全部依賴外購或外判,到頭來是經營者將頻道內容取得的主動權拱手讓人,節目來源不穩定,質量也沒有保證。亞洲電視是最好的例子,自己為了削減開支,將自製節目減到最少,人員也從一九九八年的一千五百人減到不足二百人,仍然離不開虧損的命運。所以,今年八月再聘請梁立人回朝接掌製作總監一職,並宣佈重新自製節目,希望能扭轉局勢,可見一個沒有自製節目的電視台,它繼續生存下去的空間有限,這是無庸置疑的!另外,二零零三年初九倉有線電視邀請資深影視人徐小明擔任製作執行董事及有線電視營運總裁,成立一個劇集與節目製作中心,準備打從二零零三年起將自拍劇集由原來六十小時增加至一百小時,更開辦一條廿四小時娛樂新聞台,由余詠珊主持。這證明了電視頻道最終發覺自製節目仍然是最可靠,媒體產業的成功最後仍取決於內容。

退一步說,如果電視商完全放棄自製節目,端靠外購,可以想像到時看到的都是一些外國頻目,諸如Discovery、CNN、BBC、Bloomberg、Disney、Fox、MGM等熟悉的名子,甚至成人台充塞。當然,我們不是反對這些頻道內容,而是應該還有其他的節目,自己本土製作的節目更不能或缺。


收費電視市場滲透率偏低

香港約有二百一十七萬戶家庭,九倉有線電視經營第十個年頭,到今日--二零零三年八月為止,用戶達六十二萬,整個市場滲透率不足30%。換句話說,市場的空間仍然很大,以鄰近地區台灣為例,收費電視滲透率超過80%,相比之下,香港未免偏低了些,究其原因,根據香港寬頻主席王維基的分析,原因有三點:(一)外語節目過多。(二)頻道欠缺有特色的中文內容節目。(三)營運商定價偏高。如果能針對這三點加以改善,收費電視覆蓋率應該可以達到80%-90%。

問題恐怕沒有那麼簡單,下面有三點必須先考慮進去:(一)九倉有線開辦九年,投下資金四十至五十億元,才開始有盈利(二零零二年1.17億元),這樣長的時間,這樣鉅大的投資,實非一般營運商所願意做的罷。當時,有線是獨家經營,別無競爭對手。如今,情況已大不相同,六、七家一齊在市場湧現,難度之大何止倍數計。(二)除眾多有線商之外,尚有免費的無線和亞視台,特別是前者更有超過三十年的盈利紀錄以及忠誠的觀眾群。除非你能製作出更富創意更多元的節目,否則,想脫穎而出,談何容易。(三)台灣的情況與香港不一樣,很難類比,台灣有線電視的崛起,正值戒嚴時期,而三家官營的中視、華視與台視長居久安,不思長進,節目不能滿足觀眾的需要,因而導致「第四台」(即非法安裝的有線台)的興起,在官方的禁止與壓制下,反而受到一般民眾與反對派的支持。至於香港無線與亞視,還能與時俱進,特別是無線,節目絕大部份自製,一般水準能保持,也較多元化,目前要壓倒它還不是一件太容易的事。


中國媒體逐步開放民營

隨著二零零三年六月宣佈更密切的經貿關係安排(CEPA),國內與香港的影視媒體距離已進一步拉近,香港影片已視為國片,而不受配額限制,合拍片工作人員比例亦放寬為三十比七十(港方);至於電視方面,中央電視台已開始將新聞除外,其他節目轉為商營,以廣告費決定該時段的製作經費,將節目交由廣告商與製作公司製作,揭開了中國電視史上民營新的一頁,可以預見國內電視媒體將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二零零三年,國家廣電總局已發出八張電視製作許可證予民間企業,正式允許民營公司獨立製作電視節目,而毋須依附國營的製作機構。

這項政策的改變不但有助於國內的民企,更為香港的電視媒體增加與國內民企的合作機會。按CEPA的精神,香港公司日後在國內的企業投資,股份應可超過51%。而且,香港媒體企業可參與經營國內的有線電視頻道,或者承包國內的頻道經營。再者,將已落地的衛星頻道轉為普通話國內頻道,將不會是遙遠的事。

按目前國內日益開放的傳媒政策,前景足以令人鼓舞,而且有理由相信,影視媒體走向全面市場化民營化是指日可待,也無可避免。因此,香港收費有線電視或衛星頻道,在成立初期爭奪本土市場固然激烈,但長遠來看,必須將目標投放在國內十三億人口的巨大市場去思考。每一年潛在的廣告大餅達一千億美元,沒有一間企業不想去分一杯羹吧!

因此,香港電盈旗下now衛星頻道正與國內的民企海潤公司合作,欲將之轉變為一條針對國內市場的國語頻道,準備進入內地的有線網絡。中國星亦正與國內電視合作,每星期播放一至二部自拍影片,於今年底試播,並在河北電視台開辦一條廿四小時電影頻道。Tom.com收購已落地廣東的華娛電視64%股權。天映娛樂旗下的天映頻道(購入邵氏七百六十部影片),一條廿四小時的中文電影頻道正申請落地中國。還有台灣的東森媒體科技計劃來港上市,以東森國際、兒童台及生活娛樂台申請落地國內;還有已有限度落地三十多家頻道,或正在申請中的,多不勝數。這些都說明了大中華地區,包括香港,甚至全球化的媒體都想打進中國市場,且視之為遠程的目標。
相關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是市場太小還是競爭太少

李敬華
2019-06-06

從數據看香港電視變化

李敬華
2018-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