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新聞傳媒在立法會選舉的議題設定

2004-10-14
本港各大報章對立法會選舉有不同程度的「傾斜報導」。
今屆立法會選舉,引發廣泛關注及討論,除了被視為自「廿三條立法」、「七.一大遊行」,以及今年初發生的「封咪」事件之後對民主進程的重大測試,也為考驗一些所謂「保皇派」自上述事件後的民望。無論如何,這次選舉被視為黨派鬥爭白熱化的一役。

雖然選舉已過,但有關選舉的議題,仍然成為批判焦點。其中就傳媒與選舉的關係,亦成為議論焦點。早前台灣選舉,亦引發有關傳媒淪為政治棋子的討論。傳媒與選舉的關係,向來都是傳播研究的目標,關注傳媒在選舉期間所扮演的角色及對選情的影響。

筆者連同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最近舉行了一項調查,其目的是探討新聞傳媒在今次戰情激烈的選舉中的報導,怎樣發揮其議題設定的角色。

研究是採用文章 / 內容分析方法。在六月尾至九月中旬期間,對數份報章進行分析研究,探討選舉新聞在這些報章所佔的平均範圍大小、版位位置、篇幅。在文章分析中,則研究這些報章中所採用的標題、字眼、語調、相片大小、主角選取、角度等。研究範圍集中在報章新聞上,但亦會對某些評論文章作出分析。

由於研究剛結束,部份資料仍在整理,故以下只包括部份發現。


報章對政黨的偏頗報導

報章對選舉新聞的篇幅明顯不同。《明報》及《蘋果日報》平均每日的篇幅有二至三篇,所佔的版位比較前,而所佔版位也較多。

從質性研究顯示,不同報章在報導同一則新聞時,報導的角度、標題及內文的字眼,以及所採用的圖片都有偏差。就報導的內容及字眼的分析,調查發現《蘋果日報》對民主派的報導,含正面字眼的成份最多,而負面的字眼,則只有一份。相反,《東方日報》在其對民主派的報導含負面字眼的比例,較正面的甚懸殊。而《明報》對民主派的報導則傾向採用較中性的字眼,而正面成份的也佔多。

於八月十七日,何偉途在東莞被公安拘捕的第一天,《蘋果日報》標題以「民主黨候選人何偉途被指嫖妓扣東莞」字眼平鋪直x,但內容就引述何太及李華明的第一意見,是政治陰謀,以及引述學者指,事件對選情影響不大,以第一時間安撫及減低事件對民主黨的影響。另一方面,《東方日報》則用標題「何偉途爆出在內地嫖妓被補醜聞」,在內文更引述東莞市公安對民主黨指其砌生豬肉大為震怒。而《明報》的標題,則沒有《東方日報》般直指其為醜聞,但內容除列出可能的結果外,更引述何妻堅信丈夫,但在其內頁裡就引述民主黨的言論指選情必受影響。而翌日(八月廿八日),民主黨連同何妻會見記者的新聞上,《蘋果日報》及《明報》均以同情的字眼,引述何妻堅稱「百份百信丈夫」,或報導「夫吃飯如餓狗」、「何妻憂極流淚」。但《東方日報》則以「民主黨人人自危;選前期不返內地」作為標題,並在副聞中以色情成份作焦點:「何偉途做愛半次被補」,並全面引述東莞公安局的發言,而在報導何妻時,就以煽情、同情字眼,報導何妻「遇人不淑」,中間就有將何負面化的成份。


評論回應報章立場

除報導以外,質性調查亦發現這些報章評論部份更加呼應該頭版報導某些政黨的偏頗。在「何偉途事件」報導中,較支持民主黨的報章在評論中也持同一綱子,不單在選舉,平時口徑也較支持民主派的評論,對公安的處理有非常參差的看法。八月廿三日《蘋果日報》刊載戴耀廷的文章,質疑北京公安部的解釋「未能具體解釋為何有這差別」。另一方面,《東方日報》則印有宋小莊的文章,道「何某嫖妓,事實清楚……列舉中國刑法,證明判刑有理。」《明報》則強調其中立立場,以「新聞要中立,社評要獨立」。而對內地公安的判決,指「唯有留待他保外就醫才能聽到他的辯解」。

報章在處理「陳婉嫻事件」上,成了「何偉途事件」的對照。陳婉嫻被指利用公帑租用辦公室地方,然後轉租工聯會作開課用途一事上,《蘋果日報》對陳婉嫻「罪控」亳不留情的負面報導,而《東方日報》則平舖直敘的將事件交待。陳婉嫻雖與民建聯「劃清界線」,但仍被視為同一陣營。


報章的選擇性斜手法

質性及量性研究都發現,各報章對民主黨及民建聯的報導超過對次要的黨派,例如其他的泛民主黨派,或親政府黨派。報章對一些獨立候選人不同處理,一些獨立但知名候選人,例如范徐麗泰、黃宏發、「長毛」等,報章都有相當的篇幅,但其他比較不為人知的參選者,例如查錫我、周秉恬等,則較少報導。

就這種情況,本研究也訪問一些新聞的記者,不論哪一張報紙,他們的回答也大同小異,稱報章有選擇性報導,對於一些勝算不太高的參選者,就不要花太多篇幅。就是這次研究所發現的獨立候選人的篇幅相對少。記者解釋這是必然的情況,尤其今次選舉採用的「名單」方式配票,造成政黨以名單方式作組別宣傳競選活動,故聲勢浩大,加上大政黨資源較多,所能舉辦的競選活動亦相對多,形式也更多新意,相對地獨立新人就成為「陪跑者」,參選活動也較少。記者謂,除非這些候選人的競選活動有「創意」,或有娛樂性,才能有較多「新聞價值」。


忽視弱勢社群議題

本研究亦有注視報章對選舉中弱勢社群團體所舉辦有關選舉的活動的報導,以及對參選者政綱中對弱勢社群的報導。量性調查發現,報章對上述議題幾乎絕無僅有。六月尾調查組織發表呼籲候選人士應將弱勢社群議題納入政綱中,只有《南華早報》於六月廿六日作報導。民陣於七月初公佈「民間政綱」,並呼籲候選人將之納入,《明報》於較後的版位中以小格報導。另外,包括基督徒協會的婦女聯席於八月廿七日所推出的婦女政綱,更未見研究的報章所提及。

調查亦就此情況追問記者,大部份稱不清楚選民普遍對弱勢社群的議題有多大關注。部份記者更直言,報導候選人對弱勢社群的關注,更可能影響候選人獲得的支持。他們稱,除非有大事件發生,或者有確切調查指選民關注弱勢社群的議題,又或者弱勢社群團體團結起來舉辦大型行動,才可能有較大的「新聞價值」。


報章幾可成政黨宣傳機器

此研究重申本港新聞生態的一大特色,就是不同報章的傾斜報導,在選舉報導中表露無遺。這種明顯政治取向,以及採用偏激煽情的字眼,嚴重脫離新聞操守中的客觀公正持平的原則。

但此現象在選舉報導中所產生的問題更見嚴重。選舉期間,選民需要對於候選人提供正確的資料,以及對其客觀公正的分析,以便選民更能選出真正能代表一己興趣、立場及實際需要的候選人,但現今部份報章不單對其所支持的政黨 /候選人報導偏頗,對敵對的就亳不留情的將其負面化,更以政治爭論作攻擊情報的武器,使政治戰場轉到報章上,不難令人覺得,報章作為「議題設定者」,在選舉期間,非但不能負起為選民扮演中立的監察者,更淪為所支持黨派的宣傳機器,損害選民利益。


選舉新聞娛樂化?

有討論指,報章不可能絕對客觀,表達其明顯政治立場是無可厚非,而連同其嘩眾取寵的報導手法,更能在這市場導向的大前提下,更能吸引讀者的注意。有記者更指,選舉新聞一如其他新聞,其新聞價值在於發掘「趣味性」,使選舉新聞也可有「娛樂性」。誠然,選舉新聞也可存在軟性輕鬆一面,但這種做法,便像「何偉途事件」的新聞,將被放大地渲染。何被補的原因始末便自然成為富趣味及新聞價值,及可被「娛樂化」的材料。因此,娛樂化報導正好在選舉及政治醜聞中發揮得淋漓盡致。

這種以「娛樂化」為主的報導手法,乃沿自要吸引主流讀者興趣的原則出發,而符合主流興趣,亦可能影響報章對集中報導「主流議題」的做法。除了將報導焦點放在大黨派外,更見著重反映主流需要及利益。結果,不單獨立新人(除了有知名度外)被忽視,代表弱勢社群興趣的議題就被排擠,以致報章直接造就一個「鋤弱扶強」的惡性循環,主流議題一方面得以強化,弱勢議題就被邊緣化。在選舉的範疇上,報導更因預測選情而因應報導,直接影響選情。


第四權的社會責任

新聞傳媒,作為第四權,理應負起監察社會的責任。在選舉報導上,除了反省注重客觀持平的操守外,更應廣納多元化聲音,既儘量提供全面選舉資訊予消費者,更應使不同民眾的要求傳達給候選人,使後者更能充份代表選民的需要。但此研究所反映的是報章不單沒有充份反映多元候選人,以至只反映主流,嚴重將邊緣興趣壓縮,使聲音單一化,更在這市場導向的大洪流下,以娛樂為新聞價值,並將新聞娛樂化,以偏頗傾斜手法支持/反對政黨。

研究建議,新聞報導理應著重其在選舉中所負起的社會責任,更應以客觀平衡角度,廣泛報導多元化議題及聲音,以建立民主進程必須的健康的公民社會。
相關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活在後真相的信息戰年代

傅景華
2019-09-28

從報章報導看近年香港大學生形象的變化

黃浿沂
王碩禧
鄭梓峰
鄭曉怡
莫浩廷
蘇鑰機
2019-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