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半年疫情困擾,全球各地忙於抗疫,甚至可言疲於奔命。疫情同時令經濟近乎停擺,抗疫尚未看到真正曙光,本港疫情又進入第三波,經濟難言轉勢;可是金融市場則大起大落,三月急跌,六七月初上升,波動極大。市場投資氣氛似乎從未遇上低氣壓。投資市場成生活的另一道「平行空間」。投資者對股市趨之若鶩,其在疫情下對股市資訊或財經新聞自然需求同步。
我們傳統視野眼中的財經新聞,或者可言綜合報章中的財經版面、專業財經新聞刊物,甚至早於2000至2010年之間推出不少網上財經專線;他們均以不同風格或報道形式來滿足市場之需求。但其於2010年後,財經資訊出現在不一樣的變化。網上已出現一些多元化的網上財經資訊,首先財經資訊日漸視象化、表述風格平民化、頻道券商化,甚至分析員也自設頻道,總之變化得五花八門。對於投資者而言,我們應該如何詮釋或評價這種變化,值得探討。
資訊平衡理論
財經新聞作為新聞報道之一種類型,其自然緊守著一般新聞報道之要求,其中包括客觀可靠、切忌道聽途說、慎選消息來源、無論記者還是財經分析員,他們報道或評論股份時,必須注意利益衝突云云。財經新聞若然提升至一種高度,我們或許可借用經濟學理論,以注入一種基本理論作為基礎,以提升財經新聞之縱橫維度。本文認為這是資訊平衡或信息不對稱理論(Asymmetric Information theory) 。有關資訊平衡中相關理論,打從哈佛學派到George A. Akerlof的檸檬市場,從Douglass North到R. Morck、楊賢和余氏(Wayne Yu)等之經典理論,甚至有效市場假說(Efficient Markets Hypothesis, EMH),在在說明資訊平衡是維護市場的重要支柱。
有關資訊平衡之學說,其於七十年代有關資訊平衡之研究,經典者見George A. Akerlof 的 "The Market for Lemons",以及Andrew Michael Spence的 "Market Signaling: Informational Transfer in Hiring and Related Screening Processes"(1973)。同期,八十年代亦見Douglass North,Grossman and Siglitz (1980)和Dimson and Marsh(1984)。九十年代則有Barber and Loeffler(1993)和Kent L.Womack等。其後又見Robert S.Hansen和Joseph M. Katz(2009),他們研究股市與資訊之關係,其跟R. Morck、楊賢和余氏 (Wayne Yu)有關兩者研究有著共同性。上述學者均說明一個重要的想法,這些學派相信資訊平衡與維護市場有著高度之相關性。
有效市場假說
另一種重要的理論則是有效市場假說(Efficient Markets Hypothesis)。有效市場假說可追溯至1565年,當時Girolamo Cardano討論機率和遊戲的問題,間接提出資訊透明之問題。到了1900年,法國數學家Louis Bachelier討論機率與預測的問題,進一步引入投機市場與數學分析之關係。法瑪(Eugene Fama)則於1970年深化有效市場假說,明確討論資訊與有效市場之問題,也奠定了有效市場假說之理論。
有效市場假說假定市場有效性可分三類,首先設定所有投資人都是理性的,其關鍵便是市場資訊多與少的問題。其理論假設了三類市場,分別弱勢假說(weak Form efficiency)、半強勢假說(Semi—Strong Form Efficiency)、強勢假說(Strong Form of Efficiency Market) 。其分析乃按市場公司資訊之透明程度,其跟投資者超額獲利之間有著何種的關係而言。其中強勢假說的假設,由於市場資訊之公開和透明化達至百分百,任何人均難以超額獲利,因為沒有人可以擁有資訊優勢,這是完美公平的市場。
但是,芝加哥大學教授Richard Thaler則不完全認同這種看法。他在一次對談中表達這種看法。他接受Pimco行政總裁 Emmanuel Roman對談時,Thaler表示,現代金融市場的敏感度或許超出理性領域,我們以一種理性來分析有時顯得蒼白無力(筆者詮釋用語)。其實有關有效性之質疑,早見諸於八十年代起,討論亦從未停止過。正如劍橋大學學者Martin Sewell指出,嚴格而言,有效市場假說是錯的;但精神是極度真確的。(Strictly speaking the EMH is false, but in spirit is profoundly true.)本文以為,其重要性在於我們思考市場問題時,不可忽略其假定之分析。
同時,市場根本沒有完美理性和公平,個人投資者不及機構投資者般有著壓倒性資訊優勢,他們獲得和搜集財經資訊成本有著天淵差別之限制。因此對於個人投資者而言,不同新聞性或資訊性媒體和網路,便是他們可行的選項(Feng and Seasholes 2004;Hong et al. 2005;Colla and Mele 2009)。但是,個人投資者專業素養和分析能力理論上不及機構投資者,他們交易行為因而存在不穩定性和誤差,投資決策易於受不同資訊所影響(Grinblatt and Keloharju 2001;Barber and Odean 2008)。選股決策自然或多或少受到廣泛受眾面之媒體(如報紙、電視、電台、以及今天的網絡資訊)所左右。我們如何促進和發掘股票資訊以作風險套利,從而導向更具效率的股票市場,這是重中之重的。如是說,產權良好,市場資訊「充足率」自然高,資源配置自然良好。如是推論,市場資訊得以維持「充足率」高,除了金融結構內在的資訊系統之外,財經新聞便可以作為一種公共性選擇。
香港財經新聞發展
本港財經新聞之發展早於1973年已見專業性報章,這份報刊是《信報》。《信報》於1973年7月3日創辦,其後還見另一份以商業性為主的《經濟日報》,其於1988年1月26日創刊,這兩份報章是本港兩份以經濟新聞為主的報章。因此,《信報》自1973年創刊以還,其亦標誌本港財經新聞進入專門化時期。《經濟日報》的登場意味香港市場對財經新聞及資料需求進入多元時期,《信報》以政經分析為主的方式,已不能滿足市場;《經濟日報》則以偏重經濟及商業為主,淡化政治方面之色彩。
到了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市場綜合報章紛紛加強財經版面之報道,報導方式的特色如大量資訊供應,各報的財經新聞版面不斷地擴大,由以往以股市及樓市為主,擴至基本財經新聞版、專門的地產頁、專門的投資版,以及增設財經副刊及加強國際財經新聞的篇幅等。本港於九十年代還出版了一份地區性專題財經報章,這是《華南經濟新聞》。這是台灣聯合報系於1995年在香港所創辦之報紙。另外,同期本港出版不同的專業財經雜誌;除了原來《信報月刊》(1977年),還有《經濟一周》(1981年)、《資本雜誌》(1987年),以及後來經濟日報系的《iMoney》。
至於電視和電台方面,他們一直在新聞報道之節目設有財經新聞環節。無綫新聞在《六點半新聞報道》加設《財經消息》(1987)環節,其後增設《財經透視》(1989)等財經雜誌式節目。同期的亞洲電視設置相若財經新聞環節。另外,有關電台方面之發展,香港電台普通話台前身是1989年11月啟播的香港電台第七台,為當時香港唯一一個交通消息為主的頻道。該頻道1991年5月改為交通財經台,專門播放新聞、天氣、財經和經典金曲。交通財經台於1997年3月31日改為普通話台。香港電台新聞部亦提供財經新聞資訊。商業電台同樣地提供財經資訊,九十年代初更進一步加強了相關內容。另外,九十年代初新城加入本港電台行業,同時於1991年設立新城財經台,專門播放財經新聞資訊。
財經新聞於九十年代之發展是十分重要的轉捩點。首先,上述之新城財經台是專門財經新聞資訊頻道,實為重要的一步,本港電視台或電台所謂設有財經新聞,一般附屬新聞節目。其後有線財經資訊台於1995年起啟播,則掀起視像財經新聞之新一頁。其後,now財經台另於2006年3月啟播。至於無綫財經資訊台於2017年8月15日試播。
傳統報章和雜誌為基本財經資訊之結構,於科網熱潮開始進入網絡即時資訊和視像領域,一直發展至今。另外,據經濟日報集團年報顯示,集團於1994年研究,於1995年推出,「實時財經終端系統,利用專線向用戶提供實時股票與衍生工具報價、財經新聞與證券市場研究資訊。」這項業務是經濟通。這一項目是十分具意義的發展。他們於2000年取得PNETS牌照,並於2000年3月推出免費財經入門網站 www.etnet.com.hk。類似經濟通之財經資訊,另見滙港資訊,其於1996年成立,同為本港金融資訊服務供應商。阿斯達克網絡(AASTOCKS.com)於2000年4月由TOM集團及All Asia Financial LLC成立。財華網於1998年成立。這些服務商之發展過程,亦衍生出財經新聞之業務。他們為了豐富服務之供應,漸漸地成為財經新聞之供應者;同時這項網上財經網站已紛紛推出視頻介面,甚至以即時方式評述和分析市場走勢,進一步即時化和視像化。
新興財經視頻成行業新常態
今天財經即時和視頻化已經成為行業新常態。本港財經新聞發展至此,已形成了多種不同的媒介供應方式,首先是傳統報章和雜誌,第二是電視和電台,第三是新媒介興的財經資訊專線。
過去十年,資訊發展有了另一種新變化。全新獨立的財經視頻橫空出世,雨後春筍。例子如王冠一於2008年成立個人財經網站「王冠一財經頻道」。原為刊物之《港股策略王》於2014年12月創刊;其於2015年8月14日《港股策略王》進軍數碼媒體,推出跨平台股市即時分析,並且把資訊視頻化。添味財經(tasty Money)於2016年於成立,由梁心欣主持,以「生動有趣,把複雜的投資理論及經驗簡單地為大家演繹出來」(原網站資訊)。分析師郭思治先生(郭Sir)於2020年4月創辦「郭思治工作室」,並推出「郭Sir 財經直播室」,追蹤和分享港股走勢。還有「民眾財經頻道」2017年8月8日推出民眾財經頻道,「交易時段全天候播放中、港股市及環球財經資訊。」其中包括〈中環財經連線〉,頻道於2020年6月改為Sun Channel,范巧茹主持,以「突破傳統財經媒體局限,雲集各方低調投資高手」為口號。另見Raga Finance(2014) 以及 jet media等。其中jet media在網頁寫道:「(他們是)香港一獨立財經新媒體,致力為投資者提供高質素的視頻節目,市場分析及各式各樣如投資講座等活動。」開宗明義地說明主打視頻節目。同時還有無數的財經達人自行在facebook和youtube上載或設立個人專頁,發表市場看法。
上述這類新興獨立視頻,其有著多重特質,分析表達輕鬆、言論隨便、不拘小節,有些更會即場落盤,造成主客模糊云云,另外,這些視頻同時有著完整的節目時間表,每日定時播放。按我們學院派新聞準則而言,有著商榷餘地,甚至持不認同之主場。然而,筆者最感與趣者乃這些視頻播放時間極長,如Raga Finance的〈錢錢錢打到嚟〉,由大師(沈振盈),其播放時間長達3小時1分零3秒(2020年7月17日)。我以為這點或許可以視為其與「正規」財經新聞報章網站或頻道最大的不同之處。老實講,如果喜歡財經資訊,這些選擇眾多的當兒,時間長的確「過足癮」。
學懂如何面對變化
由此可見,過十年新興的財經視頻雖然跟傳統財經新聞有著根本性不同,甚至不符學院派對新聞道德之要求,但他們所提供的資訊量,他們對任何市場消息均暢所欲言,毫不忌諱,如果投資者是理性的,基本而言,市場資訊永遠以多且深為重要,其對加強資訊之透明度還是有所助益的。若然達至有效市場假設中的強勢假說,筆者以為還是不可能的任務,因為內幕消息,正如財經前輩所言:「永遠是別人想你知道,你才會知道。」但投資者若能獲得一些或不同類型的資訊,其實有助更立體思考市場之走勢和每一個變化的現象。
我們現在從純經濟學來判斷,財經新聞作為一種市場元素,最終自然地由良幣驅趕劣幣;但若從一種新聞學出發,則見新興財經視頻過於進取;但又或者這類視頻根本不會把自己困於一種新聞角度。又或者,如今變化出現了,我們唯有學懂如何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