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皂劇應緊握時代脈搏

2002-05-15
劇集《法網伊人》採用創新敘事手法
儘管二零零二年的電視收看習慣難以與八十年代相比,統計亦顯示收看電視的人明顯比以前減少,但黃金時段的電視劇每晚仍平均有二百萬觀眾收看,佔本港人口三份之一。收視率方面,無線戲劇保持八成或以上收視;亞視方面,曾有要員私下表示,若有三成觀眾收看已經很滿意,意味著在戲劇方面,亞視仍有一段日子在收視方面難以與無線看齊。不過,收視率反映的是觀看的人數,並非欣賞的程度,所以叫座不一定等同叫好。

怎樣才算得上是好?美國肥皂劇編劇 Agnes Nixon 說:好的肥皂劇叫人發笑、賺人熱淚\、令人有所期待。

回顧過去港產的劇集,大都在橋段上朝這個方向走,但不是每一部都「叫人發笑、賺人熱淚\、令人有所期待」。

第一代肥皂劇大師Irna Phillips認為,肥皂劇要引起觀眾共鳴與追看,必須要反映現實,把肥皂劇成為觀眾日常生活的一部份,使劇中人的生活和時空,盡可能跟觀眾的距離拉近。但亦有持相反意見的 (Agnes Nixon 是其一),認為肥皂劇應該創造一個與現實不同的世界,讓觀眾在精神上可以活在那另一個世界中。


肥皂劇的成功\特色

美國過去的肥皂劇,多少都是循著這兩條路線捨短取長,就現實中抽取素材加以戲劇化。正如二次大戰期間的廣播劇,也少不免加入主角被徵入伍的情節。香港的肥皂劇,在越南難民潮最顛峰的年代,創造了朱江在《抉擇》中的難民角色;在《親情》中創造了《大陸仔》阿燦一角;《上海灘》的故事雖然是虛構,但誰敢說那個年代的上海沒有類似的江湖人物?說明了戲劇的世界亦真亦假,似是而非,似虛卻實,正好滿足觀眾在現實中尋找戲劇、在戲劇中尋找現實的心態。正如眼下在美國午間劇場播映的肥皂劇《Guiding Light》,雖然已播映了六十多年,仍然有人每天追看,仍然有說不完的故事。這正是Irna Phillips 當初看準電視也可以效法報章、電台,以連載漫畫及廣播劇的原理去泡製電視連續劇的原因,不愧\為肥皂劇之母。

肥皂劇其中一個特色是故事永無盡頭終結,一個終結是另一個故事的開始,所以可以經年累月的播映下去。香港的肥皂劇過去最長也不過百多集,在美國只算得上是中篇。但港產的百多集肥皂劇自八十年代中開始,也漸漸被二、三十集的中篇取代。這種幅度的中篇有別於美國及拉丁美洲所盛行的中篇;但在大陸、台灣、新加坡和東南亞卻普遍盛行。


香港觀眾「短癮」

長壽式的劇集不能在香港生存的原因是觀眾總會有生厭的一天,加上劇情要經年累月地吸引觀眾絕不容易。香港在八十年代經歷過兩個電視長劇遭腰斬,一個是《風雲》,另一個是《輪流傳》。《風雲》的背景是新界,劇情環繞兩戶新界村民的恩恩怨怨,並牽涉有當年備受談論的換地權益、農地收回重建等問題。原本是打算播放百多集的,後來因為收視反應不理想,結果故事在六十五集了結,是變相腰斬了一半可發展的劇情。另一個遭腰斬的長劇是《輪流傳》,只播映了二十八集,故事基本上並未完結。百多集的長劇尚且如此,長壽的劇集可想而知。

觀眾「短癮」、加上收視的壓力,固然是長壽電視劇在香港生存首要考慮的因素。近十年來更因為有了有線、衛星、微波、光纖、數碼等科技的引入,使觀眾的選擇多了,電視廣播的潮流亦由大眾趨向小眾傳播,以迎合不同觀眾的口胃,使觀眾已難於再降服於單一個節目。為了滿足普羅大眾的口胃,戲劇組的創作人無不費煞思量。

為了順應潮流的改變,香港的戲劇節目相應地做了些甚麼呢?篇幅方面,長達百多集的一小時連續劇自八十年代中開始,漸漸由二、三十集的中篇取代 (上百集的戲劇節目偶然仍推出)。節目編排方面,黃金時段的戲劇為了讓遲歸的上班一族亦可觀賞,播映時段亦順延了。但題材和橋段方面,遇到的挑戰才是最大。

究竟戲劇的潮流是甚麼?觀眾要看的又是甚麼?可以說,誰也肯定不了。過去一年來,黃金時段的電視劇,出現最多的是警匪劇。其實從七十年代末期的《C.I.D.》開始,至八十年代的《男子漢》及《新紮師兄》,警匪劇一直是兩台喜歡開拍的戲劇類型。喜歡是因為這個類型基本上具備了正邪對立、忠奸分明等戲劇元素,素材取之不盡之餘還有一般觀眾愛看的動作場面。不過,如果缺乏新的素材、有特色的個案和突出的角色設計,那怕是再火爆的場面、再歇斯底里的對立,也難引起觀眾追看。


創新手法摒棄傳統

談到創新,不可不提早前在無線剛播畢的《法網伊人》。 如果傳統電視劇都不外乎是家庭倫理、生老病死、正邪對立的話,《法網伊人》可說是全欠奉這些元素,有的只是另類倫理, 例如男主角的母親多年來只與男友共赴同居而沒有結婚,女主角是個有子等於無子的單親母親,至於其他角色的家庭狀況,不是側寫便是沒有正式交代。有關傳統電視劇講求的正邪對立、忠奸分明,劇中更難有一個奸人,也難有一個完人,每個人都有陰暗的一面,每個角色背後都有一段不可告人的祕密,真正的正邪對立,是每個人善良的一面跟邪惡的一面之對立。

《法網伊人》還有與別不同之處是敘事的手法:不作冗長的交代,事件往往是突如其來,先斬後奏,但件件有跡可尋,不以事件堆砌劇情,卻以人物引發事件。全劇透過逐一揭發每個人不為人所知的一面作推展,藉著揭發的過程引發出新的個案,使每件個案都在兩個層面下進行審訊:看得見的審訊與看不見的審訊,使每個出庭的人物都帶有兩副面孔 ---- 一面代表法律,另一面代表自已,兩者交織得恰到好處,使法外有情,情中有法。值得一提的是,全劇由案件的來龍去脈及證人提供的口供,而至控辯雙方的陳詞與盤問技巧,大致上都設計得有理有據,部份律師的陳詞幾可亂真。全程對話本,由原告人的自白以至原告代表律師的結案陳詞,都寫得感人有力、情理兼並。

不過,司法制度和審訊程序本來便是很繁複的一回事,以外行人寫內行人稍有錯漏在所難免。但整體而言,《法網伊人》揉合了喜劇、寫實劇與奇情劇的風格,在人物方面成功\塑造了Joe楊和其他幾個正角配角,劇本和對白都頗具水準;其中又以前半部戲較後半部戲出色,並摒棄了傳統電視劇的婆媽與倫理,別樹一個清新的劇種,為電視劇打開一條生路,幕後的創作人實在應記一功。
相關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是市場太小還是競爭太少

李敬華
2019-06-06

從數據看香港電視變化

李敬華
2018-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