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動電視潮流——新加坡衝力勝香港

2008-07-15
  六月中在新加坡舉行的亞洲大型廣播和通訊業展覽,滿足了不少潮人,因為幾大品牌手機的最新型號都在現場首度亮相。手機是這個展覽的主角,令人起哄的不單是款式,還有透過手機睇電視。來自世界各地的流動電視技術公司、手機製造商、電視節目製作公司、流動電視廣告商及市場推廣公司(mobile advertising and marketing),都在這展覽駐重兵,人人手持手機推介自己的服務或商品。置身當中,我深感電腦世界已是昨日的事,明天肯定是手機世界。

  新加坡正全力發展流動電視。除現有的3G串流傳送電視節目外,新加坡政府將於今年底發出以發射站或衛星廣播的流動電視牌照,這種新傳播媒體標榜節目選擇較多、兼畫面質素高。

  香港特區政府的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將於本月公佈推出流動電視的時間表,按該局原訂計劃,最快於明年上半年會發牌。 多方面都和香港較勁的新加坡,也不過比香港早數個月推出,但從這個展覽所見,我認為新加坡比香港的準備較充份和周到。

由手機選擇說起
  根據新加坡的傳媒報導,因應今年底推出流動電視,三大手機品牌:三星、諾基亞和Pantech即將於當地推出新型號,這些手機專為流動電視而設,備有接收DVB—H和T—DMB兩大廣播技術的功能。要買手機睇廣播式流動電視,理應不愁選擇。自零五年起,相繼有十個國家(包括英國、美國、日本和南韓)推出這種流動電視,主要的手機製造商都有開發配備接收廣播訊號功能的型號。

  新加坡政府卻很關注手機選擇問題,會否影響流動電視的受歡迎程度。負責發牌的傳媒發展局(Media Development Authority)表示,廣播式流動電視的發展現在遇到最大的問題,是市面上可支援的手機選擇不足。

  流動電視可透過地面發射站或衛星廣播,但新加坡政府早就否決衛星廣播模式,理由是高樓大廈多,無論在室內或室外要接收衛星訊號,都可能會有問題。因此不能如南韓般同時發展兩種廣播模式的流動電視。而手機選擇,也只有可接收地面發射站訊號,可供使用。

  新加坡一間技術公司Validus有見及此,認為這些專攻流動電視的手機數目亦有限,未必滿足顧客口味,以至影響他們試看流動電視的意慾,於是開發了新技術wifi castor,就是把發射站發放的DVB—H廣播訊號,給WiFi接收器接收。根據該公司一名人員在展覽會上介紹說,可以支援WiFi的手機,選擇肯定比DVB—H手機多,很多顧客甚至不用換新手機,就可睇流動電視。

  至於畫面質素和穩定性如何,現場無法比較。但我還是很欣賞當地有科研公司為流動電視發展,作出努力。而科技公司在推動新加坡廣播式流動電視發展,扮演主要角色。

科技牽頭及政府的推動
  綜結十個已發展廣播式流動電視的國家的經驗,推動這新一代娛樂媒體的,不外乎是電訊商、傳統電視台,或者手機製造商。香港試行研究的,亦是全港最大的電視台和電訊商:電視廣播有限公司和電訊盈科。

  然而,在新加坡負責試行的,是一間研究多媒體數碼廣播技術公司:Innoxious Technologies,當地傳媒也估計,該公司和另外兩間「本地薑」科研公司,很有可能獲發經營流動電視牌照。另外,還有技術公司為計程車引入流動電視,觀眾不是司機 (台灣很多的士已有流動電視,但是安裝在司機位),而是乘客。乘客除可睇電視外,更可上網。當然,這些公司不能獨當一面經營,它們有技術,但欠缺觀眾網絡和電視節目內容,因此它們很大可能會和電視台、財經資訊公司或者電訊商合作。

  論新聞傳媒業的蓬勃程度,新加坡遠遠不及香港,但它近年致力發展媒體科研,加上很多著名外資媒體及相關科技公司,都把亞洲區總部設於當地 (新加坡博覽館對出的商業園,滿目盡是這些公司大樓)。值得一提的,是新加坡政府對資訊科技的推動,除了資助有潛質的公司,還為它們向外推廣,推廣時有著商業機構的工作活力。好像在展覽會場,資訊科技發展局(Infocomm Development Authority of Singapore)的人員向我這個來自香港的傳媒教育工作者,侃侃而談他們的發展藍圖。令我感受最深的,不是那一大堆數字和圖表,而是他們推介時的口吻,十足公司的銷售員,務求為它們找到商業合作機會。因此不難想像,迎接流動電視這股世界大潮流,新加坡以其相對優勢、即是科研技術公司,為開路大軍。

相對優勢彌補先天不足
  至於電視節目內容,新加坡也急起直追。繼新加坡電訊 (SingTel)去年推出網上電視(IPTV),新加坡報業集團 (Singapore Press Holdings)計劃於今年底成立多媒體電視台,名為Razor TV,提供新聞和生活潮流資訊為主,有主持,也有觀眾即時和主持互動。本身也有製作電視節目的新加坡傳媒,最近推出節目網上版,訂戶可以隨時收看,不受電視節目播放時間限制,以後也不用預錄節目。

  現今傳媒講求的三大條件:內容、觀眾網(針對流動電視來說,觀眾網也可理解為使用手機人數,新加坡情況和香港不遑多讓)和技術,新加坡在技術上早播放好種子,現在正力谷內容。

  反觀香港,我們有內容和觀眾網。因為有新聞和言論自由,香港的節目創作自由度大,這正是我們的相對優勢。況且很多傳媒機構也視流動電視將是未來接觸讀者/觀眾,增加廣告收入的藍海。近年先後有新搞作,例如電訊商的IPTV,報業集團辦網上電視台,電視台又和電訊商合作,提供電視劇集給網上客戶即日收看,還有不同的手機網絡商為其3G用戶提供本港及海外電視節目。

  可是,資訊科技呢?早前試行研究本港廣播式流動電視的電視廣播有限公司和電訊盈科,採用的是歐洲流行的DVB—H廣播制式,和美國的MediaFlo。香港沒有如新加坡有本土科技公司參與研究。

  香港向來只重視金融發展,科技從來不是強項。近十年政府雖然開始投入較多資源在科研,先是成立創新及科技基金,年前還對整體研究,提高了撥款。但是,當現在媒體正經歷一次巨大變革,市場需求殷切,我們卻不能像其他國家的科研技術公司,掌握這個前所未有的發展機會。

  相對新加坡而言,我們明顯沒有在自己的相對優勢下,惡補先天不足的地方。不進則退,何況我們的競爭對手並沒有停了下來。若香港不快馬加鞭,盡快令我們齊備內容、觀眾網和技術這三大發展條件,媒體行業的前景恐怕並不樂觀。

  我沒資格為科技發展方向提出任何意見,但我曾在傳媒工作和留意政府政策十多年,我認為掌管資訊科技和媒體發展的政府部門,應可做得更積極,起碼向外推廣本地IT公司的潛質。好像這個亞洲大型廣播和通訊行業的展覽,雲集了多個國家的業內不士,正是尋找商機和推廣品牌的良機,除了上述的新加坡資訊科技及發展局,南韓政府(及商界)也有人員在場作推介;可惜的是,參展的香港代表寥寥可數,特區政府沒有派員參展。不得不令人感到,在全球或者亞洲的媒體發展上,香港沒有任何位置。
下載
相關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是市場太小還是競爭太少

李敬華
2019-06-06

美國傳媒參訪考察隨筆

陳易安
2016-08-10

Turkish Social Media and Its Impact on Democratization

Emrah Aydemir
Junhao Hong
2015-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