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香港電影業持續發展的政策建議

2008-10-14
  香港曾擁有世界上有數的最具活力的電影工業,數十年來一直是華語電影製作和出口中心。香港電影不但為香港帶來有形或無形的巨大利益,而且也增加了香港人對本土的身份認同,並賦予香港一個充滿活力和創造力的城市形象,產生大都會的品牌效應。

  可是,這一東方荷李活的魅力從一九九零年代中期開始消退。綜合各方診斷的結果,導致衰落的原因包括傳統海外市場的萎縮、人才流失、影業因循苟且、各式盜版猖獗、新娛樂方式興起,和源自荷李活等地日益加劇的競爭。持續的不景氣教人為香港電影業的生存擔憂。

  本文是過去兩年研究報告的撮要,最主要的目的是想提出有助香港電影業復甦和可持續發展的具體建議。就是次研究,我們利用多種方法收集資料,包括文獻分析、個案研究,並對電影從業者、專家和政府官員進行深度訪談。我們分析了英國和韓國的電影委員會或類似機構的經驗,也探索了如何可以充份開發中國的市場潛力,中國市場又如何可以補充電影委員會一類組織的角色功能。香港面對的最主要問題是:政府應當為振興香港電影業做些什麼?我們如何能讓香港電影發展局發揮全面的功能?中國市場的開放是否至關重要?電影從業者與其他團體能為復興電影業做些什麼?

中國和海外市場
  由於香港本地市場的局限性,電影業有需要擴展至其他地方。 大中華 、東亞、東南亞、以至美國等地區都是具潛力的市場。香港電影業應當製作針對不同地域的電影,照顧個別地域語言市場(geo-linguistic markets)、地域文化市場(geo-cultural markets)和全球市場或其不同組合的需要。

  當中中國大陸是香港電影最重要的市場。雖然現在有「緊密經濟夥伴安排」(CEPA)讓香港電影進入內地,但是內地對於進口香港電影的審查仍是開拓中國市場的最大障礙。香港政府應為香港電影業爭取更大的自主與自由,反映電影從業者的需求,切實幫助香港電影業開拓中國市場。此外,政府應為業界向北京當局爭取盡快引進電影分級制度,讓受審查而被淹沒的電影重見天日。但是,本地電影業不應過度顧慮「安全」問題,為了通過中國的審查而迴避拍攝反映香港特色、倫理以及另類社會意識的題材。如何確保順利和切實執行CEPA協議,及如何確保香港電影從業者在內地有更多的自由從事電影製作、放映、發行和投資,都缺一不可。

  對香港電影業來說,正確的發展方向是在中國投資,建立龐大的電影發行與放映的網絡。這個網絡的完善會讓香港電影進軍中國大陸更為順利,因此應鼓勵業界在這方面更多、更迅速的投資。中短期看來,中港或多方合拍電影是一個可行的解決辦法。香港電影從業者可以在投資、生產和發行各方面,尋找不同層次及不同形式的合作。

  目前,香港應利用中央容許廣東自主進口香港粵語電影的優勢。電影界應抓住這個機會,貫切執行有關規定,把電影進口運作常規化。如果將相對繁榮的珠江三角洲作為一個集中的市場來投放,粵語電影的概念便可得到大大的推動。

  值得注意的,進入更大的內地市場並不意味著電影製作目標不再集中在香港觀眾。一些以香港觀眾為主要對象的小成本電影往往帶有實驗意義,一方面為新人培訓提供機會,同時成為電影界創作的靈感來源。香港電影發展局在資助電影製作時,不應忽視這一點。
  對於海外市場,政府可以尋求香港貿易發展局的幫助以宣傳香港電影,並要求政府的海外辦事處提供海外電影的市場報告。電影發展局可以為建立這樣一個地域性和全球性推廣網絡提供動力。政府應作出相應配合,把上述任務變作香港貿易發展局和香港駐海外辦事處的機構使命。

香港內部問題
  至於內部問題,政府應從穩定的人才供應著手。就以北京電影學院為例,它培養了不少中國電影業人才。香港具創意和受過良好訓練的電影從業人員一直供應短缺。為克服這一問題,香港政府有必要建立一間培養創意專業人才的電影學院。電影學院應當側重培養編劇、導演和製片各領域的人才,而不是開辦一個涵蓋廣泛或過份側重技術的電影課程。電影業界也可與電影學院和其他電影課程計劃攜手合作,例如提供實習機會等等。

  電影學院和其他電影課程計劃應積極推動,讓香港變成一個電影文化的交流中心。這有利凝聚一些地域性和國際性的電影從業者,在此交流思想,促成一份創造性的氛圍,而這種氛圍對於整個香港來說也是非常有益的。

  不管香港電影正在經歷怎樣的不景氣,一些高質素電影仍然能大放異彩並獲高票房。由此可見,電影的品質是決定電影成敗的最主要因素。生產高品質的電影就是電影業自救之道,其關鍵在於要有具吸引力的劇本和講故事的技巧。保持電影品質是確立香港電影優良品牌的不二法門。

  香港本地市場的小規模囿限其電影類型於動作片和功夫片之中。若電影工業要持續發展,這種單一文化應被更多元化的製作取代。多元化的製作一方面有賴於市場的擴充,同時也有賴於製作者的自覺要求。

加強香港電影發展局
  香港電影發展局的建立是期待已久的措施。當急之務是擴大和強化其職能,使其足以媲美韓國電影局和英國電影局的水平。香港電影發展局亦應承擔協調的作用,與香港貿易發展局和香港政府的海外辦事處合作,負責宣傳香港電影,和搜集世界各地電影市場的訊息。

  為了香港電影的進步,業界應當修正其反饋系統的弊病。截至目前為止,基本行業資訊比如票房、VCD和DVD銷量都不足為信。香港電影發展局應當協調各方設立一個機制,讓電影業和公眾需要的可靠資訊能夠得以收集整理。沒有一個透明的市場,有興趣投資電影業的資金也不敢隨便冒風險投資香港電影。

  香港電影發展局也應在資金上支持電影的製作,重點可放在小成本和中等預算的電影。香港電影發展局也應探討如何為小成本電影提供更多放映機會,比如用DVD或上網下載的方式使其更易得以發行及放映。

  劇本是香港電影業常被詬病的地方。我們建議香港電影發展局建立委任劇本寫作的機制,促進創作。這將有助於糾正傳統電影業輕視劇本的傾向,並提升劇本寫作者的專業性和積極性。完整的劇本可以以合理的價格轉售給電影公司。

推動電影文化
  長遠來說,香港若想成為地域性電影製作中心,還需具備本地電影文化的支持。這意味著市民要將電影視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份,並重視高品質和有創意的電影。為了培養大眾普遍的鑒賞力,香港電影發展局應當促進電影評論的發展,令電影從業者的成績得到賞識,並讓公眾能夠在網路上輕易地看到好電影。香港電影資料館的位置應重新安置,使其更能深入社會區,發揮更大的作用,促進香港電影文化進一步的發展。電影鑒賞的培養,也應納入中學課程。香港教育界也應重視提高青少年尊重版權的意識。

  香港電影發展局目前由香港商務及經濟發展局管轄,偏重電影的經濟價值,傾向忽視電影的文化價值。香港電影發展局應強調文化因素的重要性,加強電影評論家、電影學者和其他熟悉電影文化人士在其中的代表性。

香港電影有沒有明天?
  無論反映在製作量、市場和票房各方面,香港電影業在過去十多年已由盛轉衰,這已是不爭的事實。如今,情況已到了生死存亡的境地,如果政府和影業各界不及時對症下葯,那香港電影就會變成明日黃花,只有供人緬懷憑弔的份兒。

  影業低迷的現狀和趨勢無疑使人灰心失望,但是我們也應看到香港電影尚有一定的優勢,只要善加利用,應有東山再起的機會。影業有過輝煌的歷史,至今餘風猶在,近年也有表現突出的個別電影人,香港電影仍享有不錯的國際聲譽。大中華地區中,香港電影業對國際發行、推廣、融資和合拍的認識和經驗,仍是當中的表表者。香港有相當健全的金融和法律體制,加上創作自由,這些都是鄰近地區暫時所不能企及的。

  要把以上的優勢充份發揮,所需要的是政府和業界的決心和鬥志。決心和鬥志固然是復興求生的必要條件,我們還要問:怎麼辦?

  我們的建議在上面已有較為詳細的討論,扼要言之,包括下列各點:

  (一)香港電影應積極面向亞洲地域文化市場,抓緊廣東的粵語市場,切實開發大中華市場,同時不能忽略以香港為對象的本土製作。

  (二)香港政府應設法確保CEPA協議得以忠實執行,積極游說北京政府對香港電影作出更大的開放。同時業界應大力發展大陸的電影發行與放映的網絡,促使香港電影更快進入大陸市場。

  (三)香港電影發展局宜擴大並發展其職能。香港政府應以香港電影發展局為協調機構,強化香港貿易發展局和政府的海外辦事處宣傳推廣香港電影的作用,發揮它們搜集電影市場訊息的功能。香港電影發展局應建立委任劇本寫作的制度,促進創作。香港電影發展局應設法改善香港電影業的反饋系統,設立提供可靠市場資訊的機制。同時,香港電影發展局應該加強文化價值,增加相關領域人士的代表性。

  (四)香港政府應建立一側重培養編劇、導演和製片各方面重點人才的電影學院,促進香港成為電影文化的交流學習中心。香港政府和教育各界應培養電影文化,培養大眾的鑒賞力,促進電影評論的發展,讓更多人更容易看到好電影。

  (五)電影人應以品質掛帥,以品質高而多樣化的產品吸引觀眾。香港政府則應大力打擊各樣盜版,保護和鼓勵創意。

  香港的電影政策,應當是文化產業政策的一部份。電影業與電視、流行音樂、遊戲和其他創意產業的發展息息相關。如果配合發展,可以產生集群效應,催生良性循環。要發展創意產業,香港是議論的多,付諸行動的少,尤其是當金融樓市蓬勃發展的時候,更是少人聞問。現在香港的金融、樓市以至不少其他行業正步向衰退,希望這次各界能夠坐言起行。

  香港電影業的危機深重,各方若不迅速採取行動,情況將變得無可救藥。各相關團體──包括特區政府、中國政府、電影從業者、傳媒教育工作者以及公眾──需要齊心協力解決問題。尤其是香港政府,需要勇於承擔、投入熱情,為挽救這一關乎整個城市經濟文化的產業付諸行動。
下載
相關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警隊與社交媒體

黃子健、馬偉傑
2017-05-08

未有科技局前的日子

莫乃光
2012-11-13

香港網遊產業的數點建議

馮應謙
2012-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