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的開端:汶川地震內地傳媒運行感思

2008-06-15
中國政府高層及傳媒迅速行動,第一時間趕赴災區。
  五月十二日汶川大地震無情地撼動著中國大地,此後半個月間中國的反應和表現則深深地打動了世界。通過傳媒發自一線的大量報導,世人看到了地震災難的慘烈,看到了極度的悲痛,也看到了中國人迸發出的勇敢、堅毅、善愛、真誠以及極大的擔當。這使人動容和驚詫,也贏得了廣泛的敬重。

  多年來,中國孕懷一種表達企望:向世界展示美好和真誠。她原想借主辦奧運的契機,未料想這次地震將它提前釋放;這次中國表現的傳播效力遠遠蓋過了火炬傳遞。日前有網友建議:讓汶川地震倖存兒童的代表來點燃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的主火炬。

SARS.冰雪災害.汶川地震
  判別中國傳媒的表現,離不開觀察傳媒與政府之間的互動關係。是次內地傳媒表現出色,首先源於中國政府和國家最高領導層從第一時間起就走在和站在救災抗災的第一線。這一步的實現,有一個發展過程。

  二零零三年SARS發生的初期,內地傳媒對它曾有播報和提醒,但是政府最初對此突來疫情的判斷失當,採取了封堵式的管理對策,結果傳媒報導受限,民眾知曉管道被堵,社會應變動員被抑制;直到後來疫情蔓延,政府才被迫採取正視態度和務實舉措,並迅速開放傳媒報導和宣傳,最終扭轉了局面。SARS事件的教訓是:面對突發自然災禍,政府應該也必須採取正視、公開和積極的應對態度和媒介策略。

  原則確定之後,整個社會的行動還需要適應和訓練。二零零八年初,百年未遇的冰雪災害降臨中國南方廣大地區,造成城鄉水電供應中斷,公路因結冰阻斷,大批城鎮居民和旅客被冰雪所困,情勢日趨嚴峻。中國國家廣播電台敏銳地意識到這一災害威脅,主動打破多年運行成規,果斷推出特別直播節目︽愛心守望風雪同行︾,將冰雪災害和受災民眾的困苦情況和求援要求即時傳播出來,促使各級政府和各方力量緊急行動起來,一時間廣播電台成了彙集和協調抗災救災資訊和行動的大平台。溫家寶總理緊急趕赴災區視察和指揮,並通過國家電台向災區發出慰問,向民眾發表講話,快速調動起全國的力量抗災救險。鑒於廣播在抗冰雪災害中的巨大作用,中共中央宣傳部和國家廣電總局當即決定馬上向災區贈發五萬台便攜式收音機。那一次,收音機廣播一時走在了政府部門的前面。

  汶川地震後,中國政府的行動迅捷異常。溫家寶總理幾小時內趕到震區前線,所有傳媒也在第一時間跟進報導。國家電台、電視台馬上啟動連續直播。此次媒體報導從一開始就呈現出及時、詳細、公開和透明的特徵;這極大地促進和配合了各種抗震救災努力的實施和落實。可以說,這次行動迅速是得益於年初冰雪災害提供的「預演訓練」。

確立先例具價值意義
  中國最高領導層通過大眾傳媒,從第一刻起就為整個救災運行確立了珍視生命、以人為重的決策判斷基準。在此旗幟之下,一切努力、力量和資源被集中和調動起來,構成了上下一心、感天動地的分分秒秒和日日夜夜。全國為此次遇難同胞靜默三分鐘、全國三天哀悼日並下半旗的政府決定,更是新中國有史以來的第一次。這一切為中國政府處理類似事件,也為內地傳媒未來相類報導運行,確立了先例和規範,具有分水嶺式的價值意義和「憲法級」約束力 。

  迄今,從中央到地方政府和領導的表現可圈可點。他們在從指揮救人、打通道路、運救傷者,到安置災民、組織物資、衛生防疫、心理安撫、防範次生災害、儘快恢復災區正常生活秩序,以及照顧傷孤殘者等眾多事項工作中,盡力做到有條不紊,展現出很強的負責精神和理政服務能力,得到全社會的高度認同。政府對抗震救災中可能出現的貪瀆失職懈怠現象,也表現出足夠的警惕性,得到民眾和傳媒的堅決支持。正因為各級政府首先表現得盡職盡責,所以國內傳媒業的專業精神和能量這次得以大量釋放,產生許多高品質的報導。這次地震的恢復和重建肯定是一個長期的和艱苦的過程,現在只是開端,一切都還沒有完;各級政府和傳媒機構的表現還將受到密切的關注。

收音機是災民媒體
  國家廣電總局在地震當天向災區緊急運送五萬台收音機,國家電台同時捐助一萬台收音機。中央軍委給救災部隊緊急配發十七萬台收音機,河南省也向災區捐贈二萬台。近日,國家有關部門還將向災區投放十萬台收音機。大災來臨,人們想到了廣播和收音機。震後迅速捐送收音機的做法,恰巧說明收音機還不是中國居民家庭的救災必備。而在日本以及其他發達國家,這已是實行多年的基本措施。

  災情發生後,電視直播迅速幫助國內和國外的廣大人群瞭解災情,迅速動員外部力量前來支援。而收音機廣播則是唯一可以直通災民的「對內」傳媒。當路斷、水斷、電斷、手機不通、電視無法收看時,廣播是災民唯一可以依賴的,也是政府當局在最初階段指揮協調災區救援活動,安撫災區民眾的重要傳播管道。

  目前,在核心震區內可以收聽到國家電台和四川省廣播電台的短波廣播。廣播電台除了傳遞新聞消息以外,也安排了相當數量的平安口信、尋親口信的播告,還有心理安撫干預、衛生防疫知識等專門內容的播出,直接服務災區聽眾的特殊需要。這在內地廣播史上也是第一次。不過,西部內陸地區地縣級地方廣播電台的服務能力和抗災能力顯然還比較弱小。處在震中區的四川阿壩州人民廣播電台震前每週五天廣播,全天用藏漢雙語只廣播五小時四十分鐘。在地震之後,當地地縣級廣播和電視機構都受到嚴重破壞。

改進廣播應急對策
  災難提醒人們重視廣播,但事後相關的制度改進安排,應當想得更遠:廣播應當在平時就深入和貼近普通民眾,特別是廣大偏遠地區的地方性廣播。欲達此理想目標,需要認真解決包括地方性公共服務廣播的體制構建、有效收聽覆蓋以及內容吸引力等若干問題。這些都是內地廣播業界改革和發展的重要課題。

  在應急對策方面,也應該有特殊的安排。例如,有關主管部門曾有規定:廣播播音必須使用普通話。這次地震災民居住在偏遠山區,與外界接觸不多,其中還有許多老年人或少數民族群眾,應該允許地方廣播電台在災險情況下迅速轉用本地方言口語直接播音,提高針對性,盡最大可能擴大傳播實效。目前,還有幾十萬上百萬震中地區災民正受到堰塞湖垮壩等地震次生災害的威脅,急需迅速撤離本鄉,救災當局也可以通過本地廣播電台動員和說服民眾服從調度疏散,及時轉移到更安全的地方去。
下載
相關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中國式公關」

劉書賢
2021-03-31

香港學生反修例運動中網絡關係解體的實證調查

宋昭勛、吳靜、胡欣立
2021-01-11

中國傳媒上的「奉勸」

錢鋼
2020-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