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line Chinese Nationalism and China’s Bilateral Relations (Challenges Facing Chinese Political Development)》

2010-04-22

中國網絡民族主義與外交

書名:《Online Chinese Nationalism and China's Bilateral Relations (Challenges Facing Chinese Political Development)》
編者:Simon Shen & Shaun Breslin
出版社:Lexington Books
出版日期:2010年

  自從一九九四年中國正式接入虛擬社區以來,中國的網絡使用量以驚人的速度發展。截至二零零八年底,在中國大約有二億九千八百萬網民,使中國的網民數量超越美國而達到世界第一。中國網絡社會的出現本質上為國家權力運作提供了一種監督、甚至是檢驗機制。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國家既利用了這種社會互動,同時又擔心網絡帶來的負面影響,這是國家政權和網絡社區之間本質關係的基本特徵。

  正如安德魯•查德威克 (Andrew Chadwick) 在《互聯網政治》中評 論的「問題不再是要不要網絡政治,而是以什麼方式存在,其結果又是什麼?」所說,這是幾乎全世界所有國家要面對的問題。在《互聯網政治手冊》中,安德魯•查德威克和菲利普•霍華德(Philip Howard) 列舉了在發達國家可以看到的網絡政治的新特徵,其改進的版本也同樣適用於中國。

  網絡可以作為探討政治的平台。谷歌、雅虎這類的門戶網站,其價值取決於其分佈式網絡接口的覆蓋面積,即具有提供大量信息數據庫和網絡抓取頁面的基本架構。其結果是,政治運動現在是從網絡開始。在中國,黨領導的國家也曾試圖通過自上而下的努力分化網絡信息。然而,國家對網絡強有力的控制,導致了網絡上出現大量的親政府信息,以致於研究人員無法區別哪些是政府操縱的,哪些是自發的愛國行為。

  與我們討論的話題相關,互聯網政治2.0的另一個特徵是集體智慧的觀點。主要是認為通過匯集來自於最廣大民眾的信息,覆蓋廣泛的外行們是能夠戰勝政府準備好的官方論調的。東亞的一個例子就是日本、台灣、香港和中國大陸的「惡搞」文化。

  另一個展示了集體智慧力量的明顯的例子是,以「維基百科」和中國的「百度」為代表的自下而上的互動型百科全書的出現。網絡博客可以使博客一族能夠繞開傳統的印刷媒體向公眾表達自己的想法。簡單地說,Web 2.0推動了普通市民參與公共事務。這對像中國這樣的威權統治國家具有重大的意義,因為在這樣的國家裡公眾參與高層政治常常是不可能實現的。實際上,儘管為了通過政府的審查而常常需要以愛國色彩為偽裝,但網絡已經成為中國自下而上的信息循環和重組的唯一替代平台。

■沈旭暉
香港教育學院社會科學系副教授
相關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中國式公關」

劉書賢
2021-03-31

界與戒

朱文洛
2019-10-28

透視新聞老總的管理心法

蘇鑰機
2016-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