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道陰影下的自由:香港新聞審查日常》

2017-08-28
書名:《二十道陰影下的自由:香港新聞審查日常》
作者:區家麟
年份:2017           
出版社: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在多重陰影下,守著燃燈的自由 
  每當談及香港的傳媒生態,「審查」二字,老是常出現。然而,如果我們繼續追問,真實的審查究竟有多「自我」、流行的「金主決定論」有多準確,又似乎難以判斷。在2007年,傳播學者李立峯曾經指出,香港新聞界歷來的「自我審查」指控,沒有一次是傳媒管理層承認。要窺探今天香港新聞審查的真象,區家麟的新作《二十道陰影下的自由:香港新聞審查日常》,相信可以為我們帶來一點啟示。
 
牆下的陰影,場內的自由
 
  《二十道陰影》一書架構清晰,理路分明,以先「破」後「立」的方式,一步步揭示香港新聞審查的新境界。
 
  首先,區家麟指出既往的「自我審查」概念難以深究,而香港當下的新聞審查已「隱身於組織架構中,不外露、不明顯」,彷彿「在陽光空氣中」。 透過批判地反思業界和市民大眾視為理所當然的新聞理念——如「專業」、「中立」、「客觀」等等,他進一步提出機構權力、操作慣性是被忽略的控制管道。 與「自我審查」不同,這種「結構性審查」(一)不僅針對懷疑審查之案列,更強調其結構性現象;(二)不追問懷疑審查行為之意圖,而重視行為對內容之影響;(三)透過操控表達渠道與表達形式去影響內容,不一定要直接操控內容;(四)是否存在,並非單純「有」或「無」,而是一個程度的問題。
 
  在理論建構方面,作者從制度論的視域出發,提出一套「結構性審查如何可能」的中層理論(middle-range theory)。以社會學家 Richard Scott 提出的三根「制度支柱」——即「管控系統」、「規範系統」和「文化認知系統」——作為分析框架,作者梳理出左右新聞運作的二十道無形無實、明暗不定的「陰影」——結構性審查行徑(Constitutive Censorship Practices,CCPs),例如「唯權是尚」、「陰乾滅士氣」、「同聲同氣新秩序」。為了闡述「結構性審查」的實際運作,作者透過「佔領運動」和「中國採訪」兩個具體案例,清楚描繪新聞審查的現場。
 
  陰影處處,新聞工作者如何容身自處、如何抗流,成為此書的另一個母題。作者指出,主導結構性審查的規則設定有三種主要因素。 第一,機構內部的管理文化,如果「層級剛性」(hierarchy rigidity)愈強,即使每個個體理論上都有「策略選擇」的餘地,前線人員皆是無處用力。 第二,機構內的人員間「文化資本」的高低多寡,主導個體的地位和抗衡的可能。第三,除了機構內的制度邏輯,更宏觀的制度法則(macro institional order)亦會影響傳媒機構的運作——「專業」、「市場」、「企業」及「國家」的板塊,互相拉扯碰撞。
 
  在筆者看來,《二十道陰影》沒有悲觀地提出類似「香港新聞已死」的宣言,亦沒有過份樂觀地美化新聞專業的道德力量,而是透過紮實、系統的研究,揭示新聞界作為一個社會場域(field)的運作邏輯,新聞工作者活在陰影和板塊的狹縫之間,可以怎樣實踐自主、如何保守自由。
 
在無獨有偶的「籠」,有人嘗試燃燈
 
  雖然本書探討的是新聞界的現象,但當中對種種審查行徑的分析,卻有助我們了解香港其他專業界別的處境。譬如,教師在討論公共事務時,要學生「持平中立」、「正反兼顧」,正正體現一種「強力平衡」,成為滋長下一代政治犬儒心態的教學操作。為了爭取撥款和資源,社福機構的心力放在撰寫計劃書、處理行政程序,無視更根本、惠及更多人的政策倡議,落入「追逐利潤,迷失本業」的制度旋渦。 在「專業控制職業」的時代,我們可否以「專業活出志業(vocation)」抵抗洪流?
 
  香港的學術界,高舉「國際化」的旗幟,以高影響因子(impact factor)的英文期刊為發表目的地,使到中文學術書寫被邊緣化;本應充滿批判力的知識生產,遂變成「生產線常規化」的工廠事務。假若社會科學的任務是提煉知識,面向公眾,介入社會,那麼埋首學術出版而不問世事,社科學者的工作,又是否一種「追逐利潤,迷失本業」的自賞遊戲呢?
 
  可以這樣說,《二十道陰影》的緣起和成書過程本身,就是一部值得深思的故事書。
 
  作為研究生,筆者讀到區家麟這部著作,感受到理論、實踐和經驗結合的功力。 誠如他在自序中寫道:「我不是為了讀博士而去找研究來做,而是為了研究『新聞審查』而唸博士。」帶著一個問號,還有廿年的新聞工作資歷,他離開業界前線,回到中大校園,花了六年時間攻讀博士,及後將以英文發表的論文,寫成這部中文的普及著作。一方面,此書依循嚴謹的學術規格,文獻引用和推論過程都十分清晰嚴密。另一方面,區家麟的文字,充滿港式粵語的味道,又同時兼顧漢語的工整性,把抽象艱深的學術語言化為易入口的「人話」。
 
  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香港「九十後」,讀完這部寫給香港的著作,筆者頓感在多重陰影、高牆圍城的當下,仍然有人在囚籠中嘗試燃燈,照亮後來者的路。點點燭光,將匯聚成無權勢者的權力。
下載
相關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中國式公關」

劉書賢
2021-03-31

界與戒

朱文洛
2019-10-28

透視新聞老總的管理心法

蘇鑰機
2016-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