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傳媒會議展望亞太媒體新趨勢

2010-05-13
 
  四月二十六日至二十八日,香港大學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和夏威夷東西方中心研究院亞太記者會剛聯合舉辦了為期三天的「2010年國際傳媒會議」,主題為Reporting New Realities in Asia and the Pacific,地點主要在香港大學舉行。是次會議凝聚了來自世界各地三十個國家、約三百位國際政治及傳媒精英,在四十場主題演講及小組討論中,共同展望亞太媒體的發展新趨勢,探討地區的社會變革和政治角力,以及中國崛起對世界政治和經濟的影響。會議關注亞太及全球的重大新聞課題,同時審視傳媒自身的內部變革;議題涵蓋經濟與戰略、反恐與安全、能源與環境、疾病防治與衛生等領域的新聞報導新思路,以及互聯網對傳統媒體的深層衝擊、未來媒體的經營模式等。

多維角度看亞太
  為期三天的大會,分別以「亞太地區的政經新格局」、「傳媒新格局」以及「全球聚焦中國」為每天的主題。期間,東盟(ASEAN)秘書長素林.比素萬博士(Dr Surin Pitsuwan)、美國亞太事務助理國務卿庫爾特.坎貝爾博士(Dr Kurt Camp-bell)和中國最具影響力的傳媒人物之一、財新傳媒總編輯胡舒立分別做了主題演講,從亞太地區的內部、外部以及傳媒自身的現今格局提出了精闢的見解。

  東盟秘書長比素萬博士指出,東南亞的前景將是多維的。他說,和其它區域組織相比,東盟的建構是獨一無二的。其它的國家間組織大多以地區大國為核心,然後圍繞大國建立,例如歐盟的法國和德國,以及北美自由貿易區的美國和加拿大;而始於馬來西亞、菲律賓和泰國的東盟,則注重多層次的合作。

  比素萬博士表示,東盟的領導力將體現在各個層面,包括如何保持經濟增長,各國能否找到解決各自國家內部問題的路徑以保持社會和睦等。他舉例,東南亞國家作為一個整體,可以和亞太地區的重要國家,例如中國、日本和韓國開展地區間多邊合作。「東盟在東亞增長的過程中擔任了領導角色,我們不對任何人構成威脅,卻是所有人的朋友。」

  來自泰國的政治家比素萬博士,也曾為泰國曼谷的兩家英文報紙寫過文章。他引用美國劇作家亞瑟.米勒的話說,「一份好的報紙就是一個自省的國度」。他說,希望看到亞洲有更多瞭解形勢的記者,通過他們的研究、報導和分析,讓東亞時時自省。

  美國亞太事務助理國務卿坎貝爾博士,則在首日的晚宴上發表了「美國:與亞洲有約」的主題演講。他表示,美國非常願意見到大陸主動採取行動,讓台灣在對話過程中感到更自在,並指出美方對美台關係具有信心。 和中國大陸的關係方面,坎貝爾博士承認,受到美國總統奧巴馬會見西藏精神領袖達賴喇嘛和軍售台灣等議題的影響,美國和大陸的關係比奧巴馬上台第一年有所下降。美國已瞭解到,良好的中國政策不應該只限於與中國交往,而應該涉及更多周邊國家。

  「財新傳媒」總編輯胡舒立於會議第二天發表演講,是她自去年離職《財經》之後的首次公開講話。她說,當今中國的傳媒界不再是國家控制的一言堂。「我不認為現在的中國媒體是國家操縱的機器。中國現在的媒體環境非常多樣化。你不能說中國現在只有一種聲音。三十年前可能是這樣的,但現在不是了。」胡舒立說。

  胡舒立自九八年創辦《財經》雜誌並且擔任總編輯以來,曾被媒體喻為「中國最危險的女人」。她多次刊發重量級揭黑報導,披露經濟瀆職行為。她還報導過中國政府對沙士疫情的掩蓋,以及四川地震中受災的劣質建築。 胡舒立去年離職時帶走了大批《財經》人馬。「一些西方媒體說我們的離開是中國獨立媒體的一次重大挫折,但事實並非如此。」她說,「我們回來了。我們選擇離開是因為我們想要繼續我們曾經的事業,而非我們想要放棄。」

  胡舒立說,推動整個傳媒界版圖變遷的重要原因是「迅速的開放」以及互聯網的盛行。她說,現在的社交網路和新科技已顯著地改變了傳統媒體,乃至「職業記者所必備的素養都需要重新定義。」胡舒立同時也強調,良好的新聞道德依然是傳媒業得以立身的重要基石。

全球聚焦中國
  上屆國際傳媒會議兩年前在泰國曼谷舉行,香港大學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總監陳婉瑩教授在致辭中說,這次在香港舉行,具有另一重意義:「我們不僅要向大家展現我們傳媒中心和香港大學,更重要的是在香港、還有中國這片土地上正在發生的事實。」她還說,在一國兩制的模式下,中國的傳媒管制和資訊防火牆在香港的邊界中止,因而香港作為一座橋樑,提供了認識中國的最佳平台。

  事實上,從大會首日首場專題討論「亞太地區的權力變遷」開始,直至第三天「全球聚焦中國」主題中的最後一場「中國編輯圓桌會議」,中國議題一直是本屆會議最受關注的焦點。

  在大會的首場專題討論上,印度《商業標準報》編輯巴魯(Dr Sanjaya Baru)說道,亞洲的興起更像是一種歷史的回歸,他說:「在三百年前,中國和印度對全球生產總值的貢獻接近百分之五十,在近十年間我們正在見證的亞洲崛起,只是在對過往地位的收復。」

  頗具針鋒相對意味的是日本經濟新聞社編輯委員伊奈久喜和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金燦榮的發言。伊奈久喜表達了日本對中國崛起的憂慮:「如果你去問一下英國的居民,有一個歐洲大國—譬如說法國—有十三億居民,領導人是拿破崙,他們會怎麼想?或者是俄羅斯,或者是德國—至於領導人是誰我就不說了。」

  對此,金燦榮在發言中說:「要知道預測的重要性:如果你把中國當成你的敵人,中國就會變成你的敵人;如果你把中國當成朋友,中國就有可能成為你的朋友。」金燦榮說,中國是一個內向型而非外向型的國家,現在無須擔心中國會有擴張政策。但同時他也表示,中國經濟發展的黃金年代就在未來十年,如果把握不住,那麼中國的前景堪憂,因為「中國的經濟將在未來二十年達到頂峰,但是屆時我們將沒有足夠的勞動人口支撐經濟的發展。」

  在有關亞洲經濟的討論中,中國在金融危機後的表現成為了討論的重點。摩根大通董事總經理兼中國證券市場主席李晶說,「我記得大約在十五個月前…中國政府可以達到國民生產總值增長百分之八的目標,因為其獨一無二的組合—無可比擬的政治意志加上極為強大、近乎無限量的財政資源。現在,隨著中國從經濟危機進入後危機時代,我相信中國會繼續運用這個非常強大的組合應對未來的挑戰。」

  在本屆會議上,政治學者和傳媒專家還探討了海峽兩岸關係和中國內部的傳媒生態,其中中國的互聯網自由和政府對傳媒的掌控成為了討論的熱點。來自中國的編輯、記者和評論員以切身體會剖析了中國傳媒管制的現狀、新聞從業人員的素質、微博客在中國的興起以及對傳媒管制的衝擊。香港大學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中國傳媒研究計畫主任錢鋼在總結大會第三日的中國編輯圓桌會議時說:「中國傳媒的變化正在受到控制;控制傳媒的方法也正在變化中。」
下載
相關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中國式公關」

劉書賢
2021-03-31

中國傳媒上的「奉勸」

錢鋼
2020-05-15

數碼媒體Vs人類福祉

李月蓮
2015-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