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TV China》
編者:Ying Zhu & Chris Berry
出版社: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出版日期:2009年
海內外十多億中國人的當代文化,跟電視工業的成長和轉變,息息相關。然而,一直以來,較諸電影和文學的研究,華語電視研究不論在質和量方面,都是起步慢、作品少。雖然至今好萊塢仍然雄霸世界及中國電影市場,但是在全球/本土拉扯,和區域化的跨境力量協作下,「文化中國」(Cultural China)的當代主導媒體,可以說,正是逐步移向全球化的華語電視。
從1957年香港「麗的呼聲」以有線形式廣播開始、58年北京電視台成立、62年台灣電視作免費空中播送、63年新加坡第八頻道以華語廣播、67年香港TVB開台……到79年上海電視台出現第一支廣告、87年中國電視普及率達十份一、88年電視節目《河殤》引發震盪、2001年台灣偶像劇《流星花園》首播並隨後燃起區域流行、02年鳳凰衛視覆蓋全國、03年香港的電視台在廣東省「正式落地」、04年湖南電視台的《超級女聲》掀起中國人以手機投票的熱鬧、05年韓劇《大長今》突顯「筷子文化圈」區域口味的威力、到06年中央台(CCTV)春節聯歡晚會全球直播產生的象徵意義……假若,有一本華語電視發展百科全書可供翻閱,我們定會驚訝這五十多年的歷史,是理解華語社會文化變遷的一個寶庫。
特別針對華語電視在千禧前後的政治和文化發展脈絡,與及社會主義中國市場化的經濟路線,美國紐約城市大學的朱影博士和英國倫敦大學的裴開瑞(Chris Berry)教授携手,邀來十多位傳媒學者幫忙,為我們描繪了一張「電視中國」(TV China) 的簡圖。例如,在理論層面,有香港中文大學的陳文教授檢視大中華電視市場和區域動力問題、朱影博士以共同的文化語言市場(cultural-linguistic market)為關鍵概念討論製作實踐。案例分析方面,有上海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廣播電視系的呂新雨教授的「春節聯歡晚會」、美國俄亥俄州歐柏林學院(Oberlin College)蔡秀粧博士(Hsiu-Chuang Deppman) 的「流星花園」與東亞文化相近性問題、裴開瑞教授探討上海電視台的時事頻道如何作為黨國文化下的市民參與公共空間……等。
此書之出版目的,誠如編者所言,一方面是因英語世界的文獻極度欠缺中國電視研究,要來一個補白。另一方面,相信不少讀者會同意,中國人活在廿一世紀,開始發覺社會現實與文化影像,兩者似乎不可分割。讀此文集,我們能明白多一點,電視是如何成為「華文影像社會」的重要生產機制。
編者:Ying Zhu & Chris Berry
出版社: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出版日期:2009年
海內外十多億中國人的當代文化,跟電視工業的成長和轉變,息息相關。然而,一直以來,較諸電影和文學的研究,華語電視研究不論在質和量方面,都是起步慢、作品少。雖然至今好萊塢仍然雄霸世界及中國電影市場,但是在全球/本土拉扯,和區域化的跨境力量協作下,「文化中國」(Cultural China)的當代主導媒體,可以說,正是逐步移向全球化的華語電視。
從1957年香港「麗的呼聲」以有線形式廣播開始、58年北京電視台成立、62年台灣電視作免費空中播送、63年新加坡第八頻道以華語廣播、67年香港TVB開台……到79年上海電視台出現第一支廣告、87年中國電視普及率達十份一、88年電視節目《河殤》引發震盪、2001年台灣偶像劇《流星花園》首播並隨後燃起區域流行、02年鳳凰衛視覆蓋全國、03年香港的電視台在廣東省「正式落地」、04年湖南電視台的《超級女聲》掀起中國人以手機投票的熱鬧、05年韓劇《大長今》突顯「筷子文化圈」區域口味的威力、到06年中央台(CCTV)春節聯歡晚會全球直播產生的象徵意義……假若,有一本華語電視發展百科全書可供翻閱,我們定會驚訝這五十多年的歷史,是理解華語社會文化變遷的一個寶庫。
特別針對華語電視在千禧前後的政治和文化發展脈絡,與及社會主義中國市場化的經濟路線,美國紐約城市大學的朱影博士和英國倫敦大學的裴開瑞(Chris Berry)教授携手,邀來十多位傳媒學者幫忙,為我們描繪了一張「電視中國」(TV China) 的簡圖。例如,在理論層面,有香港中文大學的陳文教授檢視大中華電視市場和區域動力問題、朱影博士以共同的文化語言市場(cultural-linguistic market)為關鍵概念討論製作實踐。案例分析方面,有上海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廣播電視系的呂新雨教授的「春節聯歡晚會」、美國俄亥俄州歐柏林學院(Oberlin College)蔡秀粧博士(Hsiu-Chuang Deppman) 的「流星花園」與東亞文化相近性問題、裴開瑞教授探討上海電視台的時事頻道如何作為黨國文化下的市民參與公共空間……等。
此書之出版目的,誠如編者所言,一方面是因英語世界的文獻極度欠缺中國電視研究,要來一個補白。另一方面,相信不少讀者會同意,中國人活在廿一世紀,開始發覺社會現實與文化影像,兩者似乎不可分割。讀此文集,我們能明白多一點,電視是如何成為「華文影像社會」的重要生產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