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時代下的傳媒生態研討會

2011-12-14
  近十年網絡發展度之快,已超出我們的想像,同時傳統新聞媒體亦面對這個轉變,各自作出不同的應變方法。因應這個變化,香港樹仁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系主辦,並由澳門大學傳播系協辦,舉行了一個名為「網絡時代下的傳媒生態研討會」。研討會由仁大校監胡鴻烈博士、仁大新傳系系主任梁天偉教授以及澳大傳播系系主任林玉鳳教授作主禮嘉賓。

  大會主題演講為「網絡時代下的傳媒生態」,講者是騰訊網常務副總編輯、騰訊微博運營負責人李方。李方指出,手機將是未來主要的媒體平台。目前手機戶與個人電腦戶相若,但未來手機數目將持續增長,市場將湧現更多個人化資訊及自媒體,並透過手機網絡四處流通。他更預言,未來是自媒體時代,同時微博則是重中之重,同時是下一波資訊革命的關鍵所在。從近期的新聞事件中已可見其端倪,如「723」動車事故中,自媒體式消息領先新華社報道二十分鐘,均可見自媒體滲透力及其速度,但更重要者其佔據著輿論制高點。

  第二場演講的題目是「溫州動車事故與中國傳媒的突破」,講者是香港大學新聞及傳播研究中心中國傳媒研究計劃主任錢鋼。錢鋼以溫州動車事故為例,比較中港兩地報章及媒體報道。他首先指出,微博全方位追蹤溫州動車事件。至於傳統媒體未發現事件前,微博已有博客率先把相關圖片上載。同時,中國官方色彩略淡的報章,如《新京報》、《南方》和《東方早報》等等,其報道較為主動且立體多元;官方媒體報章,包括如《人民日報》和新華社等,其報道手法則相對保守及單向。另一方面,無論是官方或官方色彩略淡的媒體,均有部分記者試圖突破原有的框架,爭取更大的報道空間,如新華網亦見題為〈特別重大路事是如何發生的〉等。但這種突破仍存在一定限制,甚至受到阻止或反制,如央視24位製片人遭撤職等。同樣的情況亦見諸進步媒體,如不少報章版面,遭到所謂「槍斃」,不許發版,如《新京》及《錢江》等報刊,均可見媒體追求新聞變革的過程並非直路一條。

  錢鋼又特別提到,我們分析內地媒體,不要以非黑即白方式判斷,因為不同環節均有其積極進步或消極力量。

媒體轉變策略
  另一講題是「網絡時代下的媒體轉變策略」,講者包括澳大傳播系系主任林玉鳳教授、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馮應謙教授、澳門蓮花衛視董事及台長李自松和香港電台多媒體總編輯阮大可。

  馮應謙教授指出,現在媒介視角的焦點乃在於我們使用甚麼媒體平台資訊,目前手機,如 iPhone,己是極具發展潛力的交流工具,故此,課程教育亦因應這個變化作出調整,如開設手機(mobile)文化的課程,特別針對其手機本身的特點。

  林玉鳳教授表示,全球報業呈現下降,電子媒體上升,這是大家共識的現象。但不同地區所呈現的變化所略見微妙的變化,其中2010年全球新增報刊200種,至總數143,853種。當中亞洲上升7%,五年累升17%;至於歐美不同地區的跌幅則見2.5%至11%之間。同時傳統報章的閱讀率,當中近三分一透過網絡閱讀,同時報章對網上內容持續更新,重新包裝等,以加強網上版的可讀性,甚至利用社交網站,加強與讀者溝通面。以閱讀率計,全球23億人口以關讀傳統報章為主,19億人口以網絡為要。另有一些小眾網絡社區化呈現,如瑞典減肥社群均有趣的例子。故此,無論是傳統報章或者新媒體,均利用網絡,甚至超越網絡,以迎接網絡時代的到來。

  阮大可則談到香港電台網站的發展。他指出,1994年重要的轉折,香港電台開始有自己的網站,當時僅僅上載資料性節目為要,但目前網站則即時、多元和互動方式更新每日內容。至於瀏覽點擊率方面,由開始時的每日平均7,000到目前3,500萬(最新數字為4,000萬),其中40%更是海外用戶。他又說,現在談網絡,其操作已見轉變,由一平台到多平台,以圖表和pdf表達,大量使用超連結,同時未來相信有更多可能。在這轉變中,新聞部編輯室亦面對不同的挑戰,首先要令同事接受這個轉變,如以往電視記者不用寫文字,但現在他們撰寫稿件,並多使書面語。更重要的是進入沒有死線的時代,以致工作流程需要調校。阮大可補充,大學教育宜以內容及道德專業為要,不是僅僅針對技術方面。

  澳門蓮花衛視台長李自松說,傳統觀眾正在下降,澳門電視市場十分細,同時面對衛星競爭,利用網絡播放數碼電視節目,觀眾可透過網絡與嘉賓對話,亦可讓觀眾即時參與。

新聞媒體的挑戰與機遇
  另一講題為「新聞媒體的挑戰與機遇」,講座包括仁大新傳系網絡傳播研究中心執行長馬偉傑博士、《蘋果日報》總編輯張劍虹、商業電台新聞及公共事務總監陳淑薇及商業電台互動助理總經理陳涵。

  仁大新傳系網絡傳播研究中心執行長馬偉傑博士匯報網絡傳播研究中心於本年六月份進行的新聞媒體與網絡行為調查(見《傳媒透視》8月號),發現廣大市民使用互聯網絡已成為生活的一部份。電視、報紙、電台、新聞網站,競爭激烈,但亦未到誰取代誰的局面。傳統媒體若不主動參與新媒體的發展,市場將會持續萎縮;相反,若能利用本身已建立的品牌、現有新聞人才,及謹慎理財的原則下作跨媒體發展,則可抓著新媒體高速增長的機遇。

  張劍虹表示,現在記者的採訪跟以往大不同,縱使是文字記者,有時也要收音,甚至拍攝等。雖然《蘋果日報》每年都有跌紙,但蘋果網每天都有200萬瀏覽人次,蘋果手機版更高達500萬瀏覽人次,因此,縱使報章量下跌,但總體閱讀人數則持續上升。他又補充,今年新聞業其實十分蓬勃,但新聞室的架構不斷地變動,他們正在找出最好的形式。

  陳淑薇則指出,科技創新且結合不同媒體發展,的確為新聞業帶來巨大的變化,但發展之餘,我們需要媒體老闆尊重新聞自由,人才是最重要的,但所謂人才,除了新聞技術性專業外,亦要有責任心及道德操守。商業電台互動助理總經理陳涵則表示,網絡發展至今,內容其實與從前相若,改變者是傳送方法,如商台HongKong Toolbar便針對額外的廣播時間,以互動方式為聽眾提供內容。

  最後一場為小組討論,由仁大新傳系系主任梁天偉教授及助理教授李家文博士主持,講題為「網絡時代下的傳媒發展空間」,參與者來自本港及澳門主要媒體的負責人及學者等。包括商業電台新聞及公共事務總監陳淑薇、電訊盈科(新媒體)高級副總裁仇婉君、《am730》社長盧覺麟、資深傳媒工作者譚衛兒、《經濟日報》副社長兼總編輯陳早標、《蘋果日報》總編輯張劍虹、澳廣視中文頻道及資訊節目部總監羅祟雯、澳大傳播系系主任林玉鳳教授、澳門電台中文新聞及資訊節目總編輯余建棟、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馮應謙教授、仁大新傳系網絡傳播研究中心執行長馬偉傑博士、澳門蓮花衛視董事及台長李自松、《澳門日報》助理總編輯曾藝、有線電視新聞總監馮德雄、星島新聞集團行政總裁兼《星島日報》及《頭條日報》社長盧永雄、香港寬頻電視新聞總監李志堅、雅虎香港區市場部經理劉淑芬等。

  這場討論會的內容大致可分成四方面,分別是在網絡時代的人才培養、二是新聞記者的專業和道德責任、三是媒介在網絡時代中的變化、四是澳門媒介現況。

  當日討論過程錄影片段及相片,已上載至仁大新傳系網站(http://www.hksyu.edu/jc)。


(採訪協力:侯肇琪同學)
下載
相關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數碼媒體Vs人類福祉

李月蓮
2015-05-08

「第二屆數碼傳媒生態研討會」後記

唐芷瑩 (撰文)
林援森 (整理)
2014-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