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歷史題材紀錄片欄目因何崛起?

2012-05-14
  長期以來,中國內地電視節目的競爭格局以電視劇、綜藝娛樂、新聞三足鼎立,其中又以電視劇和綜藝娛樂節目為主體的,而以紀錄片為代表的紀實類欄目處於默默無聞的邊緣狀態可謂久矣。不過,在綜藝娛樂節目和電視劇熱潮的背後,紀實類欄目始終如涓涓細流不絕如縷,2000年代江西電視台《傳奇故事》、遼寧電視台《王剛講故事》、江蘇電視台《人間》等一類帶有濃郁故事色彩的紀實類欄目就因激發起觀眾對富有戲劇性的情感生活的極大好奇心而廣受關注。進入2010年代隨著綜藝娛樂的喧囂漸趨平靜,電視紀實類欄目更煥發勃勃生機,以檔案文獻為主要敍事元素的紀實欄目日益引發觀眾具有一定歷史維度的現實思考,以歷史題材為主體內容的電視紀實欄目開始漸趨規模化。

  這類欄目比較典型的有—北京衛視「立足中國國內和世界各國檔案機構解密的檔案資料,還原歷史本來面目,以現代視角解讀歷史,用獨特方式提供真相」的文獻檔案類欄目《檔案》;北京電視台公共.新聞頻道「用獨特的方式探訪北京人文古跡、巷陌民風,用獨特的視角反映北京歷史文化、名人掌故」的電視欄目《這裏是北京》;上海電視台紀實頻道「立足今天、重議舊事,向縱深挖掘和發現有意義話題,為今人和後代提供成長借鑒」的《檔案》欄目;中央電視台中文國際頻道「為國寶級文物重器進行揭秘建檔,講述巍巍中華燦爛文明」的《國寶檔案》欄目;重慶衛視「尊重史實,收集挖掘歷史材料,還原歷史真實故事,探求文化源流」的《記憶》欄目;也包括鳳凰衛視「關注大時代、大歷史、大題材,以史為鑒,瞭解過去,帶給觀眾深刻反省和思考」的《鳳凰大視野》欄目等等,這類欄目的共性特點是收視表現穩定、具有較高的觀眾美譽度和社會影響力。

歷史題材引起觀眾興趣
  對於內地電視機構而言,以電視劇、綜藝節目為主體的競爭格局正隨著社會政治文化環境和觀眾收視興趣的變化逐漸向新聞、紀實類節目拓展,從2010年起內地各級電視機構在電視節目評價體系中對唯收視率馬首是瞻的傾向進行微妙調整,尤其是2011年底國家廣電總局《關於進一步加強電視上星綜合頻道節目管理的意見》(媒體簡稱為「限娛令」)出臺,凡此種種,在一定程度上均為電視紀實欄目的崛起提供了較為理想的外部環境。電視機構的競爭逐步轉向高收視基礎上高美譽度的競爭,更注重節目高影響力與良好觀眾口碑並重,內地紀實類電視節目制播因此進入新的快速成長時期。從當前電視節目的情況看,一些具備一定新聞性的歷史題材紀錄片欄目是電視機構最恰當的選擇,這固然有歷史題材具備神秘感和揭秘性、容易引起觀眾興趣等原因,然其背後還有更深層次的諸多誘因。

  社會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社會成員在共同的歷史經驗和歷史記憶基礎上形成的對社會和時代的共性意識,歷史最根本的意義體現在實現民族身份認同和自我命運關懷。作為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國家,中國的社會大眾對歷史有著尤為深厚而久遠的傳統,而當今社會,人們對於歷史則有更為迫切的文化需求。面對今日中國前所未有的現實問題,面臨錯綜複雜的社會矛盾,觀眾往往需要借助歷史的「自然映射」功能來解除困惑、尋找方向,同時隨著社會進步、媒介發展和信息公開步伐加快,諸多歷史話題得以解禁,更多歷史盲點逐步揭秘,越來越多的珍貴歷史文獻檔案面向全社會公開。此外,現代傳播科技特別是在數字技術、多媒體技術、網絡技術的合力作用,使得現代社會文化日益由以語言為中心的理性主義形態,轉向以影像為中心的感性主義形態,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觸發了內地以電視紀實節目為主要載體的歷史題材紀錄片熱潮的興起。

強化歷史紀錄片的傳媒效果
  觀眾關注歷史題材紀錄片,關鍵在於歷史題材紀錄片所具有的現實意義,歸根結底,在於歷史本身所具有的現實價值。歷史從來不是凝固的過去,歷史是活著的現在,所有的歷史表述都是現實需要的一種體現。觀眾欣賞歷史題材紀錄片行為的意義在於提供了過去與現在、他人與自己的一種聯繫,使得人們可以借助於歷史的邏輯實現身份認同,進而定位自身的現存狀況和未來發展可能。歷史題材紀錄片的積極意義正在於能幫助人們學會閱讀社會語境中歷史和現實的關係,通過歷史的參照明確現實的定位,通過對歷史的思考一定程度上消解現實的困惑。如中央電視台2006年播出的歷史題材紀錄片《大國崛起》,通過對西方大國崛起過程的全面回顧和細緻描述,引發觀眾對當代中國社會發展面臨的核心問題的一系列思考—近代中國為何未能崛起?中國在當今世界如何崛起?中國崛起當遵循既有模式還是另闢蹊徑?該片所呈現的諸多史實因其引發的思考而與現實緊密結合,從而使這些「已死的過去」重煥新生,作品的價值也因此而凸顯。

  以紀錄片《大國崛起》為參照,反觀當前內地諸多大投入、大製作的歷史題材紀錄片,雖然其規模往往更為恢宏,在注重多種視聽元素綜合表現力的同時也都力求以平視、微觀、個性化的視角重構歷史,但是在總體創作傾向上往往陷入忽略歷史人文情懷的現實參照、放棄社會現實價值的歷史追尋的認識誤區,從而在很大程度上迷失了歷史題材紀錄片的真諦,如中央電視台2005年播出、在當前內地紀錄片創作中具有某種範式意義的紀錄片《故宮》,片子在追求形式美感和視覺奇觀的同時,更多留戀於歷史遺跡的死胡同兒而與現實生活絕緣,其開創性價值因此只是局限在紀錄片製作技藝拓展的淺層次革新。

  與這些大製作歷史題材紀錄片創作傾向形成鮮明對比的,恰是欄目化歷史題材紀錄片呈現出來的越來越強烈的現實意義和濃郁的人文情懷,最直接的表現就是其新聞性越來越鮮明,越來越注重貼近新聞事件和時事熱點,注意尋找歷史選題和新聞時事熱點之間的聯繫,通過滿足觀眾現實的信息需求為表達歷史創造陳述空間,將歷史打造成新聞的第二高地,在編播時機選擇上也有意識地緊隨國內外時事焦點及社會文化熱點,即時抓住觀眾最強關注的時間點,強化歷史題材紀錄片的傳播效果。

實現電視媒體社會責任的突破
  歷史題材紀錄片欄目中的歷史人物和歷史掌故,往往是人們應知、未知、欲知的歷史史實、歷史知識和歷史觀念,在本質上即具有一定的新聞性,或者說,只要能發現新的歷史意義,歷史就是新聞。歷史事實新發現、歷史氛圍新感知和歷史價值新解讀,通過紀錄片欄目具有時效性或時宜性的聚焦,可以喚起觀眾對仍然影響現實的「過往的曆事」的關注,引導觀眾經由過去與現在、他者與自我的合理聯繫確立適宜的社會身份認同。通過對歷史新聞性的挖掘,歷史題材紀錄片獲得了最豐富的節目內容和最廣泛的受眾基礎,北京電視台《檔案》製片人呂軍就認為,歷史題材紀錄片欄目最不擔心選題匱乏,《檔案》欄目甚至更青睞那些已經被其他欄目多次重複的選題,因為只要換一個角度去發現,歷史題材紀錄片選題永遠都是新的。

  在內地電視競爭的格局當中,由於中央電視臺在新聞資源的壟斷性和地域覆蓋的廣泛性上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導致其他電視機構普遍認為新聞性電視節目增長空間有限,除消息類新聞以外,許多電視機構、尤其是衛星電視頻道,一定程度上放棄了對電視新聞領域的整體關注。面對歷史題材紀錄片欄目以其新聞性而崛起的新潮流,內地電視機構因此或可面臨新的發展可能性:將以歷史題材為代表的電視紀錄片納入電視新聞傳播整體架構予以重點關注,將電視新聞置於當前以電視劇、綜藝娛樂為主體的電視節目競爭格局進行整體佈局,以實現電視媒體社會責任的突破。
下載
相關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中國式公關」

劉書賢
2021-03-31

中國傳媒上的「奉勸」

錢鋼
2020-05-15

是市場太小還是競爭太少

李敬華
2019-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