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電視臺英語新聞頻道定位解析

2012-08-13
  中央電視臺英語新聞頻道(CCTV-NEWS)是一個24小時全英文播出的新聞頻道,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8500萬觀眾可收看該頻道節目,被視為「讓中國走向世界,讓世界瞭解中國」的重要途徑。

  為了進一步增強在國際輿論領域的聲音, CCTV-NEWS今年以來推出兩個新舉措:1月12日,非洲分台(CCTV Africa)在肯尼亞開播,聚焦非洲新聞;2月7日,美洲分台( CCTV America)在美國華盛頓的新聞中心正式運營,播出在當地製作的節目。

  CCTV-NEWS的目標是希望能夠成為與BBC和CNN比肩的國際一流英語新聞頻道。以前,CCTV-NEWS總是將CNN和BBC作為自己的競爭對手,在一些重大國際事件報道上與它們比影響力,但如果像BBC和CNN那樣時刻關注國際重大事件,又顯得力不從心。何況,作為中國對外傳播的官方傳媒,它又註定了在報道內容、方式、立場等方面不可能與BBC和CNN相同或相似。它需要辦出自己的特色,才能在國際輿論舞臺上佔領一席之地。

  為了達到這個目標,CCTV-NEWS在多年對外傳播實踐基礎上總結經驗和教訓,逐步將自己定位修正為:中國立場、亞洲視野、國際化表達。

中國立場
  中國立場首先表現為在中國發生的事件和與中國有關的新聞,要能在第一時間報道,發出中國的聲音,體現中國的立場,維護國家的形象。例如,中國神舟九號飛船首次進行的載人交會對接、中國各種經濟指數的發佈、中國的通貨膨脹及其政府的應對措施、中國與越南、菲律賓、日本等國家的島礁之爭等等,理所當然地成為CCTV-NEWS及時報道的對象。

  CCTV-NEWS在成就宣傳中很容易做到第一時間報道,但對負面的突發事件的報道卻總是受到宣傳口徑的影響,往往不報或延時播報,很大程度上失去了話語權,其公信力在國際上倍受質疑。一年多來,CCTV-NEWS經過不斷努力,在報道負面新聞方面取得了一些突破。例如,深度報道欄目《China 24》對渤海灣漏油事故、中國足球反賭案的過程和影響、廣西柳州鎘污染等負面新聞進行了較為深入的調查和大膽的披露。

  中國立場也表現為一種「中國觀點」,即在重大的國際事件中從中國的國家利益出發,表達中國的態度和觀點。今年2月6日,中國和俄羅斯在聯合國安理會上否決了敘利亞問題的提案,引起了國際社會很多質疑和批評,受眾很希望瞭解中國否決議案的理由。CCTV-NEWS在當天12:00檔《新聞一小時》節目,邀請到了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中東問題研究中心的李國複教授作為評論嘉賓,分析了中國在安理會上投反對票的原因。23點的滾動新聞節目又採訪了中國社科院非洲研究中心主任賀文萍,她以利比亞為例,說明了中國否決議案的考量。儘管說服力還有待加強,但畢竟及時回應和解答了一些全球受眾的疑問。

亞洲視角
  CCTV-NEWS認識到自己在可預見的將來還沒有能力與CNN和BBC這樣的國際一流的英語頻道爭奪受衆,實事求是地確定了三步走的發展策略:以亞洲為基點、在發展中國家鋪開、最後影響歐美主流人群。中國作為亞洲強國,CCTV-NEWS有責任、也有能力更多關注亞洲發生的事件,更多地代表亞洲的聲音,於是提出了“Your link to Asia”(為你鏈結亞洲)的口號。

  為此,CCTV-NEWS於2010年4月進行了一次大的改版,加大了亞洲新聞的報道力度。除了保留原有的《今日亞洲》之外,增加了《財經亞洲》和專題類欄目《東方》。亞洲欄目的周播時長從改版前的420分鐘增加到了將近1600分鐘(不包括以報道中國為定位的欄目),增幅近3倍。另外,也策劃了一系列與亞洲相關的議題,比如《中國記者眼中的巴基斯坦》、《阿富汗的未來》、《黎巴嫩衝突》、《利比亞重建》、《東盟系列》等,力求向世人展現真實的亞洲面貌。

  然而,僅僅加大對亞洲的報道量並不能完全體現亞洲視角,要成為在亞洲具有影響力的國際頻道,還應該從亞洲的視角去看問題,體現亞洲的立場或者觀點,才能真正的體現「亞洲視角」。而且,從一年多的節目來看,CCTV-NEWS所主動設置的亞洲議題還比較少,節目形態也較單一,亞洲事務的報道內容尚不能夠滿足亞洲不同地域的受眾需求。

  在這一方面,新加坡CNA(Channel News Asia)的「亞洲視角」定位(Reports on Global Developments with Asian Perspectives)值得借鑒。CNA注重在亞洲區域的受眾細化工作,有關亞洲的欄目就有20多個,例如《新加坡新聞》、《新加坡今夜報道》、《東南亞晚間報道》、《東亞晚間報道》、《亞洲報道》、《中國報道》、《日本一小時》、《歡迎來臺灣》專題等,能充分滿足各個地域觀眾的不同需求,在區內頗具影響力。

國際化表達
  聚焦亞洲事件、傳播中國立場和觀點,卻離不開國際化的表達方式。國際化表達是使節目充分被外國受眾所接受的重要途徑。

  首先,國際化表達是指新聞播出形式要國際化。以前英語頻道以編譯新聞居多,注重以簡單的新聞片來陳述事實,表現形式單一,缺乏國際化水準。改版後的CCTV-NEWS正在努力加大首播和自採的力度,增加連線和嘉賓的數量,強化評論,增加新聞的深度。為了充分與國際接軌,CCTV-NEWS北美分台在播出形式上將傳統的「主持人口播+新聞背景片+記者自採+連線」的播出方式調整為「主持人口播+記者自採+記者引出自己所製作的新聞片+出鏡總結」的方式,以增強記者報道的主觀能動性。

  第二,國際化表達還指內容編排上要遵循國際傳播規律。舊版的央視英語頻道按照對內宣傳的方式,慣於將時政新聞置於頭條,很多新聞是領導人的活動報道,這並不符合國際新聞報道規律。CCTV-NEWS正在試圖打破這樣的編排格局,按照新聞事件本身的重要程度來進行版面編排。

  第三、國際化表達也體現在員工隊伍和嘉賓的國際化。國際化的面孔更能夠吸引國際受眾,讓他們覺得節目有親切感,從而增強傳播效果。改版之前,CCTV-NEWS就有一定數量的外籍主持人,改版後,為進一步提升國際化形象,CCTV-NEWS招聘了更多外籍傳媒工作者,在演播、編輯、採訪、後期製作等各個崗位上工作。近年來,CCTV-NEWS也在積極組建世界範圍內的嘉賓隊伍。例如,《世界觀察》(World Insight)是一檔觀點交鋒激烈的評論節目,所選擇的嘉賓來自世界各地,有的嘉賓不能到達現場,就採用視頻連線的方式交流互動。這種嘉賓資源的國際化和多元化可以增加節目的可看性,也能使報道和評論顯得多元、平衡。

  第四,國際化表達還要求在語言表達上更為國際化。儘管可能編輯和記者能夠寫出沒有毛病的英文,但在外國人眼中,這些文字總是有些異樣。比如報道中外領導人會談的稿件中經常有「舉行了熱烈隆重的歡迎儀式」、「回顧了兩國關係的友好發展里程」、「表達了良好祝願」、「將雙邊關係推向新高」的套話,外國觀眾不習慣,聽起來費解。現在,CCTV-NEWS有了眾多的外籍主持人和在世界各地聘請的眾多特約報道員,他們所製作的新聞片在語言表達上應該可以更接近國際化水準。

  當然,中國立場、亞洲視角和國際化表達之間還應該維持一種平衡。一方面,報道要體現中國特色和亞洲視角,表達中國的觀點和聲音;另一方面,又需要具有全球化的視野和國際化表達的能力。雖然目前看來,CCTV-NEWS離自己的定位目標還有相當的距離,但它畢竟有了對外傳播的明確方向,同時也正在不懈努力以爭取成為國際輿論領域中的重要力量。
下載
相關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中國式公關」

劉書賢
2021-03-31

中國傳媒上的「奉勸」

錢鋼
2020-05-15

是市場太小還是競爭太少

李敬華
2019-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