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談論《中國好聲音》,我們在談論什麼?

2013-01-14

  去年,浙江衛視的《中國好聲音》推出前,中國選秀節目已在廣電總局規限和收視率低靡等數重打壓下,走到了十字路口。有人說,這是中國選秀節目的「七年之癢」。

  之所以說「七年之癢」,是因為人們普遍將第二屆《超級女聲》舉辦時的二〇〇五年視作中國選秀節目的元年。這種推算並無不妥,畢竟那一夏的狂熱捧紅了李宇春和張靚穎等人,也為主辦方湖南衛視創下了至今無可撼動的百分之十一收視率。

《中國好聲音》的異軍突起
  雖然之前,早有省級電視台開播《生存大挑戰》和《奪寶奇兵》等「真人秀」節目,可這些移植自國外的節目落地中國後,要麼因為水土不服(比如湖南經濟電視台的《完美假期》因為「挑逗選手互相傾軋」而被叫停),要麼因為資金鏈供給乏力,紛紛銷聲匿跡。箇中原因,固然有廣電總局對於電視娛樂節目的「真善美式指領」,亦與節目引進方「在地化」(localization)經驗缺失有關。

  《超級女聲》的成功,令其他電視台見到選秀節目,特別是表演類選秀節目在中國熱播的可能。一時間,東方衛視的《我型我秀》和青海衛視的《花兒朵朵》紛紛湧現。只是,頻頻複製缺乏創新以及有關選手和評委的大量負面新聞,漸漸令到廣電總局難以忍受這類嘩眾節目佔據晚間電視黃金檔。於是,二零零六年和二零零九年,兩項通知先後頒出,規定任何選秀節目必須在晚上十點半後播出,且不準出現評委點評令選手難堪或粉絲高聲尖叫抱頭痛哭的場面。

  這樣的兩道指令,儼然將選秀節目逼至絕路。當大多數電視台都因節目創新乏力而在晚八點黃金檔滾動播放電視劇時,當選秀節目愈來愈淪為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時,浙江衛視做出了一項創舉。其實,說「創舉」並不恰當,畢竟這節目是「站在巨人肩上」(廣電總局宣傳管理司副司長高長力語,因《中國好聲音》版權購自荷蘭熱播節目The Voice),也畢竟,表演類選秀節目在中國已紅火了多年。不過,如何不再「炒冷飯」,如何做出新意贏回收視率,卻是難事。

  不過,《中國好聲音》居然成功規避被叫停和被整改的風險,開播僅一周便得到廣電總局點名稱讚。九月三十日決賽舉辦當日,《中國好聲音》的收視率竟高達百分之六點一,遠超同時間播出的中央電視台中秋晚會(僅錄得百分之零點三的收視率)。

  筆者認為,《中國好聲音》的成功,包括商業成功以及成功扭轉官方對選秀節目的認知態度等,在於它及時放棄「選秀」這燙手名字,轉以「大型勵志專業音樂評論節目」重新定位自身。主辦方之所以在節目命名和模式設置上大費周章,一來是為博取廣電總局信任令到節目順利在晚間黃金檔播出,二來也為避開「選秀」一詞在部分電視受眾心目中的負面形象,試圖靠「勵志」和「夢想」這樣的積極字眼來傳遞樂觀訊號。

  這訊號,已經被劉歡、那英、庾澄慶和楊坤四位評委說得再清楚不過:這節目要找的,不是好外表好扮相,而是好聲音。

  這樣的「再定位」,固然可以看做主辦方博取官方認同的應景之舉,卻也或多或少透露「嘗新」的跡象。畢竟,《超級女聲》之類以「毒舌」導師和粉絲崇拜博取眼球的節目因過分煽情而略顯媚俗(kitsch),中央電視台的「全國青年電視歌手大獎賽」又太過專業太一本正經,若能在二者間找到平衡,則再好不過。

  只是,原本期待從《中國好聲音》那裡見到這種平衡的人,大概要失望了,因為不論海選、導師點評或選手間一對一競逐,《中國好聲音》都與其他選秀節目並無二致。只能說,它或許在「在地化」嘗試上做得更出色,譬如「導師帶徒弟」的遊戲規則不免讓國人想起「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之類的古話。

  「名」與「實」難符 雖然一副不甘與選秀節目為伍的架勢(至少在表面上),《中國好聲音》卻並未拿出足夠的勇氣和擔當。事先高調宣揚的「勵志」和「專業」隨著節目的進行,被選手和導師間的緋聞以及賄選醜聞等等相繼攻破。而且,最關鍵的是,這節目自始至終未能解答「中國為什麼需要好聲音」和「中國需要什麼樣的好聲音」這兩個基本問題。在「解惑」層面,它缺欠太多,當不起「專業」和「評論類節目」的稱號。

  雖然劉歡點評選手時總說「中國需要你這樣的聲音」,但因何需要?中國流行樂壇鹹魚翻身之類的話說了多年,可總是硬仗少,小打小鬧頻頻。美版The Voice能輕鬆請來當紅鄉村、爵士和靈魂音樂人當評審,我們的知名流行歌手除了音色和音域外,又有什麼質的分別?內容上少創新,就在形式上作作秀。可不論海豚音或誰誰,一旦上了主流舞臺,唱得一準是「祖國我愛你」。

  半世紀前,英國樂隊Pink Floyd借太空搖滾的名招呼來萬千擁躉。如今,在那個保守島國,搖滾依舊處處生根,諸如Oasis、Coldplay和Adele之類的名字不斷冒出。彼處,流行音樂乘著後現代東風,將反抗主流和精神自由鋪排得風聲水起。而在中國,從崔健到紅極一時的摩岩三傑,之後似乎聽不見什麼名字了。連汪峰,都是因為兩位翻唱《春天裡》的農民工上了春晚,才又借勢紅了一把。

  算了,崔健都去拍電影了,說中國搖滾從一無所有兜一圈又走回一無所有也不為過吧。當年粗布衣蓬亂頭髮接著地氣的一聲吼,吼到一半,被塞進嘴裡的一顆糖,給膩回去了。有人說彈結他翻唱汪峰老歌的梁博(《中國好聲音》第一季冠軍得主)是中國搖滾的繼承人,可若搖滾已死,信奉唯物主義的我們,又去哪裡找他的精神?別被楊坤三十二場演唱會的許諾迷惑,也別相信「因為我是那英」的理直氣壯,即便有他們,唱不好的照樣唱不好。除非面對社會不公,面對焦灼和信仰缺失,你敢在音樂裡說個「不」字。

好好考慮未來前景
  筆者質疑的,是《中國好聲音》的名實難符:自稱並非選秀,卻最終沒能做出些不同於選秀節目的「成績」,頗有些「掛羊頭賣狗肉」的不負責任。或許,「專業」和「勵志」都是噱頭,廣告費才是真。《中國好聲音》第一季賺得盆滿缽滿(被網友調侃「三小時廣告硬是插播了一小時節目」),主辦方自然不會錯過繼續賺錢賺人氣的機會。

  正當第二季緊密籌劃時,評委之一的劉歡宣佈放棄參與。如此一來,「亮點」和「賣點」不再(因《中國好聲音》四位評委的實力和點評風格是這節目的特色之一),主辦方要墊磚補漏,就得好好考慮這出「非選秀類選秀節目」的未來了。

  可以繼續原路,但風險是觀眾審美疲勞,是八年或九年之癢的不可避免。倒不如,將視野放開闊些,來年把各種噱頭各種不必要的枝蔓都砍了,真正找出幾位實力出眾且風格各異的歌手,多些原創作品多些直面社會景況的發聲……。

  或許,我們不該給一檔本為博眾一樂的節目提太多不食人間煙火的要求,可是這些話,我們又能找誰去說呢?
下載
相關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中國式公關」

劉書賢
2021-03-31

中國傳媒上的「奉勸」

錢鋼
2020-05-15

是市場太小還是競爭太少

李敬華
2019-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