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 on Video: Smaller-screen realities》

2013-08-12
書名:《China on Video: Smaller-screen realities》
作者:Paola Voci
出版社:Routledge, Taylor & Francis Group
出版日期:2012 (paperback edition)

  講述「小螢幕現實」的「新」書《視頻上的中國》,其硬皮版在2010年發行,售價每本約近140美元。在金融風暴的壓力下,一本十分適合那些關注中國最新「媒體文化流動樣貌及數碼景觀」(mediascape)的學者、研究生和記者所閱讀的著作,其應有的閱讀率一直備受經濟制約的考驗。踏入2012年,平裝版面世,事實告訴我們,這本書的學術份量並不「輕微」,值得普及。它的「新」並不是因為有新版本推出。站在出版的角度來說,針對「中國社交網絡視頻」這前沿課題,這平裝版能夠保持高的「新鮮度」,是因為我們目前在這方面積累的寫作成果,仍算屈指可數。因此,也缺乏對作者觀點新穎性的直接挑戰。

  當一般人對微電影廣告(micro-movie commercial)的認識還停留於表面階段,對「輕電影」(light movies)的說法,更是摸不著頭腦。「輕」與「微」之間,千絲萬縷,既同且異。搞社會科學或行銷傳播的學者,關注的焦點也許是大企業「微博」塑造的微時代(micro-era)特徵,但人文科學的研究者,感興趣的,卻是與重量級主流文化對著幹的政治性輕紀錄片(light political documentaries)或手機電影(cellflix)或惡搞片(egao video)中的“lightness”。正如作者在書中所提及,小螢幕上的文本和其現實意義,細心閱讀,最容易出現的文學聯想,就是昆德拉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裡演繹的「重」(unbearable lightness)。Lightness這學術分析概念不好翻,也非單一意義。讀者需靠書中的不同個案,從製作、傳播、本文意義、文化及社會政治影響,自行一重疊一重地體會。此書一大貢獻,也正是彙集了很多不同類型的例子讓我們理解。

  總括地說,藉電影研究及文學理論的啟迪,Paola Voci博士以「輕」作為主軸,告訴我們在一位人文學者眼中,流動平台小螢幕上的「中國視頻世界」是如何被忽略,又為什麼重要;是如何既是「輕版本」的前衛,又為何是精英和大眾文化分隔線的重創;是如何的輕成本微製作,但又隨時可能會引發成轟動社會的大現象。

  現任教於紐西蘭的奧塔古大學(University of Otago)語言學院中文部的Paola Voci,年青時曾在北京電影學院唸過書,是研究中國電影起家的。因此,當她走進新媒體和視覺文化的研究領域,看似自然的提問就是:新媒體科技讓中國人自己拍了什麼樣的電影?不尋常的,是研究過程讓她重新再界定什麼是中國電影。小螢幕讓她看見新媒體引發的傳播思考大轉移過程讓她重新再界定什麼是中國電影。小螢幕讓她看見新媒體引發的傳播思考大轉移。你呢?
下載
相關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中國式公關」

劉書賢
2021-03-31

界與戒

朱文洛
2019-10-28

透視新聞老總的管理心法

蘇鑰機
2016-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