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28年說起–重塑香港早期聲音廣播面貌

2013-08-12


  1928年6月20日殖民地政府宣佈「香港殖民地的廣播節目將由政府電台傳送」,把香港的廣播服務正式規範起來,在政府作出這項宣佈前,民間對廣播服務有何期許?政府廣播啟動初期,規模又是怎樣?

  香港無線電學會於1923年成立後,積極推動無線電廣播,他們雖自稱「業餘」,卻是有板有眼的提供廣播試驗,接收海外廣播,並同時推廣無線電技術。學會成立後不久,隨即開班講解與無線電相關的知識1,廣播前會透過報章公佈內容,又呼籲接收廣播訊號的會員,事後提交報告,說明接收情況。那時候,支持無線電廣播的還有無線電器材公司和唱片公司,借出廣播器材和唱片,傳媒也扮演著推波助瀾的角色,廣播試驗先後得到英文《南華早報》及《士蔑西報》(Hong Kong Telegraph)支持,借出地方予學會發射訊號。

傳媒推波助瀾
  在上世紀二十年代初,《士蔑西報》是本地英文報章中較突出地支持無線電廣播的傳媒機構。報章在學會成立後不久便開闢專版,報道有關無線電的最新技術發展,介紹各地無線電台的消息及相關資訊,該專版更不時配以漫畫,諷刺無線電廣播音質不佳,又或者嘲弄新興的無線電廣播令人廢寢忘餐。

  那時,民間有不少壓力要求殖民地政府帶動開展香港的廣播服務,其時,業餘的無線電發燒友已經可以成功接收遠至紐西蘭的廣播訊號;或許最令政府尷尬的是澳門在無線電廣播的發展。1924年《士蔑西報》報道,一家在香港註冊的英資公司—Radio Communication Company,得到澳門政府的支持,於7月中旬在澳門成立廣播電台;此公司也是早期支持無線電學會在香港推動廣播的機構。1925年年初,一名澳門居民(Mr. Joaquim da Rocha Saraiva)多次投函到《士蔑西報》,分享他成功接收海外短波電台的樂趣,遍及紐西蘭、澳洲及美國,有趣的是,一封讀者來函得到《士蔑西報》的重視,不止一次在頭版報道這位澳門朋友的接收經驗。

  《士蔑西報》在無線電學會成立一周年的時候,藉機以社評批評政府不支持學會的廣播試驗,連發出臨時牌照予學會會員,也一直拖拉,影響參與者的興趣,也沒有公司願意在港引入廣播器材。社評毫不客氣的指出,政府的廣播政策蒼白無力,一再以等待英倫指示為藉口拖延,只是磋跎歲月,不單扼殺民眾對廣播的興趣,更是窒礙此行業的發展2。

民間的呼聲與努力
  殖民地政府也不是完全無視民間的呼聲,1924年5月向定例局(即今立法會)提交《無線電條例修訂草案》,修改1913年的無線電法例,容許個別人士設置無線電接收器; 1926年再次修例,為「無線電」(wireless telegraphy)、「無線電台」(wireless telegraph station)重新定義,規管發送和接收無線電的器材,以及無線電台的營運3。

  在修例後,無線電學會開始較具規模也較定期地展開廣播試驗,他們的要員及會員均屬英語社群,不過,廣播測試沒有遺忘華人社群的興趣,為推廣無線電廣播,學會在1926年舉行了首次中國音樂的現場轉播4。他們的努力得到華文媒體的關注,《華字日報》於1927年9月8日曾有一段關於學會的報道:

  「燈塔巡查員梯剌,乃本港無線電會社社員,前晚十二點前後,梯刺在青洲,以接音機接聽澳洲墨爾邦無線電台傳播之音樂,至一點四十分鐘,又接聽荷蘭無線電台傳播之音樂,兩地雖相隔數千里,但聲音甚為清晰云。」

  1927年,無線電學會成立四周年,其在年報中指出,廣播測試不是要為會員提供娛樂,是希望通過測試,積累經驗及引發民間興趣,向殖民地政府說明,香港有發展廣播的空間,希望有組織能擔起廣播服務的重任5。一年後,殖民地政府終於把廣播服務納入政府系統內,設立專責委員會領導廣播發展。

廣播服務納入政府系統
  1929年3月,殖民地政府向定例局申請撥款五千元,為無線電廣播電台的播音室添置檯椅、鋼琴、地氈等,輔政司爭取議員支持撥款時指出,無線電台的愛好者向他表示,廣播工作做得不錯,公眾正期待一所有效運作的廣播電台,希望議員支持撥款。不過,議員關注的焦點,卻是香港的廣播訊號能否達到廣州,並要求增強廣播功率,令覆蓋範圍擴展至廣州6。

  為建設播音室的五千大元撥款申請在毫無爭議下順利通過,位處郵政總局二樓的第一代播音室是何模樣?有甚麼節目?《工商日報》在1929年7月31日的報道指,該播音室「長三十尺,闊廿五尺,設備乃取法於英京」。8月15日報道:「…全室佈置,均用綠色布,如影幕一般,暗淡非常,全室不透音,外便喧雜聲亦不能透入,地舖軟毡,價值幾及二千元,係用棉花製成,向英國購來,發聲不致反應,室內佈置極簡單,安設新式發聲咀一個,將來中西音樂及演說詞等,均由此處發出,…」

早期音樂節目
  電台開播初期,中西音樂兼備,由下午5時30開始廣播,至晚上10時30分結束。中樂以戲曲為主,1929年《華字日報》刊登的一個節目表可見,播放的戲曲包括靚少鳳的《毒牡丹之憶妻幻夢》、白駒榮的《泣荊花》、蔡子銳的《黃腳雞》以及梁少初和鍾卓芳合唱的《珍珠扇之太子遇救》;晚間八時起,播出西洋音樂7。電台的節目還包括轉播外間的音樂會或戲曲演出,1929年9月26日的節目就是轉播在先施公司舉行的音樂表演,上演的曲目有《祝英台祭梁山伯》、《玉哭瀟湘》、《小桃紅》等;同年11月,電台在高陞戲院設置的轉播設施竣工,可轉播高陞戲院上演的戲碼。

  那時候,電台並未建立唱片庫,也沒有資源購買唱片,西洋音樂的唱片主要由唱片公司借出,如Victor Records或Columbia Records,而中國戲曲則由私人機構借出。從當年華文報章刊登的節目表可見,為電台提供唱片的公司包括新月公司、世界音樂公司,還有天壽堂藥行等。

  這裏不得不順帶一提關於天壽堂藥行,當年,此藥行以銷售姑嫂丸及海狗鞭健腎丸而馳名,藥行於德輔道中的總行設有音樂部,兼營唱機及唱片銷售。藥行也曾經在唱機大減價酬賓的廣告中,提供買唱片及唱機零件,送贈頭痛丹和普濟丸的優惠。1929年6月,藥行獲殖民地政府批准,在德輔道中設立無線電台,每晚7時至9時轉播鄰近地區電台廣播之中西音樂,接收範圍遍及廣州、上海,日本、菲律賓等地,《工商日報》曾經有報道指,香港的無線電機以天壽堂的音質最清澈,聲音響亮,途人經過會駐足傾聽8。

  1928年政府宣佈以GOW呼號廣播後,短時間內可提供服務,實有賴早年無線電學會累積的經驗,但殖民地政府在委任領導廣播服務的委員會時,沒有羅致學會核心成員,而學會也在政府接手香港的聲音廣播後,悄然退出。


1無線電學會於1923年6月下旬舉辨無線電技術基礎班,請來無線電器材供應商馬可尼公司的人員開班教授。《士蔑西報》1923年月6月22日,頁1。
2《士蔑西報》1924年月7月9日,頁9。
3《政府憲報》,No.11,1926。
4《士蔑西報》1926年月8月4日,頁5。參與該次演出的華人樂手包括Wai Po-cheung, Leung Kam-tong, Ho Chak-man, Sun Cho-yee等。
5 《士蔑西報》1927年6月29日,頁9。
6 定例局會議紀錄1927年3月21日。
7 《華字日報》1929年8月9日。
8 《工商日報》1929年6月11日。
下載
相關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香港公共廣播的宿命

文乃揚
2020-04-30

兩會採訪手記

香港電台中文新聞部
2016-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