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影發展現况與問題

2014-03-15








  中國大陸的電影業發展飛快的鐵證有兩方面,首先是票房由二零零五年的年收入人民幣16億,逐年增長至二零一三年的217.69億。

  二零一三年的收入中,國產片佔百分之五十九的127.67億,而進口片佔百份之四十一的90.02億。

  在放映的銀幕增長,也由二零零五年的2668塊增至一三年的18195塊,並仍以平均每天14塊的速度在增長!

  若以中國人口是十二點九億,平均票價是三十五元,二零一三年的年收入只是二百一十七億多,說明中國觀賞電影的年人次佔總人口還不足半次,若以美國這飽和市場的人均入塲四點三次來算,中國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事實上,至今以每年百分之二十七點五的票房增長速度發展,估計中國若不經濟下滑,至二零二零年還大有可為!

  二零一三年中國故事片生產達六百三十八部,上映的只佔二百四十五部,國外入口電影上映了六十部,其中六十部票房過億,國片佔三十三部,進口片二十七部。中國票房收入於一三年已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是全球各國,特別好萊塢虎視眈眈的巿場。不過,中國市場雖然大,發展潛力很高,中國大陸的電影業還是有不少局限,需要跨越及克服。

製作局限
  英國《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在二零一三年十二月二十一日一期就檢討了中國電影的發展,點出中國電影一個重要的弱點,就是技術落後,無論在製作技術,電影業的規模和特別運作模式受到制肘。好萊塢製作有極大自由及商業自主度。相反,中國電影是政府主導,首先是嚴苛的檢查制度,由劇本到最後的作品,都受到管控,如《無人區》(2013)的結尾,就以那女主角妓女回到家鄉,可以參與教導小學生跳舞作終結,在風格及拍攝的溫馨和之前的蕭剎和暴力,看起來像兩部電影。可見電檢的制肘到了「超乎現實」的程度,或可說是狗尾續貂!另一方面,也由於官方的大力支持,才可以使一些電影如《金陵十三釵》(2011收5.9億)、《建國大業》(2000收4.2億)及《建黨偉業》(2011收4.09億)能有不計成本的大開支預算和收入保證。若沒有政府支助及發動支持制作到觀賞,根本無法合符成本效益。

  中國電影另外一個持續的現象是高度官能及景觀化。大場面及充滿官能刺激的作品,撇開官方政治歷史大片不提,由《赤壁》上、下集(2008/9共收5.8億)到《唐山大地震》(2010收6.7億)都是售賣大塲面、官能刺激及煽情的典型例子,箇中原因包括要模仿及追逐好萊塢的《阿凡達》、《鋼鐵俠》等典範。當然還要滿足中國觀眾對功夫及歷史大片的一貫需求。結果被邊看邊駡的如《滿城盡帶黃金甲》(2006收2.9億)、《無極》(2005收1.79億)及《十面埋伏》(2004收1.5億),也還是收!當然,這類大片在上一階段獲得成功是因為中國還主要靠大戲院營運有關,小製作根本不受青睞!但這現象的持續也說明看電影的觀眾還是對電影的要求還是以娛樂及官能的刺激為主導!和這類煽情大片相對應的是講求笑料及刺激的瘋狂動作片及喜劇,《泰囧》(2012)到《大鬧天宮》(2014)就是好例子。這些都是通俗電影的充份反映!

可喜清新氣象
  隨著中國近年教育普及和提升,生活現代城市化及優質化,中產階級大量崛起,使電影出現了嶄新可喜的現象。反映城市小人物及小中產生活和憂苦喜樂的作品如二零一一年的《失戀三十三天》、《鋼的琴》到《神探亨特張》(2012)及二零一三年的《101次求婚》、《分手合約》及《被偷走的那五年》等,均反映出中國電影的一些新氣象。《失戀三十三天》以流暢的敘事,快節奏及處處驚喜來打動人心,娓娓道出現今城市小中產追求幸福的失意與歡樂;《鋼的琴》則以溫馨的手法表現低下層守望相助及甘苦與共的精神;《神探亨特張》就以庶民及粗糙的寫實主義手法來呈現現今中國城市光怪陸離的人際及社會關係;而《101次求婚》則以機緣巧合的穿插來描寫城市小人物的感情世界;至於《分手合約》及《被偷走的那五年》就以譏諷及煽情劇的方式來描寫城市年青小中產的感情與生活和事業的矛盾。它們各種各樣的表現手法和類型,也充滿強烈時代感。

  非主流的中國電影還有像《天下無賊》、《讓子彈飛》到《無人區》這些混合類型的,結合笑料、動作及暴力等元素在一起,呼應著義大利粉西部片、塔侖天奴(Quentin Tarantino)到高恩兄弟(Coen Brothers)的作風。

高潛質發展市場
  總結近年中國電影的發展,在生產及創作模式,已經結合了中台港三方面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凝聚出一種規模經濟,面向內地十三億人的高潛質發展市塲。無疑大型商業電影還是主流,但中台港自身的創作還有各自自身的空間,各自開拓相信也最終是希望在共同的領域可以有更多元化的發展和突破。最後,要中國電影走出模仿好萊塢的死胡同及如今的局限,中國政府應首先提升中學的視覺藝術的教育,使年青人成為有品味的電影觀眾及專業人仕。政府的角色,也不應以過度的檢查來操控和窒息創作。相反,應以更多獎勵的方法,使創作者有更多誘因拍更好的電影。

  最後還有西方國家,特別美國埋怨有關中國電影的保護主義,尤其是「國產電影保護月」,不鼓勵在六月十日到七月十日的暑假期間引入海外分賬大片,以保證這段時間的國民可看國產片,特別放假的學生。雖然保護主義往往是把兩刃劍,不單傷害外國入口片,也干預了消費者選擇的自由。歸根究底,若果好萊塢片不是有規模經濟,而中國電影不是處於弱勢,保護主義就不應存在。但目前形勢是中國觀眾還是更醉心於好萊塢片,過份單對美國片開放只會充斥單元化的美國娛樂片。其實歐洲及其他不少國家都有優秀的電影可供引介和選擇。雖然對比過去國片票房已超過外片,但如果使國片生產更有效率、票價更便宜、選擇更多,都是比保護主義的限制方式來得更有效!

 
下載
相關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微電影是時候標準化

何緯豐
2013-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