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屆海峽兩岸及香港新聞研討會」在海峽兩岸關係低潮中舉行,雖然會期擱延一年,東道主台灣對今次研討會的重視程度已非一般的研討會。今年參會者地域擴大,由兩岸及香港延伸至澳門,各自表述不同的理念,互相交流經驗。本期轉載其中兩篇論文,分別來自香港和北京,並邀請連續三屆出席研討會的香港新聞行政人員協會主席楊金權先生撰文作出介紹。
八十名來自海峽兩岸及港澳的資深新聞從業員及學者,去年十二月十七日匯聚台北,參加一項大規模的新聞交流活動——海峽兩岸及香港新聞研討會第三屆會議。
是次交流活動分兩部份進行,十七日起一連四天為研討會,參觀訪問及同業交流活動,廿一日至廿四日是南下觀光遊覽,並參觀台灣中南部的報業發展。
今次會議為兩岸及香港新聞團體第三次合辦的交流活動,第一屆會議於三年前(九三年)在港召開,由香港新聞行政人員協會主力籌辦;第二屆會議由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接捧,安排在長江三峽一次渡輪旅程上舉行;第三屆會議輪到台灣的中國新聞學會作主邀單位。
兩岸四地新聞界盛會
出席今次會議的香港廿一名與會者為:楊金權(成報)、曾德成(大公報)、陳南(香港商報)、邵盧善(香港電台)、陳淑薇(香港商業電台)、陳立志(無線電視新聞部)、張圭陽(傳訊電視)、王伯遙(文匯報)、黃忠清(英文虎報)、劉志權(南華早報)、麥煒明(天天日報)、梁玉驥(中國新聞社)、何鉅華(亞洲電視新聞部)、劉啟光(星島日報)、諸有鈞(中國新聞社)、舒國宏(中國新聞社)、高文凡(經濟導報)、卜少夫(新聞天地)、蘇鑰機(中文大學新聞及傳播學系)、聶依文(香港浸會大學新聞學系)、鄭景鴻(香港科技大學)。
大陸十四名與會者為:李彥(中國記協)、王哲人(中國記協)、徐學江(新華通訊社)、陶鎧(光明日報)、郭健(中國新聞社)、張鳳山(中華工商時報)、尹維祖(陝西日報)、邱允盛(天津日報)、張小川(重慶市廣播電視局)、翟玉勛(長江日報)、湯克瀛(北京電視台)、劉少佑(海峽之聲廣播電台)、柏亢賓(中國記協港澳台辦)、王振業(北京廣播學院)。
台灣的四十名與會者為:成嘉玲(世界新聞傳播學院)、朱宗軻(博新多媒體公司)、王篤學(中國時報出版公司)、王曉祥(公共電視台籌備委員會)、成露茜(台灣立報社)、李宗桂(中國廣播公司)、林章松(中國電視公司)、吳正朔(英文中國日報)、吳芳如(正聲廣播公司)、袁希光(自由新聞報社)、袁暌九(專欄作家協會)、段宏俊(雜誌協會)、馬驥伸(大眾傳播教育協會)、馬維楓(台灣廣播公司)、陸鏗(專欄作家),張錦華(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張榮恭(中央通訊社)、張學喜(國語日報社)、陳啟家(大成報)、陳白淮(世界論壇報)、陳剛信(中華電視公司)、陳當勝(自立早報)、湯海鴻(新聞鏡周刊)、翁嘉宏(全國報紙事業協會)、楊志弘(銘傳傳播管理研究所)、盛建南(廣播電視事業發展基金會)、黃致祥(英文中國郵報社)、黃偉全(民眾日報)、康照祥(中華日報)、董益慶(台灣新生報)、歐陽元美(聯合報)、廖蒼松(台視)、蔣震(中央日報)、趙鏡涓(警察廣播電台)、謝立德(更生日報)、劉永昌(自由時報)、劉偉勳(廣播電視事業協會)、劉幼琍(政治大學廣電系)、潘家慶(政治大學新聞系)、盧光宇(中央電台)。
澳門的四名與會者為:林昶(華澳日報)、辛芝明(大眾報)、莫麗明(澳門大學)、鄭月明(澳門記者聯會)。
討論主題涵蓋範圍廣
研討會的主題有三項,包括:新科技對電子及印刷媒體之影響;新聞交流在兩岸及港澳關係中所扮演之角色;新聞報導的正確性與新聞價值觀。與會者共提出論文報告十三篇:
一.科技對印刷媒體的影響(台大新聞研究所所長張錦華)
二.報紙印刷技術的今天和明天(陝西日報社長兼總編輯尹維祖)
三.齊步邁向電子資訊時代——中國新聞社電腦化經驗談(中國新聞社香港分社副總編輯梁玉驥)
四.科技推力下的電子傳媒(重慶市廣播電視局局長張小川)
五.Impact of New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n the Electronic Mass Media. (香港浸會大學新聞系助理教授聶依文)
六.有線電視雙向互動服務發展之分析(政治大學廣電系教授劉幼琍)
七.新聞交流在兩岸及香港關係中扮演的角色(傳訊電視副總經理兼總編輯張圭陽)
八.新聞交流在兩岸及香港關係中扮演的多重角色(中國新聞社總編輯郭健)
九.兩岸新聞交流(台灣新生報副總經理董益慶)
十.澳門媒體在兩岸交流中扮演的角色(澳門華澳日報社長林昶)
十一.香港新聞工作者的新聞價值觀(中文大學新聞及傳播系助理教授蘇鑰機)
十二.如何體現新聞報導的正確性(新華通訊社副總編輯徐學江)
十三.新聞報導正確性的探討(中國文化大學新聞暨傳播學院院長馬驥仲)
研討會於十七日假福華大飯店揭幕,除了兩岸四地的與會者外,出席的台灣新聞界人士有三百多人,而到場採訪的媒介亦十分踴躍。
奠定兩岸交流基礎
這次兩岸四地新聞界盛會所以受到台灣傳媒矚目,主要是近年兩岸關係低迷以來首次有大陸新聞人士到台灣訪問,而這次會議原本預定於去年十一月召開,但因兩岸關係逆轉而要延遲一年才告舉行。
主禮嘉賓海峽交流基金會秘書長焦仁和代表董事長辜振甫致詞時指出,兩岸民間交流開放九年來,台灣的新聞記者到大陸採訪超過五千人次,大陸傳播界人士到台灣採訪或訪問也達一千兩百多人。兩岸新聞界交流,對未來兩岸關係的發展,將扮演愈來愈重要的角色。焦仁和又強調,台灣有關方面已決定開放大陸記者在台常駐,就是一個重要的起步,希望能使資訊更加流通,令雙方的互信與互諒更加穩固,為兩岸關係的良性發展,奠定更深厚的基礎。
今屆會議討論的三項主題雖然涵蓋範圍很大,但與會者皆認為是大家共同關注的合適論題,而與會者在各場討論皆非常熱烈,意見紛陳。
在首項議題上,與會者均認同電腦網絡、衛星傳訊等新科技,對傳統媒體的電視、廣播及報紙做成很大衝擊,特別是平面(印刷)媒體所受的影響更大,這種形勢已是無可抗拒,而各傳統媒體亦須積極面對,及早作出回應,為以後的生存空間開拓新的出路。
與會者又認同,電腦高科技將改變電視、廣播、報紙、通訊社的作業流程,但新聞工作者不應被新科技牽著走,而是適當的利用新科技來更加有效的履行新聞的工作和責任。
在討論新聞交流的角色與定位時,與會者皆認同兩岸關係不管形勢如何,新聞交流亦須持續進行,而新聞機構亦應做好傳媒本身的份內工作,對兩岸新聞資訊作真實、全面、客觀的報導。
尊重彼此不同制度
三年前第一屆研討會上資深報人查良鏞就新聞交流的一段開幕致詞:「海峽兩岸及香港的新聞同業,應該彼此尊重各地的不同制度、社會情況、辦事方式以及生活習慣,用手中的新聞武器,做對社會、對人類有益的好事情。」在會上曾被講者重覆引述,顯見與會者求同存異的精神。
與會者在研討會舉行期間,曾參觀中國時報、中央通訊社及台灣電視公司等新聞機構,研討會結束後的四天南下旅遊觀光,亦參觀了中、南部的中華日報及民眾日報,並與台灣日報及台灣新聞報的同業交流。
第三屆海峽兩岸及港澳新聞研討會已曲終人散,然與會者皆認為這項活動應延續下去,並盼望香港方面能在來年一九九七年主權移交後,籌辦第四屆會議,讓兩岸四地的新聞工作者匯聚於一國兩制下的新香港,為新聞交流再跨進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