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媒介如何面對資訊衝擊

1997-06-15

  記得國際電腦網絡在香港的 盛行也只不過是短短幾年,現時在港的ISP已經有差不多一百間,在港的各大報章也有資訊科技專輯,定期報導電腦資訊及Internet的最新消息。

  似乎由於國際電腦網絡盛行的關係,我們突然間可以很容易的接觸得到大量科技及資訊的消息,專用名詞也接觸不少,什麼DVD、LD、VCD、CD ROM等,「另類媒介」也漸漸成為主流。眾多的另類媒介中,似乎以Internet的發展最快,差不多每星期都會有新的Internet應用宣佈。

另類媒介漸成主流  衝破地域時間規限

  筆者有位朋友透過網上萬維網買了一些書,價錢比在港買平宜,因為該書店是純粹在Internet上做生意,不需要花一大筆裝修舖面的費用來放置書本給顧客閱覽,成本減少了,給顧客的折扣自然也會大了。這間模擬(Virtual )書店裡大部份的書籍會提供目錄,或是作者的email address,亦有節錄各大報章對該書的批評,讀者的批評也可以登出,抒發一下對該書的意見。書店的生意不錯,最近看過他們的網址,發覺他們的藏書量已增至二百多萬本,有五百本書以六折出售,我覺得最大用處便是可以在他們的網址找想要的書本,只要給書本的類別或作者等,他們的網頁便會提供書本的詳細資料、價錢及送書時間都清楚知道。

  你或會問這樣方便的書店究竟在哪裡?書店原來是在美國,只是接受從國際電腦網絡來訂購書本,書本可以用不同的方法郵寄送到府上。這個正好代表了Internet是無地區規限的。

  Internet對於資訊的傳送也造成很大影響。筆者在英國唸書時,每天都會去電腦室看香港報章的網頁,如果Bandwidth允許的話,也會下載香港電台的新聞報告,那時聽到香港的氣溫及交通情況,感覺十分奇妙,身處千里之外,但又好像在港,香港傳媒上網對關心香港的海外港人,除了提供了他們之間一些話題之外,還可以一解思鄉之愁,簡直是一個不可多得的科技發明!

面對資訊科技發展  開拓渠道增加利潤

  筆者主持了一個研討會,主題是從電影「水貨」非刑事化引申到另類媒介的生存空間,並請了幾位代表不同立場的講者發表意見。研討會上,每位講者都從自己代表的立場去說出水貨非刑事化的好處或壞處,講者之中亦有政府代表。電影業的代表認為「水貨」非刑事化會打擊已經停濟不前的電影業;代表一間租售錄影帶及影碟連鎖店的講者則認為消費者有權利去選揀購買較平宜的「正貨」——畢竟「水貨」也是「正貨」;政府就扮演了平衡者的角色,一方面不想干預市場運作,另一方面也要照顧到消費者的利益。姑勿論誰是誰非,況且筆者不認為這件事情是黑與白那麼簡單。新的資訊及科技好像催促我們去作出應對。

  就用上文提及的書店為例,買賣貨品已經不需要考慮到地區的劃分,當然你或會說書本也要用方法將它送到顧客的手中,但現今科技絕對可以將書本數碼化然後儲存,顧客付錢之後便可以將「書本」下載(download)到他自己的電腦中作閱讀用途,那麼連運輸費也可以省回。正是因為Internet是全球性的,傳統用地域劃分的銷售方法是否需要作出相應的修改呢?

  香港電訊IMS的VOD(Video on demand)將會在今年七月推出,現今資訊科技已經發展到可以傳送高質素的畫面及聲音,不久的將來你亦可以用電話或在電腦按一下鍵便可以從外國的Video server購買及直接下載電影觀看,可能現在的通訊科技還不值得這樣的做法,但通訊的費用只會下降,兩至三年後已經可以做到。所以商品的發行,是否應該要以世界性作為基礎呢?有論點認為引入水貨會打擊創作者的利潤,其實創作者可否利用資訊科技去增加創作渠道呢?

  美國荷李活電影業就是一個盡用資訊科技去增加利潤的好例子。在一套電影上映前,宣傳的海報已經印有相關的網址,到網址可以看看電影的預告片段、製作花絮、故事背景等,網址並可能提供online遊戲,若果遊戲勝出的話,便可得到和電影有關的宣傳物品如T恤之類,網址亦可以讓人們下載電影主題曲或Screen saver等。再想一想,其實創作人亦可以利用Online Shopping 的方便來增加收入,譬如某香港的歌星在香港出版了一隻最新CD,他可以在台灣的版本故意和香港版本有出入,在港的歌迷可能因為online Shopping方便的關係便從台灣的online CD store訂購該歌手的台灣版,那麼CD銷量,便會因此而增加。

傳統媒介生存空間  積極態度相輔相承

  記得當國際電腦網絡剛盛行時,聽人說它會取替傳統的媒介,但到今天似乎傳統的媒介都有生存空間,甚至和新的資訊科技相輔相承。其實Internet都同樣地借用傳統媒介的概念去不停演變自己,例如以往要在Internet上找資料,你要主動去尋找,可能要用一些搜索器或是你要知道資料的所在地方,這些都是Information pull。最近,美國幾間公司製造了一些免費軟件如point cast或Back web,可以讓你選揀不同的頻道,情況和看有線電視差不多,隔一段時間軟件便會送上你先前選揀有興趣的相關資料給你。這樣的Information push其實和傳統的概念差不多,可見新興和傳統的媒介及資訊科技都可以互相參詳,不斷的演變,變得更加好。筆者有一位在資訊界打滾多年的朋友說得好,他說無論科技怎樣發展得快,things will keep re-inventing themselves!

  新科技的來臨,除了帶來正面的益處之外,也會帶來負面的影響,國際電腦網絡也不例外。在Internet上最含糊的要算是版權了。前文提及的購書例子,如書本可以數碼化,那麼怎樣防止他人將它轉載及再出售呢?最近筆者要學生寫一篇短報告作為功課,他們首先在網上找資料,非必要也不會到圖書館找有關的書本,本來網上得來的資料和經消化之後才用作報告的材料,都是一種好的搜集資料方法,但懶惰的同學便會利用電腦"copy and paste"功能來「幫助」他們的報告,這是否會發展成"digital cannibalism"呢?究竟Internet有否令他們多些思考呢?看看目前香港的大學課程,似乎都未有科目去全面探討這個新媒介。

  究竟我們應該用甚麼態度去面對資訊衝擊呢?筆者認為,要抱著積極的態度去理解新科技。筆者明白新科技會帶給很多人不安的感覺,但是如要和世界的步伐一致,便要不怕新事物,不要怕因為新科技的來臨要改變一向的習慣,反而盡量爭取第一時間接觸新科技,說不定你會成為資訊先鋒的一份子!

相關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ICT Use at Home and Telecommuting Practices in Hong Kong

Louis Leung
Renwen Zhang
2016-07-25

數碼廣播 七年之癢

林永君
2014-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