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是香港電視史重要的一年。為了趕及北京奧運,香港政府加緊推動數碼地面廣播,終於趕及在2007年的最後一天晚上七時啟播。兩間免費電視台無綫電視及亞洲電視隆重其事,邀請了當時的行政長官曾蔭權,於香港文化中心主持啟播儀式。而當時的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馬時亨致辭時說1:
「香港率先採用國家成功研發的制式作數碼廣播。由今晚開始,香港正式進入數碼廣播新紀元,為觀眾帶來更豐富、更優質的電視資訊和娛樂,及全新的視聽效果。數碼技術可為香港騰出頻譜,發展新的多媒體服務,帶領香港在科技領域上再創高峰。」
到今年年底就剛好七年。在電視行業,七年光景是一個完整周期(cycle),而這次更是兩個底層力量同時演進-由CRT顯像管轉為平板的電視機更換周期(TV replacement cycle)2;由地面廣播轉為OTT VOD點播的技術採用生命周期(Technology adoption lifecycle)3。就讓我們在這個數碼廣播七年之癢之時,先檢討一下,再計劃將來。
更豐富優質的電視資訊和娛樂?
先看看內容,七年後香港的免費地面廣播頻道由4條增加到14條(亞視6條、無綫5條、香港電台3條),表面上是增加了3倍多,但晚上黄金時段的選擇基本上沒有明顯改變。無綫81翡翠台及85高清翡翠台每晚7:30到11:30均為同步播放,明珠台及亞視本港台七年來均沒有多大變化,香港電台除了同步播放原本在無綫亞視的節目外,新增加的還是起步階段,唯一多了的真正選擇其實只有J2。這與2007年政府說的“更豐富、更優質的電視資訊和娛樂”的承諾落差好像很大,結果只有“視聽效果”是提升了。
數碼廣播畫面是用H.264格式編碼,畫面質素會有明顯提升,就算只是標清頻道(如無綫81台),用上新的平板電視,亦會比原本的PAL清楚。電視台為了提供數碼廣播,的而且確要作出不少投資,如要一次過轉為高清拍攝投資會更多。但不要忘記全香港市民其實也在一起投資,從七年前起香港家家戶戶都給政府及電視台“提醒”下跑去買新電視機,先是2008年要高清睇奧運,之後又說2012會停模擬廣播,舊電視不能用。香港市民可以說是非常聽話的自己出錢完成了這個電視機更換周期, 電視台沒有補貼,政府也沒有。但有了新電視都快七年了,有些最早第一批買的更快要再換新的了,不是說會有新的免費台加入競爭嗎?
新的免費台在那裡看的?
在推銷數碼廣播時,政府常常會說“數碼技術可為香港騰出頻譜”,可作其他用途。可能是我們想法太簡單,當聽到廣管局在2009年說會增發免費電視廣播牌照時,便直接理解為:以“騰出的頻譜”來加多一些台。而且香港電台就是獲得新的數碼廣播頻道31-33台,市民只要在電視機再重新搜索頻道一次,就會看到增加了的3個台。很自然地想,新加的免費台應該不是50幾台,就是20幾台那種吧,香港老板不會選40幾台的,不好意頭。
殊不知,經過多年的爭議(先不說行政會議有關不發牌給HKTV那邊所引發的鬧劇),在2013年10月獲政府批發新的免費電視牌照的奇妙電視(有線電視)和香港電視娛樂(NowTV),拿到的牌照只是內容上可以經營免費台,並沒有數碼廣播的頻道。這兩個新的免費台是不會像無綫或亞視那樣直接用天線收到的,那究竟如何才可以收睇到這2個新台呢?
有線的說法是:透過有線寬頻的網路廣播,覆蓋95%住戶,有普通電視機便能看到。那即是要你的大廈公共天線要已接有線才能看到,村屋或唐樓可能收不到,頻道號數不知道能否統一控制,但至少是用電視機直接tune台收看。
而NowTV的說法就更奇怪:透過now寬頻網路廣播,覆蓋九成住戶,但要加裝機頂盒才看到。那即是要你家裡先安裝PCCW的寬頻,再加個NowTV機頂盒,電視要轉去HDMI輸入,才可以看到免費台。這可以說是跟其他免費台完全分開了的,夠複雜了吧。
經過了整整七年的電視機更換周期,市民沒有怨言地自己掏腰包更換電視機,換來的還是每晚看著同一個翡翠台(我想大部分都沒有留意是81還是85台,因為內容是一樣的),香港還是一台獨大,換了數碼只是畫質好了,但內容依舊。
幸好還有手機平板看OTT
數碼廣播雖然沒有帶來很多新的內容,但數碼畫質真的提高了很多。但在這七年間,直接透過互聯網傳送的在線視頻的畫質也同時進步了不少,由最初2005年Youtube提供的比VCD更低的畫質,到最近LeTV用4K畫質直播汪峰鳥巢演唱會,現在的串流技術已經非常成熟,漂亮地在不足十年完成了這個 OTT(Over-The-Top) 技術的“採用生命周期”。
OTT周期開始時,主要受制於網絡帶寛不足,畫質很低,只能給用戶之間分享家庭視頻, YouTube就是這類型的服務。OTT真正開始受到傳統電視及電影業者留意要等到2008/2009年,TVB是2008年11月推出myTV,《蘋果日報》是2009年9月推出動新聞,香港首個OTT電影服務Anyplex(片庫由嘉禾、寰宇、華納及Sony Pictures提供)則是2009年8月開始的。
當中有兩個主要的推動力,首先是家用帶寛直接推向100M普及化,最深印象要數香港寛頻及和記在2009年11月的$99月費割喉戰,當時有可能是全球最平的100M寛頻服務。第二是智能手機及3G網絡的普及,2008年7月和記首先引入Apple iPhone到香港,配合無限上網3G月費計劃,同年HTC推出了全球第一部Android手機,正式開始了這個一發不可收拾的智能手機熱潮。
有了足夠的帶寛及能夠播HD視頻的裝置 (Smartphone, Tablet, Smart TV), 利用OTT直接傳送高質素的節目變得越來越容易。這一方面讓TVB等傳統產業領導者可以加以利用,例如myTV的節目更新速度可以更快,節目直播完了立即可以重温。而同時讓原本在不同行業的媒體公司成為新的取代者(Substitutes),如蘋果動新聞就加大了製作規模及提高娛樂性,現在的動新聞已包含很多娛樂節目。
最近期的例子是佔中期間學聯代表與林鄭會面時的直播,除了TVB、NowTV、 iCable及港台電視有做直播之外,商業電台、《蘋果日報》及一些網台都有做直播。在媒體數碼化的後期,不管你原本是一份報紙或一個電台,在網絡及手機上你都是一個網站一個APP,競爭變得五花百門,大家都在同一個平台公平競爭。
七年之後
2015年電視界會有兩件大事:無綫及亞視兩個免費電視牌照明年11月底屆滿,現正在通訊事務管理局討論中;政府訂定在2015年底前終止模擬廣播。相信除了是否跟亞視續約會有爭論外,這都是預計發生的事,不會有太大驚喜。
反而OTT那邊將會越演越熱,繼樂視LeTV高調到港推4K電視,HKTV又預先發佈小米盒子APK,看來新業者用OTT直接挑戰數碼廣播業者的年代要正式開始了。
2015年會是另一個七年的生命周期的開始,大家拭目以待。
[1] 香港政府新聞公佈 數碼電視正式啟播:
http://www.info.gov.hk/gia/general/200712/31/P200712310182.htm
[2] Global TV Replacement Study, NPD DisplaySearch, May 2012
[3] Diffusion of Innovations, Everett Rogers (1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