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港督」引起的反響

1997-08-15

  旅居英國數年,期間正值前保守黨主席彭定康當上末代港督,其人其政,或多或少使英國公眾對香港事務多了一點關注及認識。重量級政客壓陣掛帥,加上英中關係突然掉頭向下,英國傳媒多加報導,也自是不在話下。

  主權移交之前,偶爾跟英人茶餘酒後,談起香港,劈頭第一句不外是問九七後香港會繼續自由嗎、會有大量港人來英嗎,又或者問關於對彭定康的觀感:你贊成他嗎、他做得對嗎等等。從這些閒聊經驗所得,不少英人覺得彭定康所作所為沒有什麼不妥當。所以,我亦相信,名記者Jonathan Dimbleby的長篇紀錄片《末代港督》(The Last Governor),對彭定康的形象,多數會起正面作用,至少到目前為止,對紀錄片以及同步出版的書籍的評論,都是譽多於毀。《末代港督》一書在七月下旬亦高踞英國精裝暢銷書榜首位,風頭在文學界可謂一時無兩。如果這紀錄片不是安排在非黃金時段播出,影響力可能更大。影片及文字分別問世後,讚揚彭定康的評論,都不約而同地認為他還給了英國一點體面與尊嚴。持這種觀點的論者,對彭定康之前主宰英國對華政策的外交部「中國通」都嗤之以鼻,而彭定康本人態度亦是如此,這一點在影片以及書籍中有詳細敘述。

英人認同的讚許

  在香港,有政客曾經慨嘆,彭定康政壇風波,使香港政壇變得兩極化,「擁彭」與「反彭」兩種取態壁壘分明,中間沒有妥協餘地。在英國,評論這齣紀錄片及其姊妹著作的人士,亦有這種非愛即恨的現象。

  例如為「星期日獨立報」撰寫書評的Raymond Whitaker,稱讚彭定康才智過人,高風亮節。「金融時報」書評說,彭定康顯示出英國建制之內,仍然有人關心香港人的意願,和敢於為港人跟北京爭辯,而他亦因此而為香港日後的民主、自由與人權,立下了量度基準。「觀察家報」的書評則形容彭定康是第一位現代港督,是具有遠見的民主人士。連一度是彭定康政敵的前工黨外交事務發言人Gerald Kaufman在他為「每日電訊報」撰寫的評論中,亦敘述他在香港出席主權交接儀式前在港督府一個酒會中對彭定康說過,如果英國在結束香港這一幕能夠挽回一點面子,那將會是由於彭定康。

  上述幾份報章,代表著不同政治立場,論者背景亦不盡相同。例如「金融時報」書評作者承認自己與 Jonathan Dimbleby一樣,是彭定康的朋友。工黨的Gerald Kaufman就不諱言,對彭定康這位以前親手執行引起公憤的「人頭稅」政策的前保守黨政客,本來一點也不在乎。不同背景的報章與作者,都異口同聲給予彭定康這樣的讚許,其形象政績之深得英人認同,算是可見一斑。加上近年英國政壇腐化現象頗為嚴重,政客公信力大降,鮮有政客如彭定康贏得這種讚揚。

反擊批評愛恨分明

  當然,既說評彭督者,愛恨極之分明,另邊廂反擊及批評者亦不遺餘力,只是從數量上而言,反面意見略少,而且其中包括了前外相賀維勛爵和前英國駐華大使兼前首相外事顧問柯利達爵士。兩人在影片及書中均為大丑角,被彭定康及作者Jonathan Dimbleby大加鞭撻及揶揄,所以他們憤而還火,並不為奇。另一篇反駁彭定康的書評出自前外交部中國通George Walden,而彭定康在書中差不多將所有英國外交系統中之中國通視為同一貨色,通通是向北京叩頭之輩。所以George Walden之批評言論亦可說在意料之中。

  減去這三位旗幟鮮明人士的書評,筆者讀到的「反彭」文章中,就只有在「星期日電訊報」刊登,由一位劍橋大學學者John Casey撰寫的一篇論述,題為「迷失了的港督」(The Lost Governor)。不過,Casey的文章,措詞並不算激烈,而且細讀之下,亦不無道理。Casey看罷紀錄片第三集敘述彭定康等候立法局就他的政改方案投票的段落之後,認為彭定康為人生性好辯駁,自己仕途聲譽幾乎全押在立法局該次投票,但彭督在緊張之餘,亦表現得樂在其中。另外,Casey又批評彭定康在鏡頭前表現得容易情緒激動,而雖然他有擇所認為善者而固執的一面,但這亦使他變得傲慢及聽不進其他觀點。

盛怒出粗言

  說彭定康情緒激動,就不得不提片中及書中都載有他怒極而口出粗言,而且不只一次,有看過紀錄片的朋友自然會知道我所指的粗言為何。雖然這裡不便轉述,但我卻感到必須指出,除了那些彭督在立法局投票當日口中諗諗有詞的英人「國罵」—「法克」之外,還有他在接受Dimbleby採訪時,輕聲所說的一句。當時彭督談及政制談判進入十五、十六輪後,中方突然收回較早時提出的讓步,彭定康一時光火,用極粗鄙之言語形容北京高層決策者,使不少人聽後嘩然。至於這究竟會否影響彭督形象,則未敢肯定,但報章反應則不算負面。例如小報「每日快報」在談及彭定康使用粗言時,角度是借此說明其對中國之盛怒。該報報導並未因此批評彭定康,反而在文章末段提及中國也沒有以禮相待這位末代港督。

  彭定康作為老練的政客,大概不會輕易在鏡頭前溜了嘴,而且片中粗言穢言多達八次,實在使人猜測是有意反擊,報一箭之仇。正是香港俗語說:「忍咗咁耐,鬧番你夠本」,這也多少表現出彭定康的另一面。

  他這種不避俗的作風,在九二年英國大選中曾經大派用場。當時他以黨主席身份主管競選工作,彭定康表現出他語言之精練,不只是在文縐縐時有用處,而是在街頭拉票,或在鏡頭前與對手互質對罵時,所用俗語亦為一絕。當時其實有人認為牛津舊生,不應為競選拉票而做個大俗人,但正可能因為他的這一面,使保守黨當年有效為向平民百姓傳達信息,最後在劣勢中保住了江山。不過,彭定康本人就輸掉了自己的議席,香港過渡期歷史亦因此而改寫。

後記 —

  在《末代港督》面世後,八月三日,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首先獨家披露,然後經英國政府內閣大臣證實,外交部與情報機關軍情六處「MI6」正調查彭定康是否有向Jonathan Dimbleby泄漏機密。據報道,調查焦點是關於片中與書中指當年英國與中國在香港八八直選問題上有秘密協議,各自在民意收集與整理過程中下手腳,使所謂的民意被扭曲成港人反對在八八年推行直選。有關報道的消息來源稱,彭定康曾經特別要求外交部提供有關檔案給他參考,而Dimbleby如果沒有從彭定康那裡得到這些機密文件,理應不知道內情。

  有關報導即時引人關注彭定康是否會被起訴,但其實一般估計,檢控彭定康的機會非常微。「泰晤士報」八月六日引述政府消息報導,外交部將建議不對任何人採取行動。更為有趣的是,英國報章後來進一步披露,首先向報界放出消息指彭定康正接受調查的人之一,就是在八月三日公開證實調查進行中的內閣大臣Peter Mandelson,而他泄漏這則新聞的動機,是要引開公眾對連串對工黨不利的新聞的注意,其中包括八月三日公開的外交大臣郭偉邦的婚外情披露。

  被彭定康大力抨擊的外交部部分前任與現任官員,在這場英國流行的「新聞拉扯術」(NEWS SPIN)之中,究竟擔當甚麼角色,目前還未知道。「泰晤士報」認為,中國通樂於見到彭定康聲譽受損。不過,筆者認為,誠如彭定康所言,如果是中國通在幕後策劃這則對他不利的消息,則令人感到奇怪,原因是人們必定會因此而重新爭論關於當年否決香港八八直選的事件,而中國通理應不想人重提舊事。

  要求調查當年是否真是有出賣港人的中英秘密協議的聲音已經愈來愈多,事情的下一步發展,相信要等到國會夏季休會完結之後才會明朗。但這一回工黨主管傳媒事務的大員企圖借彭定康來引開傳媒對政府的注意,效果卻並不盡如他意,如果日後政府或國會決定調查當年中英的秘密談判,相信這並非始作俑者所預料得到,而一番爭論之後,《末代港督》一書,自然更為暢銷。

相關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美國傳媒參訪考察隨筆

陳易安
2016-08-10

Turkish Social Media and Its Impact on Democratization

Emrah Aydemir
Junhao Hong
2015-07-16

The BBC: A British Success Story In Danger

Professor Robert Beveridge
2015-04-05

Renewing the BBC Royal Charter: A cause for concern?

Professor Robert Beveridge /
2015-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