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新聞媒體考察計劃後記

2001-01-15

  能夠到訪美國參觀各州的傳媒是一個難得的機會。適逢在總統大選之際,更是一次難忘的體驗!筆者今年獲選參加由「美國全國電視藝術與科學學會國際議會」(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Television Arts and Sciences)舉辦的「佐治莫桑考察計劃」(George Movshou Fellowship),前往明尼阿波斯、紐約及華盛頓的新聞媒體作三星期的探訪。

搶新聞的事業

  今次美國總統大選,不論是地區或全國性媒體,均大灑金錢報道。選舉當日,筆者在美國中部城市——明尼阿波斯,跟隨地區電視台(KSTP)到當地共和黨的集會。單是看全美五十個州中的一個城市的其中一個候選人集會,已見超過五個電視台在會場上作現場直播,攝影機也有十多部之多,可想而知,選舉當日,全美媒介投放了多少資源及人力於這次被譽為選「世界總統」的選舉。

  選舉期間,全美的電視新聞網絡,每日差不多花上近三份二的時間報道有關大選的新聞。最誇張的埸面是直播貨車由棕櫚灘(Palm Beach)運送重點的選票往嗒拉克西州(Tallahassee)的法庭。整個過程由直昇機沿途拍攝,各電視網絡由早到晚,每隔一段時間就直播貨車的位置。但是為何要直播貨車運送的過程呢?是恐怕有人會駕劫選票還是預計貨車會出現爆呔意外呢?這就不得而知。更甚的是還有記者訪問當年因懷疑謀殺妻子而在公路被警方追捕的美國足球明星及演員辛普森(O.J. Simpson)。原因是當年,他亦是同樣被傳媒利用直昇機全程追蹤拍攝的。一個原本完全與選舉無關的人,竟然也因此被訪問,談談他對這次「公路新聞」的感受!再加上先前誤報選舉結果,難怪當地的評論都指傳媒在「創作」美國大選的鬧劇中擔當重要角色。新聞網絡的競爭已去到踩鋼線的位置。

不經媒介過濾的觀點

  媒體競爭激烈,生產不少「味精新聞」。不過,對於一些不喜歡「加工製品」的美國觀眾仍然是有選擇。

  筆者在華盛頓探訪過當地一間提供公共事務節目的非牟利廣播機構——C-SPAN。這間電視台的特點是製作的節目不作剪接,不加旁白及評論,務求觀眾可以收看到事件的全部及被訪者不經媒介過濾的觀點。例如,他們每日都會直播一些長達三、四小時的政治及學術性研討會。他們所選擇直播的論壇內容相當廣泛。在選舉期間,筆者就跟隨他們製作一個有關選舉如何影響美俄關係的直播。除了直播題材嚴肅的論壇,一些主題相對較窄的論壇,如:中學生如何看總統大選的論壇、傳媒在選舉中的角色等,他們也有作出直播。

C-SPAN生存空間

  C-SPAN成立初期,只是負責直播美國國會會議。現在已擁有三條電視頻道及一條電台頻道,並在業界建立了一個中立及超然的形象。而這間電視台的經費來自各間使用國會直播服務的有線電視網絡。


C-SPAN的晨早電台電視直播節目,內容類似港台《還看天下》及《千禧年代》的加長版本。

  幾乎所有非牟利廣播機構都面對財政壓力,C-SPAN亦不例外。C-SPAN沒有任何政府的資助,亦沒有廣告,而有線電視網絡亦是自由決定是否成為C-SPAN的會員。在美國商業電視競爭的環境下,C-SPAN要生存,唯有向公眾證明它的社會及文化價值。近來,C-SPAN積極利用本身的媒體,開拓教育服務及社區發展服務。例如:與教育界合作,定期舉辦會議;與學校、教育工作者交流如何利用他們的節目作為教材。另外,他們亦提供實習機會給教師,讓他們在暑假期間,在C-SPAN工作,共同參與製作多媒體教材。他們的做法除了可以讓本身的節目再增值之外,亦可藉此培育新一代的觀眾。這一點,可能香港電台亦可作借鏡。

重量級媒體

  筆者在紐約期間得到美國國家廣播公司(ABC)新聞部的接待,逗留了兩天,體驗一下這間美國重量級媒體的風範。

  ABC的新聞部差不多佔用整座大廈,單是為新聞節目及體育節目服務的美術設計部也有七十多人之多。在資料室工作的資料搜集員全部擁有碩士學歷。搜集員主要的工作是為新聞部建立一個有系統的資料內維網(ABC Intranet),使記者第一時間得到所需的背景資料和有關的網站,方便他們作出更深入和多角度的報道。例如:大選前幾天,小布殊突然被揭發隱瞞醉酒駕駛的案底,資料室的人員立即建立了一個有關的網站,讓記者即時了解事件的始末、各州有關的法律、相關人士和團體的聯絡方法等。進入新聞網絡年代,電視新聞的戰況變得更激烈,媒體必須設法挖掘更多獨家、深入的事實,還要比其他競爭者更快呈現在觀眾的眼前。利用網絡作為後勤支援變得加倍重要。

  ABC除了有強大的後勤支援,主播彼德.詹寧斯PeterJennings的編採經驗,以及對新聞事件的掌握仍然是留住觀眾的最佳保證。彼德.詹寧斯是全美知名度最高的新聞主播之一,他的風格是將即時新聞及深度分析放在一起。他在新聞報道中的說話,很多時亦會被其他媒體引述。不過,隨著網絡年代的來臨,要保持一貫的領導地位,彼德.詹寧斯亦要追上潮流。現在,除了日常的工作,他每天也會利用電子郵件,為訂閱了他的電子日記的觀眾詳述當天新聞報道的流程及編採感受。

萬能傳媒人

  筆者今次美國之行最深印象是美國傳媒工作者很多也是一身兼數職。除了ABC主播彼德.詹寧斯每天要多編寫一篇電子日記外;在明尼阿波斯的地區電視台工作的新聞攝影師完成採訪拍攝後,立即要化身為剪接師,把當日拍攝的片段剪成新聞故事,才算大功告成。

  此外,一間全國新聞通訊社(CONUS)的助理編導,在直播新聞節目時,要到錄影廠,充當兩部攝影機的攝影師,同時亦要兼任場務指導(Floor Manager)的工作。錄影完畢,除了要處理日常的文字工作外,亦要懂得使用複雜的電腦器材,在影帶控制室,向各地區電視網絡收取或發放新聞片段。之後還兼顧影帶管理員的工作,有系統地把影帶片段的資料輸入電腦。

  而前文提到的C-SPAN電視台,他們直播一些小型論壇時,派兩名人員到現場,一名負責在天台設置發射器,接駁電線;另一名就在會場安裝收音設備,當論壇進行時則負責拍攝,這個二人組合就足以應付一場用單機拍攝的簡單直播。這種一人任數職的情況在地區網絡或小型電視台尤其普遍。

  除了為減低成本外,這種轉型,亦是順應數碼多媒介年代的來臨:電子傳媒與印刷傳媒的融合改變傳統的工作模範;科技的發達令一人兼數職的情況變得可行兼有效;同一報道需要製作幾個不同的版本在不同的媒介平台上出現等趨勢已經出現。要趕上媒體的新勢頭,現代傳媒人唯有不斷提升自己,以達致「周身刀,張張利」的境界!

 

相關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美國傳媒參訪考察隨筆

陳易安
2016-08-10

Turkish Social Media and Its Impact on Democratization

Emrah Aydemir
Junhao Hong
2015-07-16

The BBC: A British Success Story In Danger

Professor Robert Beveridge
2015-04-05

Renewing the BBC Royal Charter: A cause for concern?

Professor Robert Beveridge /
2015-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