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回歸新聞看澳門報業

2000-01-15

  當香港還在體驗回歸後的政經轉變時,澳門也在世紀末前重回中共政府管治。雖然兩項事件同樣採用「回歸」這字眼,但在澳門的情況,正確的用詞應是「中國恢復行使政權」。因中葡雙方從沒簽署任何條約把澳門割讓給葡國。在假定澳門回歸的情形跟香港的不同下,筆者在澳門回歸期間進行了一項研究,以新聞傳媒為介入點,探討澳門對回歸的看法,亦從不同的澳門本土傳媒對回歸的報導,怎樣反映它們的立場及背景。

  澳門有八張中文日報、四張週報,另有三張葡文日報、兩張週報。是項選擇了《澳門日報》、《華僑報》、《大眾報》、週報《現代澳門日報》,及葡文日報《今日澳門報》 (MACAU HOJE) 及週報《句號報》 (PONTO FINAL) 進行內容及文字分析。除此以外,筆者還訪問了不同報章的記者及編輯,希望從訊息生產的角度,看新聞傳媒怎樣建立澳門政權轉移後的新身份,以及對回歸的看法。

中葡文報立場各異

  十二月二十日的報章頭條都集中在十九日的各項回歸慶典儀式上。《澳門日報》當天共刊登了兩次號外。該報頭條「澳門回歸了」,上半版都刊登回歸儀式上中共五星旗及新特區區旗飄揚,下半版則以「中國領土從此無外人管治」為標題,並在內文中強調,澳門熱烈歡迎中國恢復對其行使主權,結束殖民統治,大有「向前看,明天會更好」的語調。頭版左下方則刊登大篇社論,回應澳門重回母親懷抱的喜悅,及未來的一片光明的訊息。社論中並強調澳門愛國的熱忱。報章內頁則重申中國政府對澳門秉承一國兩制的信心,以及以台灣為完成中國統一的目標。從《澳日》的純粹正面報導及強調澳門熱愛中國的字眼可推斷《澳日》較其他報章親中立場。

  另一日報《華僑報》同樣彰顯回歸盛事,除了引述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致詞中詩句為標題,在輯錄中葡元首的致詞時,把江澤民的言詞放在更重要的位置,《華僑報》與《澳日》不同的地方,在於內頁的安排,顯示《華僑報》較著重新政府的行政問題,作風較實際,而《澳日》則強調意識形態上落實澳門回歸的政治及對中國的價值。

  反觀中文週報《現代澳門日報》,頭版標題只客觀闡明中國恢復行使主權的事實,並沒加入情緒》《加插入特區行政長官何厚鏵的宣誓消息以及其照片,並在頭版報導人民解放軍進駐的消息,似乎是針對據稱為澳門人最大困擾,以及對中國政府的最大期望——藉解放軍進駐,打擊澳門日益嚴重的治安問題。《現澳日》更獨特的地方,是在第三版報導法輪功學員被捕的消息,及香港《太陽報》就轄下記者被澳警方拘留後發表的遺憾聲明。上述報導,則未能在《澳門日報》或《華僑報》上發現,或刊登於較後版面。《現澳日》較著重此類被認為會損害澳門回歸或中澳政府形象的新聞,可見其立場較主流日報的全面及客觀中肯。

  葡文報紙的立場可從其報導中清楚易見。如《句號報》以葡文為主,內頁有一個英文報導部份,頭版以「回家了」,語帶雙關地指澳葡政府人員需回祖家葡國,相片則以澳葡政府的降旗儀式,顯示其站於葡國的主場,充斥著離別及懷緬的語調。內文更著重澳督府舉行的儀式、公務員辭別,及大幅報導法輪功學員遭帶走的消息,有質疑中澳政府高壓處事手法的意味。

週報抗衡日報一言堂

  研究還包括版位、圖片及內容分析,因篇幅所限,不在此詳細闡釋,但整體都呈現及證實澳門新聞傳媒的特色:日報與週報的分冶。澳門的日報在立場上較單一化地「親中」,或澳門人稱的「愛國」。澳門的八張日報,尤其在報導政治、特區政府、及中國新聞上,口徑都相同地較正面,雖然也有指向民主問題,但對回歸中國都持熱烈觀迎的態度。在回歸的當天,大部份日報都極力肯定中國主權的落實,並擺出澳門的前途,無論怎樣也會更好的語調,更有暗示澳門積極擺脫過去殖民者葡國的管治。

  這種熱烈擁抱中共政權的報導,與香港回歸前後對新政府抱質疑態度的報導大相逕庭。但澳門的日報並不認為報章之間口徑相同構成太大的市場競爭問題,反而覺得持愛國形象才能貼近讀者要求。《澳門日報》擁有百份之七十至八十讀者,其成功之處不單是其訊息量最多、紙質好、印刷精美,而是其內容能反映當地讀者的興趣。筆者與一些報章記者及編輯談過,他們都表示澳門的日報一致的立場,也反映澳門社會在理念及意向上的單一化。當問到澳門居民對回歸的看法時,大多都預期回歸對澳門帶來好處,一來有信心於中方能更有效整頓特區內治安,二來應會比葡國政府更能搞好經濟。如果說日報一貫親中,這可能更確切反映澳門民主整體愛國的意向。

  至於週報方面,立場被認為較全面甚至中肯,較敢於報導些對回歸構成負面形象的新聞,但週報的讀者銷量低,生意額持續在蝕本狀態,也造成週報紙量少、訊息量低,以及版面不太吸引的原故。在這個惡性商業循環下,週報也就得維持在一週一次的出版次數,但其多元化的言論,甚至是較親民主派的語調,亦能吸引一群小眾讀者。在澳門被視為一言堂或較多言論控制的地方,這些週報也保持著爭取著一點聲音和空間。

新聞空間與前景

  在這個新聞空間,澳門傳媒對回歸的新聞前景也是經濟多於政治的考慮:日報記者並稱並不太擔心回歸後新聞自由會遭到威脅,較貼近民主派的報章就認為以往也並未遭到太多言論審查,但未來也可能要堅持爭取維持其言論空間。壓力反而來自商業競爭上,現時澳門報業,除了《澳門日報》及《華僑報》這類大報外,其他報紙也在虧本下生存,但當地記者堅稱會維持新聞業一重要道德,就是報導事實,及為讀者負責,貼近他們的需要。他們理解到市場導向的壓力,但也體會到香港報業那種商業導向帶來的渲染誇張,報導失實的問題。新聞道德與商業競爭本可共存,但要取一捨二的話,他們會表示會取前者。

  有說澳門的細小面積,令到其社群還未發展成一個成熟的公民社會 (CIVIL SOCIETY)。觀乎當地的報章,亦不難發現箇中實況:報章內容大多關於社團消息,但因為回歸的原故,所以近年才漸趨政治化。隨著澳門進入新管治時代,民主社會經濟形態以及一切面貌亦正急速轉變之際,正是澳門傳媒再體驗新聞價值道德及言論空間的時候。

相關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美國傳媒參訪考察隨筆

陳易安
2016-08-10

Turkish Social Media and Its Impact on Democratization

Emrah Aydemir
Junhao Hong
2015-07-16

「港漫」與創意工業

馮應謙
2015-07-01

比較香港免費報紙的內容和風格

陳樂怡,李曉茹,李韋瑤,李惠珊,黃嘉盈
蘇鑰機
2015-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