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ILL Effects:The media/violence debate
編者: Martin Barker and Julian Petley
出版社:London─ Routledge
出版日期:1997
壞影響:媒介暴力的辯論
媒介影響一直以來是各方面 都關心的問題,從報紙、電影、電台、電視,到今天的互聯網,各類有關它們壞影響的指責,從末停止。
自六十年代開始,大眾一直關注電視暴力,大量有關的研究在英國及美國出現,這些研究結果很多時被有關方面用作管制媒介的依據。
這本書試圖對眾多電視暴力的效果研究作一總結,並以文化研究的角度,對效果研究作總攻擊。編者開宗明義地說明這書不是一般的學術著作,而是向學術研究「撩火」、「找碴子」的批判集。
本書共分九章,另加一章導言。每章都由不同作者撰寫,全為學界中人。除 Willard Rowland 為美國教授外,全部作者均任職英國的學術機構。這書可被視為文化研究學派對美國效果研究的總批判。
這本書組織鬆散,唯一一個中心就是對傳媒/電視與暴力的因果關係研究,作出批判、攻擊,甚至謾罵。編者索性把文章按作者姓名字母序列,故此,每篇文章皆可當獨立的章節閱讀。
第一章是Martin Barker 對英國報紙製造電視暴力恐慌的批判。他舉了一些例子說明英國報紙偏於把暴力罪案歸因於暴力影視節目。第二章David Buckingham對電視與兒童的影響作出探討,並指出暴力電視的影響並非一致的,兒童因不同環境受不同的影響。第三章Patricia Holland提出成人對影視暴力的恐懼,源於自己對「兒童時期」的回憶和理解。Mark Kermode在第四章敘述自己作為恐怖片迷的經歷,頗為有趣。
Graham Murdoch在第五章重彈老調,提出現實生活的暴力與失業、社群互助精神消失及沮喪的關係,大於媒介暴力。Julian Petley在第六章指出中產階級對低下階層的偏見,認為最受媒介暴力影響是低下層人士,這種偏見倒過來成為限制下層人士文化喜好的藉口。Willard Rowland在第七章全面介紹美國效果研究的出現及影響,其中涉及的政治背景頗為有趣。Ian Vine 在第八章指出媒介影象是現實生活暴力中最易尋找到的代罪羊。最後一章把四位作者接觸公眾人士的經歷報告出來,顯示學界與社會對媒介暴力/影響的重大分歧。如有時間,此書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