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傾斜影響台灣選情?

2000-04-15

  三月十八日晚,台灣世紀選舉敲槌落幕!強勢候選人馬失前蹄;民間聲勢原屬不弱,卻遭在朝在野大力夾擊的候選人,以不大的差距,與寶座擦身而過;而選戰開打以來即在口耳相傳間機會最大的候選人,果真贏得戰果,成了執政黨。成功、失敗,社會上當然會引起一陣激情。而每逢台灣高層選舉,在在都牽引起人物、族群、執政黨和兩岸關係的錯綜複雜情緒——這種情緒之激化、淡化、持平、宣洩或壓抑,則咸信將是左右台灣選民投票的「那隻看不到的手」。眾所周知,媒介有擔負報導任務的特性,故必然是諸如此類「智據」的載體——它的動向,亦即立場、政策態度、專業取向和成品呈現等等,也自然備受觸目。換言之,媒介有否傾斜,對候選人及其黨派新聞的處理,是否客觀、公允和平衡厥為台灣大眾所重視,為選前選後主要議題之一。

媒介偏向報導與結構性傾斜

  三月十八日台灣選舉的激情一過,回顧媒介在選舉中表現的話題即已在社會中迴盪。例如根據台灣師範大學新聞研究所在投票前一周所做的一項「媒體表現意見調查」,結果發現,在受訪的八百三十四位有效電訪樣本中,還算注意和非常注意電視上有關大選消息的,佔百份之八十二點九;報紙的,有佔百份之五十六點六;而從電視、報紙、雜誌和網路等大眾媒介,得到選舉消息來決定要投票支持誰的,高佔百份之七十三點八。

  不過,認為媒體所提供的消息,非常不夠、不夠及不太夠讓受訪主做為決定投票支持誰的依據的,竟高達百份之四十六點七;弔詭的是,在受訪中,覺得台視、中視、華視和民視四家無線電視台對於選舉新聞的報導非常不公正、不大公正的,佔百份之五十七點八,還算公正的,佔百份之二十二點四,其他有線電視台的,佔百份之二十四點四(還算公正的,佔四十八點七);其中被視為最不公正的,四家無線電視台全部上榜,依序是中視(國民黨為大股東)、台視(向由台灣省政府主導)、華視(有多數國防及教育部股權)以及民視(親民進黨),有線電視則以TVBS、TVBS-N、環球及東森頻道,分居冠亞季殿,偏向的候選人中,以連蕭居首,次為陳呂,再次為宋張。

  在報紙方面,在受訪者中,覺得對於選舉新聞的報導,非常不公正、不太公正的,佔百份之五十六點五(還算公正的佔二十一點八);其中被視為最不公正的,三大民營日報全部上榜(但本題有百份之四十一點五答「不知道」),依序為《自由時報》、《聯合報》和《中國時報》,有趣的是,偏向的排行榜,與電視台的排名,竟無二致。

  就總體而言,受訪民眾認為對候選人正面的報導太少的,連戰為百份之六(太多的為六十點六),宋楚瑜為百份之四十二(太多的十四點九),陳水扁為百份之二十七點四(太多的為十八點五);認為對候選人有負面報導太多的,連戰為百份之四十九點九(太少的為十二點六),宋楚瑜為百份之四十九點三(太少的為十一點五),陳水扁為百份之二十六點七(太少的為十九)。

  這一個研究,其實也引證了選前,由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所發佈的實證數據,謂四家無線電視台新聞報導公正性的平均數,在十分滿分中,不及五分;其中中視、台視和華視三台,無論新聞素材的選擇、編輯、製作與內容的安排,乃至新聞編輯所意欲形塑觀眾對候選人的認知印象等指標上,都明顯偏向國民黨與連戰的報導;而民視則偏向民進黨和陳水扁。

  更弔詭的是,在今次選戰風雲中,不但受在朝在野一齊夾殺的候選人,一再抱怨某些媒體的報導不公,即使實權在握的候選人,以及在反對陣營中,長期以來,已是媒介寵兒的候選人,亦在聲聲抱怨媒介作為,存有偏見。這就帶出了一個台灣媒介所亟須思考的大問題:在今次選舉中,悠悠眾口的「媒介誤選」,祇是眾口爍金,抑或是媒介本身原來就存在著結構性傾斜,以致影響及選民,催化政權轉移?本文試以今次大選為例,從見諸媒介的民意調查、報紙版面、電視和廣告等四個角度,作一概括性探討。

民調氾濫淪為選戰工具

  先說民意調查。三月十七日傍晚,為國民黨助選的馬英九,在接受一家電台專訪時,曾指出,根據他所獲知的可靠訊息,選戰已是國民、民進兩大黨對決,「連扁較勁」的局面,翌日有報紙將此番講話摘要刊出,造成效應。十八日晚,代表國民黨出馬的候選人敗北後,上千瞪大了眼的群眾,激動地聚集在國民黨中央黨部大樓周邊,要求有人要為敗選負責。十九日晚,馬英九出面安撫群眾時,激動的民眾即高叫他要為此道歉。馬英九說是錯誤的民調數據誤導了他的。言下之意,大有元曲「司馬遷柴房之嘆」──畢竟功名誤我,我誤卿的心酸。也由此可見「民調+名人推薦+媒介傳佈」方程式所發酵的強力效應。

  而溯自選戰期間開打以來,專業、非專業的「民調公司」和專業、非專業「學者」所做的候選人排行榜調查,實在已氾濫成災,數據則真假難辨,但用意當然在拉抬選情,可說「司馬昭之心,路人皆見。」然而最令人詬病的,仍是各大媒介已管不了「民調部隊」、「花錢作假」,以及「引據失喻」之類的調查盲點,而「不敢不」以新聞報導的形式,來處理支持率之點估值,終而淪為選戰工具,「學者專家」赤裸裸成為政爭打手;更令人扼腕的是,台灣民調公信力,已被不當的政治力所「灼傷」,今後又將如何恢復做研究聲勢?

報章新聞處理「好惡」分明

  再說報紙版面的報導。雖然各大報章雜誌無不標榜客觀、中立和平衡,對五對候選人、或連、宋、扁三強所報導的量,力求「面面俱到」:不過,若從候選人新聞的質去作定性分析,則無論是看熱鬧的門外漢,或看門路的內行人,祇要細心瀏覽一下,定會訝然的驚覺得,大多報章對候選人新聞的處理是「好惡」分明的。這些報紙藉著選擇性的報導,對特定的候選人立場分明,不管直接或間接,版面上所呈現的隱然是一面倒的有利、或不利的新聞素材。

  拿一些標題的內容來說,在傳統編輯學上不該有的「雙關語」(pun)或題意(think piece),編輯卻會挖空心思地去湊合一番。例如,挺連的報紙,會大字標題「李連牽手,痛『扁』(bang)對手」,挺陳的報紙又會寫道「扁迷歡欣鼓『五』(舞,陳為五號候選人)」,挺宋的報紙,在藝人為他造勢時,則又會如此為他下個標題「最後一夜藝人拼了(宋為一號候選人)」。至於那位政界老大、名商、巨賈、碩儒挺誰,棄誰保誰等棄保效應和同情效應之耳語大放送,版面上更是無日無之。

廣告投射性效應

  在候選活動中猛砸大錢以拉抬競選人廣告聲勢,也是令得「發競選財」的媒介給人感覺傾斜的原因之一。除了有心人士大幅度地購買整版意見廣告(advertorial),以支持某些特定人選外,購買好時段的電視廣告,似乎更是「必要之惡」。根據台灣潤利公司監看紀錄,由三月一日至九日,在四家無線電視台的競爭廣告中,以連、蕭的託播秒數最多,合共四萬兩千餘秒,宋、張居次,合共九千九百零十秒,而陳、呂則以中視和台視為主,合共一千五百零十秒。而根據台灣廣告市場人士的粗略推算,連、宋和扁三組候選人在電視頻道約共投下五、六億元(新台幣)廣告費;其中當然以連蕭陣營最為財雄勢大,估計超過三億元,其次則係宋張陣營,約一億四千萬元,陳呂陣營雖稍遜,然亦有一億一千萬元之譜。錢砸的越多,廣告填塞滿檔,自然給人一種廣告「另眼相待」感覺。

  當然,廣告訴求,尤其是可以暢所欲言的意見廣告,也往往令讀者有種媒介偏頗的投射性效應——這種廣告,這種言論,不是挺某的某某報,可以刊登得出來嗎?例如,有廣告說「宋父墓氣帝勢,被用獨門邪術,在墳墓上釘上九根釘,破壞其風水」,也有用「新聞廣告化」手段,說陳之岳家所在為龍穴,陳呂配抽得「五龍」號次,應了千禧龍年之運勢,故能在宋之超人氣,連之夾帶政黨勢力中,脫穎而出。這些「強詞」,固然令人啼笑皆非,但也許正正敲中了普羅大眾的心坎。

  台灣媒介生態較為特殊,一般日報仍然以訂報、送報到戶為主,定讀性高,有線電視的頻道眾多,在多元訊息浸淫之下,是否會令得投票人改變其投票態度(attitude change),抑或驅使其加強原本傾向,實係傳播學上一大研究課題。然而,就今次台灣世紀大選而言,媒介在處理候選人新聞時,種種跡象,都顯示出媒介確有傾斜現象——這一方面,媒介心知肚明,候選人指證歷歷,學術研究提得其數據,而明眼的投票人也定然感覺得到!

相關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美國傳媒參訪考察隨筆

陳易安
2016-08-10

Turkish Social Media and Its Impact on Democratization

Emrah Aydemir
Junhao Hong
2015-07-16

The BBC: A British Success Story In Danger

Professor Robert Beveridge
2015-04-05

Renewing the BBC Royal Charter: A cause for concern?

Professor Robert Beveridge /
2015-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