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Feeling Global - Internationalism Distress
作者:Bruce Robbins
出版: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出版日期:1999年12月
當愈來愈多人從互聯網上拿取世界各地的資料,亦有很多股民購買不同地方的科技股,以致一地的政局能影響全球股票市場波動時,我們必須承認,「全球化」的概念已到了一個極度白熱化的階段。當「全球化」這名詞已成經濟、文化以及學術的口頭禪,然而在世界的某些角落中,我們發現「全球化」所帶來的惡果:貧富懸殊、剝削、飢饑;新聞報導中不乏的戰事、種族清洗行動、地方要求自決而引發的騷亂,正好為「全球化」這詞來個極大的諷刺。
《感覺全球化》(FEELING GIOBAL)一書就是帶著這意味。讀這書時,好能感受到作者對「全球化」的質疑態度。書的開端討論到傳媒學者桑德(Susan Sontag)的批判,她怒斥大家對波斯尼亞的種族清洗的冷漠。但作者批評,桑德這種「國際化」的情懷,實在是充份反映一種美國主義式的「國際主義」,其中包括外交政策上干預他國。事實上,現時一些貌似宣揚一種烏托邦式的國際化,不單在政治上,還在文化上,實在是一個惡夢的開始——可口可樂、麥當勞、CNN——這種「大都會主義」(Cosmopolitanism)當中包含了美國主義霸權。作者在書中亦致力把「全球化」的空泛及過份堂皇的偽善面具揭開,而著實討論「全球化」所帶來的不公平,例如殖民主義,並分析國際主義應包括有關提倡「國際人權思想」的討論,在一個強調文化差異及多元性的時候,更應推動一些人生而有,放諸四海皆準的權利。
儘管這書並非集中討論傳媒,但書末利用了《別問我是誰》(The English Patient)作為分析我們對「全球化」的幻想——身份飄忽,面向國際的男主角永遠是我們的情人。「全球化」永遠透過我們的想像(但諷刺的,男主角因其身份所累,最終須逃離德軍追捕,撞機重傷,還被冠為「英國病人」)。作者以愛情來比喻我們對全球的想像,如戀愛一樣,要化解自我來與世界融合,而這種對其他文化尤如對自己愛人的尊重,就恰如真正的民主精神一般。書名《感覺全球化》就告訴讀者「全球化」的精神需用心感受,闡明在這個國際政局不穩,人們渴求真正的國際和諧新秩序是包含著對國際的道德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