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後的澳門傳媒市場一瞥

2000-05-15

  媒介不斷在變,澳門的媒介環境也不例外;回歸後的數月內,便產生了不少有趣的變化。希望可以一個澳門人的角度,來分享一些看法。

「內憂外患」的澳門報業

  澳門本身媒介市場的基本特點是「單一」,主要由報業構成,電子媒介並不發達。由附表一可得知,《澳門日報》佔去大部份的澳門報業市場。而且只有這份有中方背景的大報在營運上不虧蝕,加上多份香港的報紙、週刊等,其他的本地報章都在艱辛地渡日子。

  回歸後在中文報業中廣泛討論的,便是《華澳日報》報社在一月十四日因涉及一宗勞資訴訟而被法院查封,現在因華澳日報有限公司清盤解散而停止出版。同業大多認為中文報業經濟困難乃主因;他們認為在經濟不景的情況下,該報紙才會在去年七月建議員工減薪,而導致有不接受建議者離職。現在該報於四月三日以《新華澳報》之名復刊,但沒有任何社論或文章談及復刊後的路向,似是給人一種一切依舊的感覺。

  另一方面,《澳門時報》也因虧蝕而在三月初停止了其不足一年的運作。這份週報試刊初期也把部份資源投到網絡版上,為中文報業添了些時代感及生氣。

  這次另一家報章的終結為中文報業前途添了些不明朗。似乎亦表明了網絡報章暫時並未成為機構的收入來源之一。

  回歸後葡文日報中也起了些改變。一向被認為言論大膽的《今日澳門》,在回歸前曾以全版廣告的形式刊登了對來澳門採訪回歸的葡語記者的忠告,大意說別對所寫的一切掉以輕心,在澳門是沒有新聞自由的。在元旦後《今日澳門》即改版,加插了一版中文新聞、一版英文新聞,而報頭也用葡、英、中印刷,且價格由原來的十元降低為八元。這個政策上的改變,暗示了其希望擴闊及爭取更多不同讀者群的策略。但中文版新聞及英文版新聞各佔一版,而部份稿件頗有直接翻譯的味道。而這項出版「三語」新聞的做法只維持個多月,這亦表示了報社人手不足、市場不廣的事實。

政府資助傳媒存疑慮

  回歸後,特區政府考慮到本地傳媒工作者低薪的現況,提出計劃除資助本地媒介機構及個人外,還考慮資助出外採訪,亦考慮繼續開辦培訓課程。在二月中,行政長官何厚鏵在宴請中文傳媒時,提及政府已初步訂出協助傳媒發展的政策,亦會與傳媒就此作進一步溝通。

  而對於政府計劃資助傳媒,有人擔心會間接妨礙新聞自由。理由是特區政府打算資助的不是全部出外採訪的新聞活動,而只是特區政府主要官員官式訪問其他國家時的新聞活動。受到資助出外採訪的傳媒會不會因此而「手軟」或「自我審查」,放棄其為大眾監察政府施政的功能,還有待觀察研究。

  隨後,特首建議以政府首先把一筆資助的款項交予一個大家承認的基金會,再由該基金會分配資源。三月廿一日新聞局約見了澳門三個新聞團體(新聞工作者協會、澳門記者聯會、澳門傳媒工作者協會)負責人。最後新聞工作者協會得到行政長官的委託,負責有關的協調工作。該會並籌組了「促進報業發展基金會委員會」,但該基金會是否會照顧包括葡文媒體的澳門媒介市場,暫時也未有定案。在現時的意見收集階段,新聞工作者協會和澳門記者聯會已向其會員徵集了意見,而澳門傳媒工作者協會亦在四月召開了會員大會討論此事,仍未有擬好建議書。

電子媒介市場雛型

  一九九九年可算是電子傳媒市場的轉捩點。一九九九年五月,當時的澳葡當局批給由葡萄牙電訊及數名中國大陸投資者投資達五千萬澳門元、十五年的澳門有線電視(TV Cabo Macau)專營合約。葡國電訊公司是澳門有線電視的大股東,佔股份百份之四十五。澳門有線電視節目內容包括文化、教育、體育、新聞、旅遊、音樂、兒童節目等等。在本年七月八日才正式啟播,可觀看到不同國家及地區近四十個頻道。該公司初步以微波傳送節目,但已計劃在一至兩年內發展寬頻轉播,至第二階段則提供寬頻上網服務。

  澳門衛星電視在一九九九年六月廿二日啟播,其總投資額達五千萬澳門元,合約長十五年;內容以旅遊節目、新聞為主。該台計劃覆蓋澳門、香港、大陸、台灣以及太平洋國家。但現在只有某大地產發展商旗下的物業才可接收。

  即使在電子廣播科技上有突破,由於剛起步、普及度低,還未能威脅到自八十年代初才運作、政府佔有百份之五十點五股份的澳門廣播電視有限公司(TDM或澳廣視)的電視及電台廣播。現在代表新韻有限公司的商人吳立勝已收購何鴻燊在澳廣視的百份之十九點五股權,行政長官何厚鏵在澳廣視的百份之十五的股份則轉讓予信誠達有限公司。三月廿四日的葡文週報《句號報》則以「中方的影子」(Sombras Chinesas)為題報導有關澳廣視股權轉移的消息,並認為新股東跟中國利益有關,暗示了兩新股東及中資的南光(集團)有限公司將共持百份之四十九點五股份。

  澳門市民也可以接收到香港兩大電視台的訊號,澳廣視的電視節目便顯得很不受歡迎。根據一項在一九九八年年底、由澳門廣播電視有限公司及當時澳葡政府統計司所做的調查顯示,百份之九十七被訪者說有收看香港電視的習慣,而大部份人(百份之九十一)只收看澳廣視的七點鐘新聞。

  在電台廣播方面,停播超過十年的綠邨電台在本年三月廿二日復播,總部設於馬會大樓四樓,覆蓋面包括珠江三角洲、香港大部份地區和本澳地區。大股東是澳門旅遊娛樂有限公司,佔五成以上股份。節目有時事、音樂、體育以及直播賽狗。為延續中葡友好關係及考慮到回歸後澳門仍有一定的葡語聽眾,在廿四小時的廣播中,有八小時的葡文節目。

澳門媒介的使命感

  即使本地市場營運環境對澳門的媒介生存不利,媒介仍未有對其社會責任:監督政府及對大眾利益有關的事宜進行監察。先前鬧得熱烘烘的澳門發展與合作基金在回歸前撥款五千萬澳門元予葡萄牙佐治歐華利基金,《今日澳門》首先發出消息,澳門中文報章就此議題展開討論跟進。接著特區政府除了要求澳門發展與合作基金提交報告外,還成立一個獨立調查委員會對事件進行調查。這樣除了表現傳媒的監督及議題設定功能(Agenda-setting)外,還可能暗示了中文報章中,懂得葡語的、或十分關注在葡國跟澳門有關的消息的前線新聞工作者還不足夠。

  除了這個事件之外,還有之前立法會議員要求加薪的議案,也是因本澳媒介積極討論,讓澳門大眾輿論形成,使加薪作罷。換一句話,澳門媒介並不是一面倒由澳門中文媒介主導,也不一定只花筆墨於社團消息而扮演著消極的傳遞訊息作用。

公共領域的發展

  澳門的互聯網發展起步較晚,在一九九五年澳門電訊才開始提供此等服務。澳門傳媒上網的不多,中文日報現有兩家(www.macaodaily.comwww.vakiodaily.com),葡文日報現有兩家〈www.jtm.com.mowww.macauhoje.ctm.net),仍運作的中文週報上網的有一家(www.sonpou.com.mo);而已停刊的《澳門時報》網站則作有限的運作,表明在不景氣的環境下互聯網的用處。而葡文週報僅有的《句號報》網站可惜已停止提供消息。澳門衛視亦只有其旅遊台上網,但並不是作廣播,只限於文字簡介。澳門的電子媒介暫未有條件作網上廣播。

  踏入千禧多媒體資訊互動年代,互聯網在媒介的運用,可打破地域及時間的限制,讓更多的人可以交換意見。但從澳門已上網報章網頁的內容上看,只不過是其報刊內容的複製及重新包裝,並沒有提供受眾一個互動的討論交流區以補足目前狹窄的「公共領域」。語言介面並不像《人民日報》那樣提供英語、日語、繁簡體中文等多種選擇。

  就目前的情況來看,澳門傳媒仍須面對長期的經營及人力資源問題,如何在降低成本之餘,仍能保持監察政府的第四權功能,免受政府的直接或間接的干預,同時政府亦利用傳媒向公眾解釋政策、增加透明度,便成了媒介及學術界的共同課題。

 

相關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美國傳媒參訪考察隨筆

陳易安
2016-08-10

Turkish Social Media and Its Impact on Democratization

Emrah Aydemir
Junhao Hong
2015-07-16

The BBC: A British Success Story In Danger

Professor Robert Beveridge
2015-04-05

Renewing the BBC Royal Charter: A cause for concern?

Professor Robert Beveridge /
2015-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