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面報導未影響成績
民主黨責無線亞視不公立
立法會選舉是九月初媒介的重點新聞,更令人關心的是八月份連串對民建聯不利的報導會否影響這次選舉結果,較出人意外的,是民建聯在這次選舉的支持率不但沒有減少,除了程介南和蔡素玉雙雙入局外,得票率亦直逼民主黨。這結果顯示媒介負面報導並非決定選舉成敗的關鍵,傳媒即使發揮監察社會的功能,揭發政客的醜聞,但似乎本地選民,仍未像外國一樣,以候選人的誠信,作為最終投票依據;故此民建聯的鐵票仍然發揮很大的作用。雖然獲選,程介南仍須為其行為負責,最後亦宣佈辭去黨及立法會職位,可見對公眾缺乏誠信的人,亦難逃道德的審判。
民主黨主席對這次選舉失利亦有話說,李柱銘點名批評無線、亞視兩台,基於「政治正確」理由,不公平處理民主黨的新聞,電視台的處理對民主黨「好大影響」,因為報紙流通量有限,不及電視影響力大,故令選民未能掌握實情。認為這是民主黨在今次選舉失去部份選民支持的其中一項原因。李的指控,雖得到民主黨部份成員的認同,但兩間電視台則反駁絕無其事。到底傳媒是「影響重大」還是「影響有限」?似乎兩黨經驗各有不同版本。
* * *
積極加強執法
影視處發出諮詢
影視處在九月份又發出多份諮詢文件,分別是《競爭調查程序》、《廣播條例保障競爭條文援引指南》草擬本、《電視通用業務守則》及《電台業務守則》草擬本。幾份文件都為配合新通過的《廣播條例》而設,前兩者目的是闡明廣管局執行保障競爭條文的法定職能及執法程序,後兩者則將現有的電視、電台業務守則重新歸納及整理,以適切社會的轉變。
雖然同樣關於廣播事業,但兩組文件在媒介所受的重視卻大異其趣,有關競爭調查及競爭條文的諮詢文件乏人討論;但有關電視及電台的業務守則的討論卻鋪天蓋地,主要原因是後者部份內容牽涉到極具爭議的電台清談節目主持應否向公眾申報利益建議。
建議把清談節目定為「個人意見節目」,以維護節目的持平及公正。更要求主持人定時向公眾宣佈節目「純粹個人意見」,主持人需要申報商業利益資料,避免在節目中出現利益衝突及偏私評論,否則電台或電視台會受到「勸喻」或「罰款」。據說此建議是參考外國的做法,目的是希望主持人持平公正。
輿論對此反應各有不同,有學者表示歡迎,因為關乎公眾利益;但亦有學者形容為「畫蛇添足」,指政府不信市民能分辨是非。不過,反應最激烈的是幾位時事節目主持人,批評政府明顯通過此舉向傳媒施壓。
* * *
邵氏重建電影王國
CNN新聞中心落成
沉寂多年的邵氏電影王國,準備逆市重張旗鼓。積極籌備重新投入拍片,預計每年至少拍攝二十部電影,業界對此消息普遍表示歡迎。發言人表示很多媒體也需要內容,包括收費電視、免費電視、網站,甚至影碟市場等,拍片不一定要在戲院播映,所以無懼淡市壓力。
邵氏的動作可謂對本地影業的強心針,因為該公司不但計劃吸納自由身的導演,還會開設訓練班,培訓新晉導演,並表示已僱用大批具經驗的監製,監督新片的拍攝。作為電影業老大哥、邵氏的實力無容置疑,問題是時機是否已成熟?若因此吸引更多有實力的公司投資港產片,則更是業界的好消息。
有線新聞網絡(CNN)在香港開設了該台全球首個結合電視及互聯網的新聞中心,希望保持其在新聞製作上的領導地位。CNN選擇在香港設立首個多媒體新聞中心,是為了配合該台推行了三年的亞太區地區化發展策略。CNN高層表示,地區化對發展十分重要,計劃亞太區的製作會升級,遂決定擴展香港的製作中心。此外,香港位處多個亞太區的核心,可支援電視及互聯網新聞製作。目前雖然未能同時在電視和互聯網播放,但待科技更加成熟,網上和電視同步播放新聞的日子相信亦為期不遠了。
* * *
《頭條新聞》政治化
暫停安排惹揣測
港台在月底公佈新年度黃金時段節目安排,已有十多年歷史及曾遭本地左派分子炮轟的《頭條新聞》將會暫別觀眾數月,空檔會以專訪政府高官和商界領袖的十三輯節目《香港領袖系列》填上。據悉,受訪的政經名人包括特首董建華、行政會議成員梁振英、財政司司長曾蔭權、電訊盈科主席李澤楷、東亞銀行主席李國寶等。
但港台此舉卻引起輿論猜測,認為它基於政治考慮,要極具爭議的《頭條新聞》讓路。港台卻在聲明中否認因政治壓力作此安排,並重申《頭條新聞》早已編排於明年初恢復播映。這次暫別觀眾,只因黃金時間有限,需要騰出空間讓新品種及不同風格節目輪流面世。
但傳媒學者認為有關改動並不尋常,又指新節目若淪為政府傳聲筒,將會是港台和香港新聞界的災難。他們批評此安排「不智」,特別是當替代品是一個比較正面報道領導人的節目時,更難令人理解;亦有學者表示《頭條新聞》一向是外界量度政府對媒介表達意見自由度的一個溫度計。在此敏感時刻作出調動,自然令人揣測與政治壓力有關。民主黨更以「陰乾」形容此事,觀眾有機會從此看不到此節目。
亦有媒介評論員認為港台此舉純屬正常的節目調動,有關臆測未免有點「神經過敏」和「草木皆兵」。又稱如果明年初復播的「頭條」,內容變質,才能說港台的編採方針出現問題。
總之,港台係一個敏感傳媒,任何改動,都逃不過本地輿論指指點點;《頭條》命運如何,下年自有分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