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Impersonal Influence:How Perceptions Of Mass Collectives Affect Political Attitudes
(公眾的影響力──對大眾群體的看法如何影響政治態度)
作者:Diana C. Mutz
出版:劍橋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8年
近來發生在本港的一系列政治風波,無意中將民意調查的社會效果變成了新的公眾議題。但在政治傳播研究領域况,這類問題已屬老生長談。《公眾的影響力》一書為這個學者們爭論了半個多世紀的問題提出了新的頗具創意的理論視角。
本書作者經過近十年的理論思考與實證研究,從傳統的政治學及社會心理學理論中,理出了一條脈絡清晰的傳媒與政治態度的研究框架。她的第一個理論貢獻是提出了作為影響人們政治態度源泉的《兩個世界》(即個人的親身經歷和個人對群體經歷及公眾輿論的了解)正在逐漸分化。作者認為產生這個分化的主要原因有二:其一是現代社會國家機器的運作和政策的制訂越來越趨於複雜,並且離開個人的現實生活越來越遙遠,所以人們已經無法單憑親身經歷來形成政治取向,觀點或行為。在很大程度上人們必須依靠傳媒對外部世界的描述,及對大眾群體意見行為的報導來確定自己的政治態度。其二是傳媒作為專業信息搜集和傳播機構,在人們心目中具有權威性,使人們很容易對其報導產生信任及依賴。作者認為個人世界與政治世界的分割,是社會走向大規模工業化所產生的必然結果,個人生活經歷的政治作用由此而淡化亦是不可避免的代價。
本書的第二個理論是提出了群體經歷及公眾輿論對個人影響力的具體心理表現形式。作者認為理性受眾是公眾輿論產生影響的前提。也就是說當一個人從媒體上看到那些沒有面孔的「他們」的集合意見與自己的想法不符時,公眾輿論便轉化成個人「內化了」的對話。與「隨大流」不同,這種對話機會使人們不但可以意識到不同意見的存在,而且可以通過思考判斷來決定是否堅持或改變自己原來的想法。作者認為這種理性的思考,其發生本身對民主進程就具有意義。
本書的第三個理論是指出了傳媒及政治評論家是普通人形成政治態度及選擇政治行為不可缺少的「捷徑」。這個只以符號形式存在的政治世界經傳媒解釋、描繪、分析後變成了一個《假象社區》。在以自由開放及社會責任為準則的前提下,傳媒製造的「假象社區」是市民了解政策,評價政客乃至參與政治唯一的途徑。原因很簡單,沒有其他替代物可以使市民更準確地了解到自己生活圈子以外的政治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