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線及地鐵行動 惹自我審查疑雲
七月份一連兩宗媒介消息,都懷疑與自我審查有關。先是無線電視臨時抽起一輯講述手提電話微波影響健康的紀錄片,疑是受廣告商壓力所致;後是地鐵被某出版商投訴突然抽起台灣總統李登輝所著《台灣的主張》的燈箱廣告,引起政治審查疑雲。前者出於商業考慮,後者與鬧烘烘的兩岸緊張局勢有關,無論是蓄意安排抑或純屬誤會,兩宗事件在傳媒都引起一陣迴響。
無線對抽調節目的解釋是基於該節目中內容未能證實真確,擔心誤導觀眾;另一解釋是擔心播放這爭議性的題目不夠客觀、持平和公道,恐違反電視廣播守則。無線的說法能否自圓其說,實屬見人見智。但同類的抽片疑雲,在此機構已非首次。但似乎出於商業因素的審查輿論較手下留情,坊間對此事批評不若後者強烈。
至於地鐵廣告的政治風波,有關機構解釋純屬代理公司的人為錯誤,而地鐵已亡羊補牢。這「錯誤」或許影響該新書在書展期間的宣傳聲勢,但卻間接令全城留意此書,得到意想不到的宣傳功效。
此說法雖有點倒果為因,但這兩宗事件,足證香港傳媒仍敏感其言論空間,不欲受政治或商業壓力遭到削弱。
* * *
兩岸政治緊張 港台亦受牽連
海峽兩岸政治局勢再次緊張,原因是台灣總統李登輝發表的「兩國論」,令北京當局反應強烈,故此再次礪兵抹馬,兩岸戰雲密佈,形勢彷似一觸即發。
香港面對兩岸對峙形勢,再不能置身事外,不單北京武力犯台,香港可能受牽連;事實上香港已回歸中國,對台亦肩負示範角色;另一方面香港是中國統治下唯一有台灣代表機構的特區,身負溝通兩岸的責任。而大眾傳媒在此任務上,更是責無旁貸。
就此次兩國論風波,本地傳媒當然大肆報導雙方觀點,令香港公眾能了解關乎切身利益的國際形勢。但當香港電台邀請台灣駐港代表鄭安國撰寫《香港家書》,委婉地提出個人看法時,卻遭到左派報章連日猛烈抨擊。左報不單批評鄭氏,更認為官方背景的香港電台不應在此敏感時期邀請身份特殊的他宣揚「兩國論」。
左報的攻擊雖未獲輿論支持,但似乎它們對香港電台「扮演」官方喉舌的寄望特別殷切,港台不過像其他媒介機構般持平地反映不同人士對兩岸政局的觀點,卻被指為宣傳兩國論。看來港台要實踐公營傳播機構的專業角色,不是全無阻力。
* * *
官方取締法輪 傳媒作璧上觀
中央政府定性法輪功為非法組織,對之嚴加打壓,更透過國際刑警通緝其創辦人李洪志,令全國信眾一時風聲鶴唳。香港是中國統治下唯一倖免的區域,法輪信眾不單可以如常在維園練功,還可以繼續在新華社門外抗議中央全面封殺。
本地傳媒對此事的取態,不像對台海危機的立場鮮明,除了老牌西報以人權為理由對官方打壓持反對觀點,其他傳媒普遍抱著作壁上觀的心態,除了暗自慶幸香港因一國兩制仍享信仰自由外,對中央政府此舉只是客觀地報導中央立場、國際輿論與及本地信眾的看法,但對中央的打壓行動,卻巧妙地迴避支持或反對意見。
也許本地傳媒對法輪功認識不深,對它是否邪教?官方應否取締?此舉是否侵犯人權等均無從置喙。有論者批評本地傳媒傾向認同中央立場,缺乏多元化意見;但亦有評論認為本地傳媒藉不同政治議題探索其生存空間,對台海局勢予高姿態支持,對打壓法輪功抱置身事外姿態等表現,無論有心抑無意,都反映本地傳媒回歸後自覺及小心翼翼地尋找對中央政策的回應。
* * *
收視再創紀錄 亞視卻要裁員
自《縱橫四海》後,亞視劇集曾經一度無以為繼,七月份為收視救亡一再變陣,「誤打亂撞」卻創出佳績,事實證明,觀眾若有選擇,是可進一步扯高收視。亞視以《還珠格格》撼《天地最前線》,成功搶走一半觀眾,加上《雍正皇朝》累積的擁躉,令亞視黃金時段收視飆升,連無線亦不得不在八月份變陣迎戰,成績如何,尚待分曉。
輿論紛紛對《還珠格格》及《雍正皇朝》的成功議論,這兩套大陸、台灣製作在香港受落確令不少行內人大跌眼鏡,到底是香港本土電視創作已經江郎才盡抑或是海峽兩岸文化產品抬頭?還是觀眾口味轉變,有待進一步探討。
亞視雖然收視有起色,但仍在七月中宣佈裁減四成半員工,以精簡架構。可見亞視未來路向都是以外判形式製作或買片為主,減少自己製作。此舉對香港觀眾是好是壞,能否提高該台節目水平,尚屬未知之數,但對行內製作人員來說,少了數百職位,當然不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