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網絡增頻道 電視市場醞巨變
電訊管理局在七月底向香港有線電視批出有線數據機測試牌照,有效期為三個月,有線電視可藉此測試寬頻互動多媒體服務。與此同時,有線亦已積極宣傳有關服務,一旦測試成功,有線寬頻多媒體服務便能與互動電視爭一日長短。
固然有線寬頻服務仍屬起步階段,測試效果如何仍屬未知之數,即使測試成績令人滿意,仍有待政府批出無線固網牌照。至於互動電視市場,目前仍有待開拓,也許更多競爭者的引入,能進一步刺激市場發展亦未可料。
似乎,幾間電視台都積極籌劃視訊業務大溶合的大計。這邊廂,有線藉發展寬頻提供多媒體服務;另一邊廂,無線亦夥拍城市電訊及創業基金推出互聯網服務,同時,更積極與香港電訊合作推出收費電視服務。
沉寂多年的電視工業不再是夕陽工業,隨著新科技的引入,電視與電訊結合似乎已成為必然趨勢,本地各電視台紛紛蠢蠢欲動,趕乘這趟資訊高速公路列車,背後的動力,除了科技誘因,政府無限制的發牌政策亦是驅使原有經營者積極拓展市場,面向競爭的主因。
* * *
兩國論餘波未了 言論自由受挑戰
中華旅行社總經理鄭安國在香港電台撰寫「香港家書」,當中捍衛「兩國論」的言論,引起左派傳媒強烈反響。這宗新聞在八月份仍有餘波,國務院副總理錢其琛公開表示兩國論違反他定下的港台關係七條政策,不應在港發表;事後,特首辦新聞專員林瑞麟亦進一步闡釋鄭安國的身份角色,指他在特區散播兩國論是不合法的。
錢、林的言論迅即引起本地媒介激烈的迴響。副總理的說法被指與「基本法」明文規定的言論新聞自由相違,而新聞專員的說法,亦被批評有意遏制言論自由,港府更被輿論質疑缺乏捍衛一個兩制的決心。
「兩國論」牽涉到新聞報道與宣傳的分界、新聞自由的底線、香港媒體在政治評論的角色等議題,都是回歸前傳媒極之憂慮,但又缺乏明確指引的灰色地帶。如今一場台海風波,香港傳媒亦被波及。到底副總理的話是否如一些親中人士所說並無針對香港的新聞言論自由、只是香港傳媒反應過敏?抑或中央蓄意為某些新聞議題定下底線?目下北京方面並無進一步闡釋特區政府亦未明確表態,香港傳媒只能繼續摸著石頭過河,只怕同類敏感議題,日後難免繼續令特區新聞自由蒙上陰影。
* * *
監管報業侵犯私隱 新聞媒介風聲鶴唳
法律改革委員會於八月下旬公佈一份傳播媒介的侵犯私隱行為諮詢文件,批評本港部份新聞媒介濫用新聞自由,兼且因業內長久缺乏有效監察機制,法改會遂建議設立法定組織,名為「保障私隱報業評議會」,由業界及公眾組成,負責處理市民投訴、主動調查、裁決及懲罰違規的報刊負責人。
法改會這項建議其實已醞釀多年,早於戴妃遇車禍後媒介已作廣泛討論,但當時本地新聞界侵犯私隱問題尚未像今天般嚴重,輿論及民意對新聞自由相對支持。然而二年下來,傳媒公信力下降,有調查更顯示超過五成被訪都贊成設立報業評議會,政府大可挾民意自重,迫令新聞界就範。
對法改會的建議,新聞界自然強烈反對,認為有關組織會損害新聞自由,而且由委任制組成的評議會缺乏公信力。幾個新聞及業內聯會均同意業內操守有待改善,但有關工作應由行內人士執行,不應以法定機構加以規管。
法改會的諮詢文件像對本地新聞界的最後通牒,以三個月為期,新聞界若未能提出具體改善操守的方案,只會令政府插手干預。觀乎本地報業過往一盤散沙的作風,要業界達致一致共識相信亦不容易。新聞界既要爭取民意又要說服政府勿作進一步行動,其處境真像左右夾攻。
* * *
無線變陣後險勝 成功取過半收視
兩台收視肉搏戰,經過兩個月的糾纏,幾番更易陣勢,終於在《驚天動地獎門人》推出後有明確走向,《獎門人》不負所托,成功取回五成多收視,令八月底無線的黃金時段全線收視重新扳回五成以上水平,堵塞因《還珠格格》衝破的收視缺口。
《獎門人》出師得利,這個皇牌節目應記一功。但對於此節目的成功,傳媒中人有不同說法,有謂無線節目已江郎才盡,拿不出更好的排陣去迎戰亞視,祇能翻炒舊作;亦有云聲勢浩大的《獎門人》才僅僅爭取多四點收視,對無線而言,雖叫有所交代,但實際上卻是得不償失。
明顯慣性收視優勢已不再牢不可破,即使無線能繼續維持五成以上的收視,日後對友台攻勢亦不能再掉以輕心。經此一役,無線亦應痛定思痛,倘繼續不思進取,只會自毀長城。
與此同時,形勢大好的亞視與鳳凰衛視正傳聞積極籌備上市,若亞視目前形勢能夠持續,則有望在來年可以上市。若然集資成功,亞視可有更多資源與無線對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