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營廣播服務的挑戰

1999-11-15

  參加一九九九年公營廣播機構國際會議,心情有點緊張。好幾位朋友都問:「會議在北愛貝爾法斯特舉行,是否安全呢?」我卻大不以為然,但可能正因為這緣故,大部份與會者均抱著觀望的態度,首次到訪貝爾法斯特。

  會議選在貝爾法斯特舉行,是為了突顯今次年會的主題:「公營廣播服務在對抗分裂社會裡的角色」。北愛爾蘭是一個極具典型的例子。由六十年代末至今,三十年來的歷史充滿對抗、血腥與暴力。九四年簽訂停火協議後,社會氣氛漸趨平和。我在貝爾法斯特的幾天,既見不到嚴密的保安檢查,也見不到警察的蹤影,社會生活一點血腥的味兒也沒有。

處於對抗分裂社會
借鏡北愛報導經驗

  會議中,英國廣播公司代表報告他們在過去三十年來艱苦工作的經驗。發言的是英國廣播公司北愛主管帕特里克先生,他竟是我在十五年前於倫敦進修廣播製作的同學。那時候,同班的只有二人比較特別。一是我來自香港,二是帕特里克來自北愛爾蘭。我們兩人經常都被同班同學追問居住地的情況。怎想到十五年來,他經歷北愛由對抗分裂開始走向和平,而我們就擺脫殖民地身份,成為中國的一員。他介紹的語調沉重,畫面上反覆出現不同的日子,是罹難者死亡的日子。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下,公營廣播機構可以做些什麼?又應該要做些什麼?作為一個公正的新聞機構,新聞工作者應否報導炸爆襲擊新聞?應否採訪恐怖組織成員?應否揭露游擊隊核心份子的身份?應否鍥而不捨地追尋官方的行動和士兵的步署呢?總之,一大堆爭議性課題不斷湧現。

  經過多年來的磨練,公營廣播機構在處理這些問題時,必須反映真相、公正及準確報導。一方面,既不要誇大報導恐怖組織策劃的行動,但又要探索恐怖組織內部運作及質問他們為何妄顧平民百姓的安全。在對抗分裂的社會裡,新聞採訪更加重視保密原則。新聞工作者不單要向恐怖組織守秘,同時也向軍隊士兵保密。最近,當地法庭再次聆詢二十七年前發生的「星期天血案」,法庭研究當年的記者,應否向法庭公開兩位曾射殺平民的士兵身份。雖然法庭接受記者採訪保密的原則,但這項原則並不排除法庭最終要記者提供被訪者身份資料的可能性。

  面對重要挑戰,北愛爾蘭的新聞工作者堅持工作。而英國廣播公司亦將他們的工作經驗化為文字,訂立編輯指引,詳細羅列報導北愛爾蘭新聞及恐怖組織活動的工作指引。

照顧社會多元需要
敢於探討爭議課題

  其他參與會議的廣播機構大多不用面對像北愛那樣的對抗局面。其中,巴勒斯坦電視台也有類似的情況,但他們成立的歷史較短,資源極度貧乏,電視台就連訊號能否送給大部份巴勒斯坦觀眾,也有疑問。當然,不斷的對抗令記者疲於奔命。這些地方的記者真不易當,我們生活在和平社會的人只好默默地向他們致敬和祝福。

  像北愛的情況,其實並不普遍。大部份與會的公營廣播機構要面對的是「如何兼顧社會多元化的需要」。南非電視台需要提供十一種官方語言的節目。比利時電視台要提供法語、荷語和英語節目。總之,公營廣播機構有別於商業廣播機構,不能一窩蜂向錢看,多元民族國家的公營廣播機構就必須考慮不同社群和不同語系的節目要求。

  在捷克,共產黨領導下的電視台在八九年後逐步開放;現今,公營廣播機構負責人已由法定的廣播架構推選。今年九月,捷克電視台的負責人決定在黃金時間重播十三輯共黨時期的節目,即時引起社會哄動。如何正確面對歷史,確實是一個大問題。他們的負責人認為公營廣播機構不等同「國會壟斷的廣播機構」,人民必須敢於面對過去。九月以來,節目贏得公眾的支持,當然,電視台還在節目前後,加插不少議論與探討,讓公眾參與討論。這些經驗卻說明公營廣播機構需要堅守原則,在照顧多元化社會需要的同時,也要敢於探討爭議的課題,真正地讓群眾暢所欲言。

面對財政壓力
迎戰數碼市場

  面對下一世紀的挑戰,公營廣播均要面對財政和數碼化的壓力。今次,參加會議的代表有一百人,大多數的公營廣播機構的財政收入都來自牌照費、捐款和廣告收益。像香港電台那樣,既是政府部門,並全面依賴政府撥款的,恐怕是絕無僅有,而令與會代表們驚訝的是,我們在這環境下,仍可樹立公營廣播機構的特色。

  當今,公營廣播機構面臨的財政壓力,與數碼化不無關係。英國廣播公司現正爭取開徵「數碼廣播牌照費」。如果申請失敗,數碼計劃又如何開展呢?很多公營廣播機構都擔心數碼市場的壓力和日後的發展空間。

  丹麥電台的行政總裁說:「他們擁有七十五年的歷史,悠久的歷史並不一定為他們帶來好處。」他舉例說:「丹麥電台的七十五年歷史,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首二十五年,公眾毫無選擇,節目只得一種,隨後的二十五年,社會決定節目取向,選擇多了兩三套;最近的二十五年,消費者或受眾主宰了節目的選擇。節目類型已十分多樣化。可是,數碼化以後,變化更大,廣播頻道的獨特性會隨之消失,公眾要求隨時隨地,及隨心所欲地收聽或收看他喜愛的節目。那時候,公眾只會使用「搜索工具」搜尋喜愛的節目。」公營廣播機構會否因此而轉變為「另類節目提供者」呢?公營廣播機構節目的「品牌效應」又可否繼續維持呢?這些問題如不好好處理,十年後的公營廣播機構角色將會更受挑戰。

  因此,所有公營廣播機構都全力推動網上廣播及數碼廣播。今次會議正好反映了這種意願和趨勢。

相關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香港公共廣播的宿命

文乃揚
2020-04-30

數碼媒體Vs人類福祉

李月蓮
2015-05-08

The BBC: A British Success Story In Danger

Professor Robert Beveridge
2015-04-05

Renewing the BBC Royal Charter: A cause for concern?

Professor Robert Beveridge /
2015-03-19

對公共廣播服務的承擔

張楚勇
2013-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