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廣播環境

1998-03-15

  亞洲傳媒資訊與傳播中心 (AMIC)、英聯邦廣播協會 (CBA) 及新加坡南洋科技大學(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於一九九八年二月廿日至廿一日期間,在新加坡聯合主辦會議,主題是「如何在多元化廣播環境下大展拳腳」,探討內容包括:廣播數碼化、廣播業多元化發展,及公營廣播機構的未來等。


香港電台廣播處長張敏儀在AMIC-CBA廣播會議上擔任其中一節研討會的主持。

科技發展帶來後果

  「數碼化」已是全球從事廣播、通訊與電腦界最常談論的一個名詞,「數碼化」的洪流似乎不可逆轉,然而「數碼化」的後果又有幾多人曾思考過?頗為意外的是全球「數碼化」廣播先驅之一的日本 NHK-International 主管小林昭美在 AMIC-CBA 廣播會議中,竟然自認是「數碼化」方面的保守者,他不是反對「數碼化」,但卻反對跑步進入「數碼化」。

  去年年底曾發生一宗新聞震動全球:八百名兒童收看電視卡通片集時,突然暈倒需送院急救。卡通片的主角 Pikachu 來自「任天堂」電子遊戲系列,片集中他用導彈對付一名壞蛋,當時電視出現急促及不停地閃現紅、藍光畫面,結果令部份收看節目的兒童突然休克。這是日本傳播界首宗兒童集體受電視影像嚴重傷害個案,事後專家指出,畫面急促閃光或閃動太快會導致有癲癇症的兒童病發,此種症狀名為「影像敏感」(Photosensitive)。不過患有此類影像敏感的機會祗有萬分之一,今次大量兒童受影響實在意外。

  廣播數碼化及高解像電視先驅的日本 NHK-International 理事長小林昭美引述這個例子,警告將來的電視廣播科技數碼化後,製作者可對畫面的控制隨心所欲,令觀眾的感受來得更為迫真強烈,類似上述兒童被電視傷害的情況,在數碼化電視來說後果更為嚴重。事實上它不單止是廣播科技方面的一項發展,還影響著人類的日常生活。

進入數碼廣播的步伐

  在所有電子領域都趨向數碼化的洪流之際,電視亦不可能例外。日本政府決定在公元二零零零年開始數碼化電視廣播,繼而是衛星訊號數碼化,最後整體電視廣播俱數碼化。在數碼化廣播方面,日本肯定不能走回頭路,因為整個日本廣播業俱朝這方面前進,甚至乎大學電子學系學生所學的都是數碼化科技,對於傳統的模擬 (analogue) 廣播科技所知甚少。然而數碼化意味觀眾需付出高昂代價更換視聽器材,對於電視台來說,花費大量數碼化投資未必會令收視人數增加,市場佔有率不會因此改善,利潤亦沒有對等回報。特別對日本電視生產商來說,由於最大市場——美國不同意日本數碼化的制式與系統,因此日本廣播數碼化後可能會失去這個全球最大的市場。

  一九六七年,英國 BBC 電視更改電視廣播制式,由原來的 405 線黑白電視改為 PAL625 線彩色電視(即香港現時制式),但同時仍保留頻道給 405 線黑白廣播,直至一九八四年,即十七年後才完全取消黑白電視廣播。同樣經歷在法國發生,法國在一九六四年採用現時的 SECAM625 線廣播制式,但同時保留原有的廣播制式,直至一九八四年才完全淘汱舊有的廣播制式。這說明甚麼?即是電視廣播由現時的模擬 (analogue) 制式完全轉為數碼化制式可能經歷一段頗長時間。不少人認為科技一日千里,加上廣播事業正邁向無分國界的全球化,數碼化步伐可能較我們想像中快。但請勿忘記科技先進的祗屬一些國家,全球仍有不少國家祗有一半家庭擁有電視機,而且是黑白電視機,例如佔全球人口六分一至七分一的印度,就祗有一半人口有電視機,其中七成半還是黑白的。

  由於地域與科技的差異,各國可能以不同方式與制式先後進入數碼廣播年代,這種情況會引起混亂,就像當年發明錄影機一樣,不同制式的錄影方法充斥著市場,至今仍無法統一。作為科技先進者是值得自豪的,但在數碼廣播來說,遲來者可能得益,起碼避免一場混亂,減少開發成本,這不是對數碼廣播持負面態度,而是廣播數碼不單影響社會的發展,還影響人類日常生活,因此進入數碼廣播時代之前必須深思熟慮。

公營機構生存空間

  在 AMIC-CBA 的廣播會議中,多位講者討論到公營廣播機構的生存空間,簡單來說就是如何面對公營廣播機構觀眾及聽眾的大量流失,BBC World Service 的資深市場主管 Graham Mytton 提出一些甚具參考作用的看法。

  以下是歐美一些公營機構在廣播市場的佔有率:


  從上表中看到除奧地利外(因奧地利是歐洲最遲放寬管制的國家),歐美國家的公營廣播機構市場佔有率不及一半,這與以往公營機構雄霸市場的局面絕然不同,更嚴重的是隨著商營廣播機構的不斷增加,公營廣播機構的觀眾繼續減少,公營機構怎樣應付未來的挑戰?Graham Mytton 認為公營機構應留意三項轉變:

(一)科技發展
(二)廣播法例放寬
(三)受眾取向

  其實這三項轉變已是鐵一般的事實,祗不過是程度與步伐在各個國家有所不同,媒介應就這些轉變作出反應。

  (一)科技發展——從廣播歷史得出的經驗所知,科技的發展絕對是影響傳媒生態,例如「原子粒」收音機的發明,令到收音機體積縮小及可隨身攜帶,改變了聽眾的習慣。電視廣播亦一樣,數碼廣播將會革命性地改變電視的發展,可見的將來電視會與電腦、電訊結合,電視機不再是單純播放畫面這麼簡單,還可以收發訊息,成為一種互動的媒介。傳統電視廣播與數碼廣播的分別,相等於蒸氣發動與電動火車的分別。蒸氣機單一作用是推動火車,但電力的作用除可推動火車外,尚可以發光、發熱及其他用途;傳統的電視訊號只可以提供畫面及聲音,但是數碼訊號不單止提供畫面及聲音,而且可以有多種用途,公營廣播工作者應留意這些革命性的轉變,而作出適當的反應。

  (二)廣播法例放寬——在一九九零年柏林圍牆倒下之前,公營廣播機構仍然佔有主要市場,但在一九九六年,公營廣播機構佔有率已被商營及私營機構迎頭趕上,為何會有這樣的轉變呢?主要是因為全球的趨向是放寬廣播管制,使廣播趨向多元化,公營廣播機構所遭遇到的競爭愈來愈大,因此必須重新定位。

  (三)受眾取向——由於自由市場的力量愈來愈大,受眾的選擇愈來愈多,令到商營機構以各種方法去爭取受眾,例如收費電視的出現,以專門頻道如體育、音樂、時事等去吸引受眾,導致這等公營機構失去某方面的吸引力。以英國 BBC 電視台為例,最近發現主要流失的觀眾年齡為十五至廿四歲,反映了該機構正在老化。

面對挑戰重新定位

  公營廣播機構面對這些挑戰,Graham Mytton有以下的建議。

(一)重新訂定機構的目標。

(二)考慮發展專門頻道——在美國一些專門頻道是非常受歡迎,例如專門播放音樂的 MTV 頻道、專談人類生態環境的 DISCOVERY 頻道、以時事為主的 CNN 及專門播放動畫的 CARTOON NETWORK。

(三)市場研究——以往的市場研究在受眾分類法是直接以受眾的年齡、性別、職業及收入分類,但這種分類在現今來說已不合時宜,以 BBC 為例,其最近一次市場調查有以下的分類 方式:

——年齡十六至三十歲的獨居人士
——全職學生
——十六至卅四歲、未婚、及與父母共住的人士
——年青父母
——中年而沒有子女的夫婦
——五十五至六十四歲人士

  這種分類的方式對該公司在市場定位甚具有參考作用,例如這次調查發現年青父母及年長而收入較少的父母相對少看該公司節目,而這批人特別喜愛收看衛星及有線電視。該公司亦關心到學生、年青夫婦及一些未婚人士的低使用率。


數十位來自各國廣播機構的代表,共同探討在多元化的廣播環境下,如何面對新挑戰。

提高質素求突破

  公營廣播機構雖然面對困境,但並不表示為求生存而必須與商營機構競爭,盲目迎合觀眾口味而模仿商營機構節目模式,這是沒意義的,因為公營廣播機構必須有自己的定位及目標,否則就算爭取到受眾,但始終要面對一項公眾質詢,就是:既然公營廣播機構提供的節目與商營機構一樣,為何納稅人要花錢供養這等機構?

  隨著廣播市場開放、數碼化發展與及多媒體出現,市埸必然湧現更多各式各樣的商業傳媒。但這種情況對公營廣播不應被視為負面的因素,事實上公營廣播機構存在價值不是商業傳媒所能代替,而上述種種轉變會為公營廣播帶來更多的廣播頻道與媒體,減少與商業機構競逐有限的大氣電波。剩下來的題目祗是如何提高廣播質素,給公眾有真正的選擇。

相關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數碼媒體Vs人類福祉

李月蓮
2015-05-08

「第二屆數碼傳媒生態研討會」後記

唐芷瑩 (撰文)
林援森 (整理)
2014-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