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適逢香港廣播七十年,香港電台第四台聯同香港演藝學院於五月七日舉辦了一次「古典音樂廣播在香港」論壇。嘉賓講者包括中文大學音樂系副教授兼樂評人余少華、浸會大學音樂活動總監張毓君、藝展局音樂及舞蹈小組委員會主席費明儀、香港作曲家聯會主席陳永華、明報記者兼文化評論員朱瓊愛及演藝學院音響系講師何兆華等;台下並有不同背景的文化工作者、樂評人、音樂系學生、唱片從業員及電台聽眾參與,一起就古典音樂廣播在香港之定位、目標和長遠發展之視野等題目作探討及交流。
長遠發展訂目標
香港廣播進入七十年,而古典音樂廣播則始於一九三八年,當時,古典音樂只被安排於晚上九時後播出。到了一九六八年,香港電台成立古典音樂電台,廣播時間是逢星期一至五晚上九時十五分至零晨,即是說,每天只有少於三小時的古典音樂播放,直至一九七四年初,香港電台開設四個電台,第四台才成為香港唯一專為播放美樂與介紹藝術的電台,在這廿多年來,致力為香港市民提供古典音樂方面的娛樂、教育及資訊服務,難怪不少出席論壇的人仕不其然的將「古典音樂廣播在香港」這個本來可以頗為廣泛的主題等同於「第四台的角色及工作」了。既然如此,就讓我們來探討一下第四台現階段的工作和目標吧!
(一)透明化——
在這講求透明化的年代,香港電台第四台作為一個公營的音樂電台也不例外。近年來,除了電台一般定期進行的聽眾調查外,第四台亦有進行針對古典音樂聽眾的意見調查、組織聽眾評議會、論壇及「第四台之友」等,務求了解香港古典音樂聽眾的層面和他們的需要,並讓聽眾認識第四台,這對於一個所謂「小眾興趣」的電台是尤為重要的,因為我們必須打破一般人對古典音樂電台那種「高不可攀,遠不可及」的錯覺,才能從「小眾」中伸展開去。
(二)教化/教育——
一個廣播機構的基本功能是教育、娛樂和資訊。在這三者中,第四台近年來尤其重視教育,因為長遠來說,要推廣古典音樂(或應稱「美樂」Fine Music),教育是重要而且必須的。過去當談到音樂教育時,我們很容易便想到為年青人而設的音樂節目,但其實,教育是當從小做起的,所以,第四台除了製作過不少不同深淺程度的音樂欣賞系列節目、舉辦校際音樂常識問答比賽、和教署合作為中學生和音樂老師推出的「音樂教學」節目和小冊子外,更開始了兒童音樂教育節目「親親童樂日」,務求令兒童從小便潛而默化地接受音樂教育。
不過,教育不是單靠電台便可以成功的。中文大學音樂系系主任兼香港作曲家聯會主席陳永華教授便這樣評論說:「香港的藝術教育是不成功的。我很敬佩香港中、小學老師們,他們在課堂裡要很努力地請同學肅靜,這往往多過他們講貝多芬、莫扎特的名字。在這有限的情況下,怎可要求年青人懂得聽嚴肅音樂?這教育的責任竟然由學校交給電台和其他的機構!這說明了我們需要就學校的藝術教育作徹底的檢討,假如學校做得成功,電台便不用以簡淺的方法去教了。」
(三)國際化——
一直以來,第四台在推廣本地音樂創作和本地音樂家方面做了不少工作。發展至現階段,電台必須要跨越香港,跟海外及中國的音樂電台作更多的交流。去年適逢香港回歸祖國而製作的「港韻九面體」,便被譯成普通話版本,給內地的音樂電台播放,這是一個開始,我們期待著將來會有更多這類的交流。不過,這樣的節目交流免不了牽涉到演奏者的版權問題。如果要跨越香港,除了需要增加這方面的製作資源外,更需要本地樂團和音樂家們有著共同的信念才行。
(四)多元化——
相對於廿多年前,現在的古典音樂聽眾層面明顯地是較廣的,既有資深的樂迷,亦有不少初入門的愛樂者,兩類不同的聽眾需求的節目類型以至主持風格都很不同,甚至很極端,而香港現時卻只有第四台為唯一的美樂及藝術電台,於是節目便得多元化,在不同的時候切合不同程度樂迷的需要。
此外,電台亦當肩負「引導」的責任。因為歷史的因素,第四台一直以播放西洋古典音樂為主,但近年來,第四台已刻意定位為一個「美樂」電台,除了古典音樂以外,更於特定的時候加入一些其他的「精緻音樂」如世界音樂、爵士樂、現代音樂及早期音樂等,務求拓闊聽眾的音樂領域。
港台主辦「古典音樂廣播在香港」論壇,邀請樂評人、音樂工作者及學者共同探討本地古典音樂廣播的發展路向。 |
不過,廿多年來背負著歷史因素影響下以西洋古典音樂為主流的音樂政策,到今時今日是否需要有一個重新的定位呢?眾與會者都一致認為「古典音樂」這命名本身已是太狹窄了。資深古典音樂廣播人陳浩才先生便一語中的地指出,音樂只分好與不好,那怕是西洋古典音樂、中國音樂、甚至是流行音樂。中大音樂系副教授余少華更指出在香港,中西傳統是分得太死了,香港人不是崇洋,便是緊抱著中國「過世」,但現在我們面對世界,無論日本、韓國、泰國等東南亞地方也和我們息息相關,所以,他認為香港人狹窄的視野須透過電台較闊的音樂政策和教育角度來增廣。事實上,「古典音樂」承集了西洋音樂的概念,陳永華教授便認為今天我們須多介紹自己文化的音樂,包括中國傳統的音樂和現代華人作曲家的創作。
(五)多媒體化——
邁向廿一世紀,無論互聯網絡以至數碼聲音廣播,必為廣播事業帶來許多革命性的挑戰和刺激,影音的結合是潮流所須,這對推廣古典音樂來說也同樣真實。一般人如果能看到演奏的樂器、演奏者的表情,是會較容易欣賞和接受古典音樂的。余兆華先生指出「RTHK」應多用其「T」字,利用電視台推廣古典音樂,而陳永華教授更進一步提出,現時第四台兼顧音樂、文化、藝訊以至宗教節目實在太不集中,長遠來說電台應只負責音樂廣播,至於音樂教育、訪問或其他的視覺藝術節目則應另闢一個精緻藝術電視台來播放。聽起來,這是一個頗為長遠的構思,但眾與會者均認為我們現在便須開始計劃,並且要將之視作優先考慮的項目。
第四台的角色
總括來說,直至目前為止,第四台似乎兼當了音樂台和文化台的角色,在有限的資源和時間編制內要發掘多項的功能。在這情況下,第四台無論在其音樂政策或節目風格方面均須作細緻的平衡,而在現有的框框內,這種平衡未必是最理想的。也許,香港的古典音樂以致文化廣播,真的需要透過如上述般具革命性的突破,才能真正進入新天新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