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香港浸會大學傳理學院新聞系主辦的「亞洲新聞傳播與社會變遷」國際學術研討會於六月二日至四日在九龍塘浸會大學逸夫校園林護國際會議中心舉行。來自中國大陸、臺灣、澳門、新加坡、美國、澳大利亞、日本、歐洲和本港的百餘名學者及新聞從業人員參加了這次學術盛會。
作為浸大新聞系成立三十周年系列慶祝活動之一,本次研討會分為六個專題組:亞洲社會變遷中的新聞自由;亞洲新聞傳播中的新聞價值;新聞倫理及專業理念的變遷;新科技發展與亞洲新聞傳播;國際新聞對亞洲的報導;亞洲社會中新聞傳播的角色轉變。大會共進行了廿場專題報告,近八十位學者在會上宣讀了論文。與會者暢所欲言,各抒己見,進行了熱烈的討論。
大眾傳媒雙重角色
目前,亞洲社會正經歷著經濟動蕩和社會變遷所引發的陣痛。就大中華圈各地區而言,大陸從沿海到內陸都經受著市場化浪潮的沖擊,傳統意識形態與商品經濟間的矛盾在社會生活中的各個層面中顯現出來;台灣的民主化運動方興未艾,社會群體、利益集團在新的遊戲規則中各顯神通;而香港和澳門正體驗著主權回歸導致的深刻變化,正不斷地調整和適應新的社會控制機制。大眾傳媒在社會變遷的過程中扮演了推動者與響應者的雙重角色,這不但給傳播學者們提出了諸多理論和現實的研究課題,同時激烈的社會變革也為研究者們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自然實驗」場所。
本次研討會的一個特點是論文主題涵蓋了新聞傳播與社會變遷息息相關的互動關係。雖然所取角度不同,但大多數論文突出了會議的中心議題。在八十餘論文中,半數以上的作者探討了新舊制度交替中大陸、香港、臺灣及其他亞洲國家的新聞自由、新聞價值及新聞跨世紀角色轉變等政治傳播問題。有的大陸學者直言論述公民的新聞自由、傳媒新聞自由的現狀與走向。如在一篇談論中國法律與新聞自由關係的文章中,作者精確地界定了「自由」在中國大陸的含意,並指出這種含意對新聞活動中的表達權和知情權正面及負面的影響。
香港浸會大學新聞系成立三十周年,廣邀海內外學者出席新開研討會, 相互交流討論。 |
還有學者認為商業化帶來的各種市場因素將成為推動亞洲國家新聞改革的「催化劑」,以自下而上的形式軟化或淡化獨裁政治。不少學者持相同的看法,認為亞洲尤其是中國大陸媒體將會在世紀之交實現某種角色轉變,即新型媒體以軟性新聞、生活新聞、「擦邊球」新聞等方式贏取受眾青睞從而逐漸削弱政體傳媒作為政府社會控制手段的功能。
另有十餘名學者報告了在大眾傳播與新技術革命及信息工程之間的複雜關係方面的研究成果。學者們就電子出版、互聯網絡、衛星傳迅等傳播高科技對政治、經濟生活所產生的影響交換了意見。如一項研究表明信息技術的發展正在為大眾傳播媒介的社會功能重新定位,其影響將波及媒體管理、媒體內容、新聞教育及受眾行為。
眾多學者對中國大陸新聞改革中所面臨的激烈競爭的狀況進行了分析。有的學者認為,當前中國大陸新聞事業改革和發展的基本態勢就是競爭。競爭導致了中國的新聞媒介發生了巨大變化。競爭的程度是因地區不同、媒介類型不同,而有所差別。沿海地區的不同類型的媒介競爭狀況要激烈過內地;而國際互聯網的介入,又使競爭進入更複雜的發展階段。競爭成為促進媒介成長的有效的動力,但另一方面,媒介在競爭中的具體運作問題,又使中國的整個的媒介管理面臨新的問題。
此外,一些論文還涉及到東西文化差異、新聞教育、跨境媒體、新聞史等問題,並將這些問題視為傳播現象,並觀察其同社會變遷的互動關係。有的學者通過實證研究的方法利用問卷調查發現接觸不同的媒介內容與不同的價值觀相關,如果將這些結果上昇到社會整體的高度,它們的涵義是媒介內容的豐富與價值觀的多元同步而行。
香港政策研究所主席葉國華應邀在開幕儀式上作主題發言。 |
海內外學者全方位接觸
由於六成以上的代表來自中國大陸,研討會的另一特點是海外學者同眾多內地學者之間有了全方位的接觸。來自九省市廿五所院校的五十多名大陸學者千里赴會並宣讀了論文,其中既有在中國傳播學術界久負盛名的老學者,也有近年來嶄露頭角的學界新秀。與會的內地學者人數之多以及代表地域和學術領域之廣,為海外傳播會議前所未有。通過相互交流,海外學者得以了解內地傳播研究的現狀和成果,內地學者也從海外學者的論文及交談中獲悉國際傳播學界在理論框架、研究方法、學術規範等方面的發展及動向。
香港政策研究所主席葉國華先生、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傳播學院院長郭振羽教授、香港外國記者俱樂部新任主席戴安‧斯多蒙特小姐及資深報人陸鏗先生在討論會的開幕儀式上作了主題發言。葉國華指出,回歸後香港仍享有新聞自由,各種不同意見能夠得到充分表達。陸鏗亦在講話中對大陸、香港、台灣近年來傳媒與社會的變化作出了衷懇的評價。本港多家傳媒採訪了會議。此外,與會代表還參觀了香港浸會大學新聞系和傳理學院及香港中文大學新聞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