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dia, Market, and Democracy in China—Between the Party Line and the Bottom Line》

2003-07-15


國內傳媒改革的底線

書名:Media, Market, and Democracy in China
   -Between the Party Line and the Bottom Line

作者:Yuezhi Zhao

出版: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出版日期:1998年



本書無疑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中國媒體改革實錄。國內媒體的改革開放,反反覆覆的經歷了三十個年頭,正如作者在書中一語道破了,改革開放既要向前走,但又不能超越黨定下來的底線,所以改了三十年,還是沒有把最根本的老問題解決,就是缺乏編輯自主權、報導模式單向(都是自上而下)、新聞內容單調(都是政府公佈、領導人出訪)、民意反映單薄(都是正面報導、缺乏負面新聞)。

實在新中國自一九四九年立國以來,不是沒有經歷過開明的領導人的,例如鄧小平上場後一度鼓勵人民多發表意見,才有七八年的民主牆出現,民間自辦刊物亦突然之間如雨後春筍;但政治形勢一轉,查封的查封,入獄的入獄,剩下來的是中央的喉舌如各省市電台電視台。

八十年代中胡耀邦、趙紫陽先後上場,國內有人提出重整新聞法、允許民間自辦報業、開放新聞自由、高舉人民而非黨綱才是媒體的依歸(People principle vs. Party principle),可是一場八九民運,所有的都灰飛煙滅。到了九十年代,鄧小平南巡重新肯定要攪好經濟,地方媒體在經濟上脫離中央的不少,內容亦因應市場需要而調整,對一些官派的媒體造成巨大壓力,一九九三年中央台製作的《東方時空》便是在這個形勢下催生,節目揭露了不少社會黑暗,替不少市民吐了一口怨氣,可是後來中央也插手,對幕前幕後提供了指導性的意見。中央台也如此,其他省市台可想而知。類似的節目在國內其他省市台播送時,由直播改為錄影,為的是中央要確保節目內容沒有偏離黨的路線。近期《南方都市報》被捱整亦是另一例,就是在SARS事件報導中被認為偏離了黨的底線。

可見在言論上,國內媒體仍受到黨的限制。據作者的看法是,改革要完全脫離黨是不可能的,但一味商業化也不等於民主化,商業也會做成壟斷。在中國現有的政治體制下,要推行媒體改革開放,他認為仍是可行的,但得在黨的路線與底線之間尋找空間,推行局部的體制改革、追求有限度的編輯自主。而胡錦濤上場後提出的「三個貼近」(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 正正標誌了中國媒體改革開放以後要走的路。

■李茜
傳媒評論員
相關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中國式公關」

劉書賢
2021-03-31

界與戒

朱文洛
2019-10-28

透視新聞老總的管理心法

蘇鑰機
2016-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