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向廿一世紀 香港電視業發展會議

1998-11-15



  「電視是沒有前途的」。這是著名的利普民教授(Prof. Andrew Lippman )給我不斷反思的說話。

  香港電台電視部舉辦了「邁向廿一世紀香港電視業發展會議」,主要目的就是要探討香港電視的前景。我們行內人一向以為數碼電視不久將來在香港出現之後,電視業也會出現翻天覆地的變化,所以請來了這位素有「數碼電視之父」的利普民教授,希望他指點迷津,更希望他說將來是如何美好。怎料他卻如此潑了一盤冷水,他有沒有道理呢?

電視本質不變

  原來利普民教授所說「電視是沒有前途的」的實質意義,並不是電視業會萎縮,而是無論日後數碼電視怎樣發展,「電視」的本質,總離不開現有的模式:製作人主動製作,觀眾被動地欣賞。而那些高解象電視,無可否認會成為消費者另一個選擇,但總難以取代目前的「標準解象電視」。

  他舉了兩個例子:美國有一個老婦的渡假屋經常鬧鬼,她卻沒有見過,由於她不常在渡假屋居住,於是在屋裡裝設了十六部攝錄機,還連上了萬維網,讓上網的人為她監視猛鬼的活動,在萬維網看錄象,不能說是高解象吧,但卻有不少人整日整夜為她監視。另一個例子是:美國有人用攝錄機日夜監視摩天大樓的鷹巢,這隻鷹的一舉一動包括產卵都有人收看。到小鷹破殼而生,更加成為全城話題。

  這些都是低解象電視,收視率卻很高,說明了觀眾最終追求的,是節目的內容。正如電話一樣,由最初發明電話之後百多年至今,電話沒有脫離一端聽一端說的本質。當中雖然有一些改變:由手搖盤變成數字鍵盤;由有線變為無線,更變為手提電話,也始終是具「電話」。

  互動電視也應該可以變改電視的本質了吧?由於數碼電視可大幅增加頻道數目,把電視由目前單向變成互動,是完全可行的。但利教授對之卻嗤之以鼻。他說互動電視根本不會是電視發展的下一步,因為觀眾看電視就是看電視,不會一邊看電視,又用同一個電視畫面寫電子郵件同朋友交換看節目的心得。

  利教授的意思似乎就是一切歸於本質,創作同科技是分家的,搞電視的最終都是講創意。是否高解象還是能否互動,同「電視」根本無關。

  不過,他最後補充說,他可能會是錯的,因為新一代人類的思想實在變得太快。


今年藉慶祝香港廣播七十年,香港電台特別舉辦「邁向廿一世紀香港電視業發展會議」,一連兩天的會議吸引逾二百位來自本地、國內及海外的業界及學者專家出席,互相交流研討。

提高節目質素與創意

  如果最後利普民教授也真的估計錯誤,那麼我們這些電視人應該怎辦?無線電視節目研究部的杜慧蘭博士就指出:目前本地電視人在製作節目方面,都是採用直線的思維方式,「一加一就是等於二」,這樣不能適合日後可能出現的互動電視,因為互動電視節目將會是一種非線性的思考模式,「一可能等於四」。日後吃香的是怎樣的電視人?真令人擔心呀!

  香港發展策略研究所胡恩威特別關注電視人的培訓。他認為廿一世紀將會是文化戰爭的年代。香港在八十年代不斷輸出文化:音樂、電影、電視、從中得到很多收益。但今日已一去不復返,主要原因,是政府對文化工業太多控制,也從沒有鼓勵提高市民對不同媒體的觀賞能力。

  或者目前我們也應該重新思考我們電視節目的質素,以及我們在廿一世紀要面對的觀眾。無線電視節目研究部的杜慧蘭博士指出,香港在廿一世紀人口不斷老化,到 二零零六年人口年齡的中位數是三十一歲,二零一六年更會是四十一。 這些人將是一個主要的觀眾群,他們的需要更值得重視。

  有線電視高層歐威廉 (William Earl ) 以私人身份表達意見,認為政府最近的電視廣播諮詢文件完全沒有提及提高節目質素同創意。他認為應該鼓勵獨立製作,使電視節目多些創意。但目前由於某些電視台市場佔有率接近八成,在絕對強勢之下,獨立製作只有很小的市場,是難以成功的。他認為政府應該想辦法打破市場辦壟斷。


(左起)廣播處長張敏儀與三位重點主講嘉賓:麻省理工學院媒體研究室副總監利普民教授(Prof.Andrew Lippman, Associate Director, Media Laboratory, MIT )、資訊科技及廣播局局長鄺其志及廣東省廣播電影電視廳廳長許光輝。


  香港中文大學新聞及傳播學系系主任李少南認為數碼化的必然結果,是增加了很多頻道,也會出現跨媒體擁有權問題,例如無線電視辦有線電視,或有線電視辦無線電視。電視台於是有可能將高質素的電視節目留給要收費的有線台,人為地製造賺錢的機會。另一件可能發生的事,就是同一節目在不同媒體重覆出現;結果頻道增加了,節目類型卻增不了多少。公營電視的角色於是更需要加重,以平衡商營電視台比較嘩眾取寵的節目取材。另一講者胡恩威認為公營電台要加強研究和發展,製作更多富創意的節目。

加強合作開發市場

  市場有限其實是香港電視工業一個重要問題,香港的電視市場不但已經飽和,近年更有減少趨勢。發展內地市場是香港電視必然之路,但前路卻困難重重。

  目前珠江三角洲地區均可看到亞視和無線的節目,但當播出廣告時,當地有線經營者就加插自己的廣告,去年賺了十一億人民幣,但香港兩間電視台卻得不到一點好處。亞視署理行政總裁郭偉健希望內地正視這個問題,保護知識版權。

  對於前景,郭偉健認為港粵兩地可以從三方面合作。(一)、新聞節目的文換,(二)、簡化香港電視台申請在內地拍攝劇集,(三)、共同商量一種雙方統一的數碼電視制式。

  廣東省廣播電影電視廳廳長許光輝亦表達共同合作的意願,他認為過去合作的步伐不夠大,應該大一點。在他的心目中,應該利用電話、見面等等方式加強雙方互訪,可以共同開發市場,例如合作拍攝同一題材的節目。也可以加強業務研討,使雙方分享創作思維。最後應該建立一個合作的機制。

  許廳長的演講,是否內地開放電視市場一個重要訊息?

  廿一世紀將是香港電視業充滿挑戰的年代,怎樣的路才是受眾最能接受的?高解象電視?互動化?電視電腦化?還是電腦電視化?科技似乎可改變一切,又好像改變不了事物的本質....或許我們想以上的問題,不能再用現有的思考方法了。

相關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數碼媒體Vs人類福祉

李月蓮
2015-05-08

「第二屆數碼傳媒生態研討會」後記

唐芷瑩 (撰文)
林援森 (整理)
2014-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