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富豪」案審訊 傳媒「自由發揮」
本地傳媒對「大富豪案」新聞的處理,可謂離奇曲折。最先中國公安拘捕此犯罪集團,本地傳媒抱著八卦爆料心態報導富商之子被綁架過程,以奇情趣味招徠;十月中此案正式開審,輿論的焦點就集中在犯事者證據確鑿,罪有應得;到案件接近審結時,傳媒已將事件升格為一政治問題,矛頭直指中國侵犯香港司法管轄權,特區政府無力捍衛司法自主,有關討論甚至連國際傳媒亦有顯著報導。
這段新聞的發展,是十分出乎意外,相信連政府部門亦未料到造成如此政治效應,本來以為保安局可以應付得了的事,最終連董特首亦要親自回應。
歸根到底,這家新聞升級的原因,是因為國內審訊過程透明度低,單憑香港傳媒旁敲側擊,無法得知制度如何運行,是否公正,加上港人向來對內地法制欠缺信心。所以即使不少人同意不應將「大富豪」集團引渡回港審訊,但仍擔心日後若有港人誤墮大陸法網,特區政府同樣會袖手旁觀。
整個新聞發展過程可以窺見民意的反覆與矛盾。固然,對中國的司法主權,香港傳媒無可置喙;對此新聞傳媒祇能根據官方通告及有限的採訪材料大做文章,結果由一宗瓦解犯罪集團新聞延伸至對中國司法制度的恐懼及一國兩制的司法互動關係,實在令人始料不及。
* * *
付錢泡製鬧劇 傳媒道德淪落
繼過往「慾海肥花」、「鄧家爭產」、「電波少女」等病態事件後,香港傳媒又泡製另一齣好戲,這次卻是香港版本的真人 show ,導演是購買新聞的媒介機構,演出是妻兒跳樓慘死之後仍繼續尋歡作樂的無情丈夫,結局是傳媒將群眾憤怒煽動至街頭毆打負心漢,「人辦」向公眾懺悔,一場鬧劇才告一段落。
「人辦」事件引起不少社會人士投訴,學者及行內團體亦議論紛紛,齊指傳媒這樣做違背新聞道德。新聞機構的責任是報導與公眾利益有關的新聞,但追蹤一個小市民生活行徑有何新聞價值?與公眾利益有何關係?嚴格來說更是侵犯私隱行為。行內評擊最激烈的是記者付錢給當事人「製造」新聞,與拍戲無疑,令公眾難分真假。
部份香港傳媒處理這段新聞方法已逾越新聞工作者應有的專業操守與道德規範,是媒介趨向墮落的表徵。很明顯這次事件已引起有識之士對媒介的反感,部分人士更發起罷看報紙電視行動。即使這些抗議行動未必發揮連鎖效應,但用錢買新聞的機構早已失信於民,難以維持其公信力,對傳媒整體公眾形象實在帶來難以彌補的傷害。
* * *
有線電視改名 營運呈現曙光
九倉有線電視於十月底慶祝成立五周年,並宣佈將名稱更改為「香港有線電視」。雖然改名手續仍在申辦當中,但有線官方刊物已採用新名。改名是一種象徵行動,新名稱將會淡化作為九倉集團成員的色彩,卻強化作為本地唯一有線電視台的形象。
有線電視改名行動,明顯是對政府開放有線電視市場的部署,九倉有線先取得「香港有線電視」的盟主身份,正如無線代表「電視廣播有限公司」一樣,令後來者至少在名稱上不能超越其代表性。
同時,以台灣為主要市場的傳訊電視向市場透露有意在香港開拓收費電視服務,欲向九倉或香港電訊租用其網絡。雖然傳訊電視計劃仍是「只聞樓梯響」階段,但九倉也許已早著先機,趁未有競爭者之前鞏固其大哥地位。
其實有線開台五年努力經營下才做到今日收支平衡,逆市有營運增長,已非常不容易。新加入者要與有線競爭,除要解決最重要的網絡租用問題,亦要視乎有關機構實力,能否像有線電視一樣守候經年,卒之有所收成。
* * *
肥彭旋風再現 本地傳媒起哄
末代港督彭定康闊別一年重臨香江,雖為推銷新書而來,但仍在本地傳媒捲起一陣熱潮。訪港四天,日日有新聞見報,鋒頭一時無兩。從在機場被困升降機到招搖過市食蛋撻,都簇擁著大批傳媒。說到底,香港記者是有點兒懷念「肥彭」的風趣幽默和答問技巧,對尖銳問題反應敏捷,雖然很多答案,說了等於沒說,但總不會令記者失望。回歸後香港政壇就缺乏這類重量級政客,「肥彭」重臨,難怪本地媒介努力追捧。
對市民大眾來說,末代港督管治的年代亦代表香港經濟發展的一個里程碑,與其說市民懷念「肥彭」,無寧說他們懷念那一段樓股皆旺的輝煌歲月,與及一個擅於利用傳媒爭取民眾支持的領袖。無怪乎「肥彭」以在野之身,在美國商會發表演說,指出香港經濟復甦十大強項,某報即以頭版刊出,部分市民更表示因此對港增添一份信心。
不少傳媒都對「肥彭」旋風大造文章,主題都離不開與特首比較,暗示「肥彭」此行是示範表演,藉此勸諭特首要多與媒介溝通,但這些討論似乎只是傳媒的一廂情願。董特首的作風與「肥彭」的正是南轅北轍,傳媒希望董特首能改善形象,相信都是枉費心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