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著名童星、朗誦藝術家黎鏗》
主編:費明儀、盧偉力、鳳群、黎錫
出版:創造書店
出版日期:2014年 9月
黎鏗(1928-1965年)是中國上世紀三十年代的著名童星、香港電影開拓者黎民偉的兒子。他自小受父親薰陶,熱愛電影和表演藝術,可惜一九四九年回內地定居後,鬱鬱不得志,加上受感情困擾,最後自縊身亡,反映有才華的藝人在不理想制度下的厄困。今年是黎鏗逝世五十周年,他的弟弟黎錫、生前好友費明儀及多名電影研究工作者,合力整理了黎鏗的生平資料,出版《著名童星、朗誦藝術家黎鏗》,以茲紀念。
黎鏗的一生,見證了中國的影劇業在大時代的變化,正如香港的電影學者羅卡在此書的序言所說:黎錫晚年仍努力搜集整理有關黎民偉家族的歷史,這不僅是黎家在表演藝術方面的家史,更有意義的,這將是中國和香港舞台、電影、電視方面難得的歷史資料。
黎鏗祖籍廣東新會,一九二八年生於上海,父親黎民偉早於二十年代初便在香港與兄弟合作開設戲院和民新影畫公司,其後又到上海與友人創辦聯華影業公司。母親林楚楚是二、三十年代中國著名影星。生於影藝世家,黎鏗三歲半就在影片《人道》中扮演一個惹人憐愛的男孩。之後,又在阮玲玉主演的《城市之夜》、《人生》、《歸來》和《香雪海》等影片裏扮演女主角的兒子。他那可愛的模樣和自然的演繹,贏得一致好評,令觀眾留下深刻印象。
當時的報導常稱黎鏗為「銀幕上的小天使」、「影界神童」,除了演出,他還不時參與一些公益活動,在社會上有一定知名度。一九三七年抗日戰爭爆發,他曾與幾名童星到電台廣播,宣傳抗日。
由於戰火迫近,黎鏗隨父母到香港,一九四○年演出香港首部由童星擔綱演出的電影《小英雄》。香港淪陷後,他跟父母輾轉到了湛江、桂林等地。在那段顚沛流離的歲月裏,他繼續協助父親的電影工作及演出話劇。抗日勝利後,黎鏗在廣州入讀嶺南大學。一九四九年畢業後由香港轉往北京,在北京電影製片廠當演員,參演了《民主青年進行曲》、《一貫害人道》等影片。工作之餘,他積極投入朗誦表演,並不時到學校及劇團指導朗誦技巧,深受文藝青年的歡迎。一九五八年底,他被調往廣州的珠江電影製片廠任演員兼副導演,曾協助導演王為一攝製經典的粵語電影《七十二家房客》。
香港歌唱家費明儀的父親是著名導演費穆,與黎民偉同在上海從事電影工作,因父輩相熟,費明儀與黎鏗自小就成了好朋友。她回憶最後一次見到黎鏗是在一九六○年一月,黎鏗從廣州到香港探望患病的母親。那時黎已結婚七年,育有一女,原本性格開朗的黎鏗變得頗為憂鬱。費再三追問,他才回答:「我很不快樂,我的婚姻出現問題,但又不能離婚,她不願意,而且組織上也不批准!」
幾年後,悲劇便發生。一九六五年二月九日,黎鏗被發現留下遺書,在廣州東湖公園一棵樹上自縊身亡,終年三十七歲。消息傳出後,官方對黎鏗的死因諱莫如深,海內外則有不同傳聞。黎鏗的家人在此書中,首次披露他遺書的內容,並發表多篇由黎鏗朋友及學生撰寫的文章,詳述黎鏗自殺前的情況,為研究黎鏗生平及那時期的歷史,提供了第一手的資料。
研究黎鏗的內地學者鳳群指出:黎鏗年青時滿懷理想回到新中國想一展藝術抱負,但他留在香港的父母,與國民黨有深厚淵源,姐夫沈昌煥更是台灣國民政府的外交大員,在「以階級鬥爭為綱」的年代,他這樣的背景在內地根本難以受到重用。一九六二年底掀起的「四清運動」(清政治,清經濟,清組織,清思想),黎鏗已受到衝擊,加上感情失意,身心飽受折磨,驅使他走入絕境。這不僅是黎鏗個人的悲劇,也是一個時代的悲劇,他留給後人的思考應是多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