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水千山都是詩:余也魯回憶錄》
作者:余也魯
出版社:海天書樓
出版日期:2015 年 7月
被譽為「香港傳理教育先驅」,集學者、作家、翻譯家及出版人於一身的余也魯教授,於二○一二年九月八月在香港逝世,享年九十二歲。為紀念余教授及秉承他服務社會的遺願,他的家人在今年七月成立余也魯教授傳理教育基金,並出版他親自撰寫的《萬水千山都是詩:余也魯回憶錄》,緬懷他的一生和貢獻。
余也魯原名余利民,祖籍江西省奉新縣,自取「也魯(笨拙之意)」為號,以提醒自己時刻保持謙卑。他一九二○年生於一個基督教文人家庭,父親是郵政公務員,母親是小學教師,外祖父母都是基督教傳道人。受到先輩的薰陶教導,余也魯從小成績優異,在戰亂中刻苦完成學業。
一九四二年,他考上中央政治學校(1946年定名為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在學期間,曾到大後方昆明出任美軍繙譯。一九四七年大學畢業後任職《中央日報》。兩年後轉到台北負責分社事務,並兼任台北美國新聞處(簡稱美新處)的新聞繙譯員。一九五○年初,因美新處在香港開設分社,余也魯被調到香港工作。自此,他在香港落地生根,其後更與傳理教育結下不解之緣。
任職美新處的十五年間,他先後負責新聞繙譯、雜誌《今日世界》及書籍的編輯和出版工作,累積了豐富經驗。一九六四年七月,余也魯辭任美新處,到美國史丹福大學深造,師從傳理學泰斗宣偉伯(Dr. Wilbur Schramm),取得碩士學位。六六年回港後,獲香港浸會書院(1994年升格為香港浸會大學)邀請,創辦傳理學系(Communication Department),為香港首個包括新聞、廣播與電視、公關廣告和電影四大範疇的傳理專業學系,兩年後正式成立招生。
當時「Communication」在華人社會普遍譯為傳播,並常與新聞學混為一談。是他最先提出此學科應命名為「傳理」,因為隨著時代和科技的發展,「Communication」的內涵早已超出傳統新聞學的範疇,應以具前瞻性的譯名來表達這門新興的學科,並可凸顯這學科重視理念和理論的研究。創系初期,他四出招聘優秀教員、搜羅資源、邀請海外著名學者來校講學,為學系奠定穩固基礎。
一九七四年,余也魯應香港中文大學校長李卓敏之邀,到中大出任新聞及傳播學系出任講座教授、系主任,兼傳播研究中心主任,推行改革,把新聞系課程由兩年制轉為四年制大學課程,增添電台電視、廣告公關等科目。其後又開辦碩士課程。他在中大任教八年,至一九八二年退休。
余教授對中國大陸的傳播教育亦貢獻良好,在改革開放初期的一九八二年四月,他首次往中國大陸講授傳播學及在多個城市的演講。退休後又先後協助廈門大學和廣州的華南師範大學開辦資訊教育和傳播專業學系。
余教授一生勤奮,著作甚豐,除了《傳播教育現代》、《雜誌編輯學》、《門內門外——與現代青年談現代傳播》等有關傳播學的,還撰寫和繙譯了不少宣揚基督教信仰的書籍,由他開辦的海天書樓出版。其中歷時十載,由他策劃編寫,於一九八九年出版的《中文聖經啟導本》,被譽為香港基督教出版界的重大成就。
他在二○○五年著手撰寫回憶錄,以優美流暢的文筆,引領讀者進入他的人生歷程,亦為香港傳理學教育史留下珍貴的記錄。二○○八年十一月,余教授獲香港浸會大學頒發「傳理教育先驅獎」,他領獎時語重深長指出:這不是一個人,而是一批人開創的事業,「創業不易,我們聽見了時代的呼喚,看見了社會發展的需要,憑著信心和勇氣,接受了挑戰。當然艱苦備嚐。但繼續一個事業,並且將之發揚光大,則更不容易。」他鼓勵有志投身傳媒行業的年青一代,本著求真求善的精神,迎難而上,開闢一個又一個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