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象詭譎》序

2015-07-21

書名: 《語象詭譎 》— 中國政情解碼
作者:錢鋼
出版:香港大學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
出版日期:2015年7月

  2003年是中國羊年,那年,錢鋼應邀來到香港大學,成為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的成員。2015年,羊年又至,他的《語象詭譎》在香港出版。我們在一起工作,不覺已整整12年。時移勢易,讓人感觸良多。

  錢鋼是中國改革開放後成長起來的優秀記者,著名報告文學《唐山大地震》的作者,參與創建過雜誌與電視媒體,來港大前曾任《南方周末》常務副主編。他是傳媒人,但視野開闊,興趣多樣。初次見面,他就給我一張1.44M軟盤,那裡面是他的長篇論文《紅色詞語的勃興和流變(1956-1969)》。那時,他正使用解放軍報光盤進行關鍵詞檢索分析。也就是說,他是運用數據進行傳媒研究的先行者。

  哈佛大學尼曼報告(Nieman Reports)曾約請錢鋼撰文談他的從業心得。他寫了一篇文章《記者的第三套本領》,談到在上世紀末,記者需要兩大本領:採訪和寫作。好記者,都是善於採訪又精於寫作的高手。如今,增加了第三套搜索的本領。

  錢鋼的"第三套本領",我親眼所見。他來到港大時,恰逢沙士肆虐,我們天天關注疫情和媒體的報道。錢鋼提出,對中國媒體在沙士事件中的表現,不失時機檢索資料,建立數據庫。他帶著年輕人,夜以繼日奮戰,最終完成"SARS與中國傳媒逐日記錄"。他從大量的數據中發現,中國媒體曾在短暫時間內曾大量報道SARS災情,但很快就受到宣傳部壓制。在公眾需要公共衛生信息的緊要關頭,中國媒體集體噤聲。錢鋼使用"慧科搜索"數據庫搜索數百種中國內地報紙,畫出了 SARS 報道大起大落的準確軌跡圖,反映了黨政當局和媒體的博弈。

  12年來,錢鋼鑽研媒體研究方法,從事多方嘗試。他融合新聞史、新聞內容分析、話語分析等研究方法,發展出“語象”方法。他的目光,從具體報道案例,到社會思潮、政治制度。他曾赴美國、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分享研究心得,引起同行的興趣。中共18大前,他在紐約時報中文網發表系列文章,從關鍵詞切入,對中共的政治發展趨勢作出判斷。此後,國際媒體越來越關注他的研究,他被認為是研究中共政治話語的專家。

  正如錢鋼所說,他的研究,拜數碼科技所賜。在互聯網進入人類生活的最近20年,隨著數據儲存與傳輸方式的革命性進步,大數據已滲入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大數據》(Big Data)一書作者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Viktor Mayer-Schönberger)認為,大數據開啓了一次時代轉型,它帶來的信息風暴正在顛覆我們的生活、工作和思維。今天,人們正通過大數據研究工業、農業、商業、軍事,研究環保,研究疾病控制,研究災害防禦,研究管理、教育、社會心理、政黨政治。新聞傳播研究,自然是大數據研究的題中應有之義。

  《大數據》一書提出的一些觀點,延伸傳統的量化研究。例如,"不是隨機樣本,而是所有數據"、"不是精確性,而是混雜性"、"不是因果關係,而是相關關係"等。這些觀點廣受關注,亦引起爭議,需要對疾速變化的現實持續觀察深入思考。錢鋼用自己的實踐探索類似問題 。例如,如今的傳媒大數據研究,的確更多使用"所有數據"而非"隨機樣本"。這在20年前無法想像,現在有了可能。研究者可以輕易地從近70年歷史的《人民日報》、和近60年歷史的《解放軍報》中取得全部圖文數據,也可以把互聯網上的海量數據收入眼底。我們中心的傅景華博士以工科的大學背景致力於研究中國內地對社交媒體的審查,他蒐集了半年期間的三億條微博,用來分析和撰寫論文,從中發現獨到的社會和管治的規律。

  香港大學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重視大數據研究方法。我們重視在新聞報道中發掘研究公開的政府資訊、公司資訊,發掘地理與環境資訊,倡導對互聯網時代的海量媒體數據進行縝密分析。錢鋼的課特別聚焦中國內地數據, 同學們對他的語象研究饒有興致,成立小分隊,學習關鍵詞檢析。

  我們引導學生,學習在接受採訪任務時迅速接通各種數據支持系統;訓練他們擴展觀察方式,從數據中透過"顯事實"發現"隱事實";訓練準記者們"訪問"數據, 透過數據講故事,進而使用全媒體平台,對數據作可視化呈現。

  初識錢鋼時,我曾形容他是"非典型傳媒人"。12年後,我更願意說,他是一位"學習型傳媒人"。他沒有止步於當年成就,而是在港大不懈地吸收新知識,學習新方法, 開出傳媒研究的一畝新疇。求新求變之際,他抱著恆定不變之初衷。無論數十年前的採訪調查,還是今日的語象研究,事實,真相,永遠是錢鋼孜孜追尋的目標。《語象詭譎》,留下了他堅實的腳印。

下載
相關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中國式公關」

劉書賢
2021-03-31

界與戒

朱文洛
2019-10-28

透視新聞老總的管理心法

蘇鑰機
2016-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