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協發表香港兩極化記者內外受壓年報
∙譚志源局長拒見新聞界談國家安全法限制
香港記者協會在七月上旬發表題為「香港兩極化記者內外受壓」的年報。指出過去一年是新聞工作者人身安全最受嚴重威脅的一年,記者在採訪佔領運動及其他包括本土派示威活動時,遭到示威者及部分警務人員滋擾。根據記協統計,超過三十名記者受傷,亦有遭警方粗暴對待。記協促請港府採取一切可能的措施,確保記者可以履行合法採訪職責,以及給予警務人員清晰指引,如何以謹慎尊重的態度應對記者。年報又點名一些事件,包括《明報》換頭條風波、無綫電視新聞報道七警風波等,憂慮報章自我審查漸趨嚴重。記協又批評港府在過去一年行事隱密的作風更趨嚴重,特別是在推動政改工作時,隱瞞或選擇性公布官員落區宣傳政改的時地;官員用網誌解釋政策,代替記者會。記協促請特首履行參選時曾經簽署《新聞自由約章》的承諾,盡快設立《資訊自由法》和《檔案法》,保障市民知情權和彰顯捍衛新聞自由的決心。
香港記者協會、國際記者聯會及獨立評論人協會七月初去信約見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譚志源,要求當局解釋根據新頒布的《國家安全法》,記者回到內地採訪會否有新的限制,惟政府拒絕會面。三個團體之後再次去信,要求譚志源重新考慮會面,批評他作為負責內地事務的問責官員,竟以「公務纏身」為理由拒絕會面,是匪夷所思和令人失望,令人質疑特區政府在涉及內地部門事宜上維護港人利益的決心。當局只表明《國家安全法》相關法例不在香港特區實施,但並無回應香港新聞工作者及居民會否因其在港的合法言論及作為,日後進入內地時被指為非法而被追究。
∙ 五十六年歷史《新報》停刊
∙ 《成報》母公司遭清盤短暫停刊
有五十六年歷史、以馬經聞名的《新報》宣布七月十二日起停刊 ,該天剛好是賽馬煞科日。公司指因連年虧損決定結束業務;又指隨著免費報章出現,加上讀者閱報習慣改變,令傳統報章銷量大幅下跌,五年前鄭家純有意洽購《新報》,一度露出最後一線曙光,惜交易最後告吹。而《新報》多番改革下仍然長期虧蝕,經過詳細考慮後,決定停刊。大約有一百三十多員工受影響,均對結業感愕然。《新報》母公司英皇集團指會按法例賠償,部分員工會安排調職母公司英皇集團旗下其他職位。
《成報》母公司「成報傳媒集團」在月中被法庭下令清盤。由於傳出銀行戶口被凍結,導致報紙短暫停刊,集團董事主席谷卓恒表示會每年注資1億救回《成報》。 谷與畢馬威會計師事務所開會後,雙方達成救活《成報》方案,谷願意當日先調動500萬元維持公司運作,稍後再每年注資1億元令《成報》持續發展,畢馬威要求他盡快提供計劃方案,提交法院批核後可望48小時獲頒令,將資金注入公司,使《成報》繼續出版。至於《成報》早前傳出銀行戶口被凍結,以致未能繳付印刷費,他表示可能是程序、技術或溝通上出現誤會。谷卓恒對《成報》停刊表示遺憾。《成報》編採及製作部門則發聲明,員工對停刊深表憤怒。
最近,前《明報》主席于品海正積極組班,招攬一批報刊精英,短期內將創辦一份全新雜誌《香港01》,稍後亦不排除發展收費紙媒。此外,新媒體《端傳媒》將於八月初面世,《端》行政主編張潔平強調《端》背後沒有「紅色資本」。它的新聞將會以應用程式(Apps)、網站及周刊的形式推出。
∙ 《忽然1周》停刊壹傳媒改名
∙ 偵查報道通訊社網上籌款
印刷媒體前景黯淡,壹傳媒月中宣布為《壹週刊》推出自願離職計畫及裁員,未幾已有四十多人離職或被裁。高層原定九月中決定周刊去向,但七月下旬突然傳出《忽然一周》將於八月初發行最後一期後停止出版,相關手機應用程式《Sudden+》同日停止運作,但該刊附送的《飲食男女》及時裝雜誌《me!》,會隨《壹週刊》附送。《壹週刊》A書及B書兩冊將由8月13日起合二為一,原有的《Next+ONe》同日起停刊;壹傳媒工會表示,這次大動作合共有約110名同事被遣散。而《蘋果日報》將會提供更多免費數碼內容,並加快香港雜誌數碼化的步伐,其網站及手機應用程式經過整合後,將提供新聞及現有在港的所有雜誌內容。另外,壹傳媒董事會建議把公司英文名稱由「Next Media Limited」改為「Next Digital Limited」,以反映策略性轉移業務重點。
網媒亦不斷有新搞作。前無主播及有線記者吳曉東月初宣布,成立一個全新的調查報道通訊社FactWire,倘若成功,這將會是香港第一個通訊社。該社將主打調查報道,並在網上進行眾籌集資,期望籌得 300 萬港元營運一年。長遠目標是成為世界第四大新聞通訊社。吳表示許多傳媒為節省成本,寧可多聘網站編輯網上「搵料」,也不太情願派記者到前線採訪。而網媒則多主打花邊新聞,令觀眾難分真假。有見及此,故他希望藉 FactWire,「讓公眾從事實當中了解真相」。為了避免受制於投資者及廣告商的政治立場和利益關係,因此以眾籌方式集資營運。首天已籌得11.6 萬元,佔集資總額的3%。
∙ 亞視誤報賣盤港視被罰三十萬
∙ 有線申請續牌加大投資
亞視在今年3月底在本港台及亞洲台播出的《六點鐘新聞》中,誤報其股東與港視達成賣盤協議,港視於報道播出翌日即四月一日澄清沒有洽購亞視股權,通訊局接獲39 宗投訴,指亞視報道失實。通訊事務管理局七月底會議後,認為該報道在行政會議審批亞視續牌申請前夕的關鍵時刻播出,裁定其中兩節屬誤導,嚴重違反《電視節目守則》規定,罰款30萬元。另外,亞視未能於限期內提交2014年度審計帳目,為兩年內第三度違反同一項牌照規定,罰款5 萬元。
政府在七月下旬起為有線電視續牌展開一個月公眾諮詢,據諮詢文件顯示,有線計劃在2017 年起六年間,投資逾34.4 億元,較之前(2011 至2017 年)的32.9 億元多1.5 億元。此外,通訊局在過去10 年,共接獲1725 宗涉及有線電視節目類的投訴,當中近兩成投訴資料不準確及誤導。七月底,通訊局就有線電視的續牌舉行首場續牌公聽會,約百人出席。多名市民均投訴有線電視「續約好易,解約好難」,又斥其多個頻道節目質素每況愈下及欠高清質素,質疑與即將獲免費牌照的奇妙電視將開台而減節目投資有關。
香港電影在《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實施十年間,只有約十部純港產片透過CEPA進入內地上映,其餘上映的均為本港與內地的合拍片,業界指出原因是內地審批過程複雜,不少港產片亦可能因題材問題而未能通過審批,香港電影製作發行協會(MPDA)月底與深圳的電影發行公司金薔薇電影發行公司簽訂合作諒解備忘錄,讓深圳公司協助處理送檢等事宜,並為影片墊支宣傳費。MPDA副理事長王家駒表示,若計劃順利,預計每年打入內地市場的港產片將可增至二十部,可以幫助富本地特色的港產片拓展大陸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