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學生報一般由學生會屬下的編輯委員會出版,主要讀者是該校學生,可說是完全屬於大學生的媒體。大學生一向是社會運動的活躍分子,學生報的內容基本反映有關情況。本文將分析七所資助大學的學生報,特別是它們的編輯方針和政治立場。
大學學生報一年出版約四期。我們在2016年末收集每間大學最新五期的學生報、並比照雨傘運動前五期以及雨傘特刊的內容和政治立場,了解大學學生報在雨傘運動前後的變化和當時的立場,以及它們的編排風格、篇幅安排等。我們又以問卷形式,收集各校學生對學生報的意見。
大學學生報簡介
浸大學生報《浸報》每年固定出版四期,另外因應校政和社會情況出版號外和特刊。《浸報》以政治和社會議題類的內容最多,文化生活的休閒類內容和校園類內容分別佔約四分之一,詳情可見表一。
中大學生報沒有為其刊物定名,每年出版期數不定,有時連續多月出版,有時則隔三至四個月才出版一期。中大學生報雖然關注社政議題,但對民生的關注遠高於政治。它很重視國際時事,每期均有約五篇相關報道。
城大學生報有兩本刊物,分別是以文化和投稿內容為主的《CityPrint》,及校政、政治內容為主的《城大月報》。兩本雜誌交替出版,每年各有兩至三期頁。綜觀兩份刊物,城大學生報的時事篇幅只有約兩成,內容仍以文藝為主。
嶺大學生報《嶺南人》每年出版約三期,實際期數不定,內容較偏重社政議題,政治內容已佔全刊的四分之一。
科大學生報《振翅》每年出版四期,予人休閒雜誌的觀感,文化生活內容已佔全刊超過三分之一。其政治版內容不多,是七大學生報中比率最低,經常只有一篇政治人物專訪。
理大學生報《PolyLife》重視生活文化及文藝,平均有約一半內容與這些題材相關。政治內容只有一成多,即使連同社會議題的報道,篇幅也不足四分之一。
港大學生報《學苑》每年出版四至五期。《學苑》一直走在學運的前端,積極參與討論各種社會議題,單計由編委撰寫的政治文章已佔三分之一,同時有其他與政治有關的內容,和時事有關的報道佔全刊超過一半篇幅。它較少談校政及校園內容。
大學學生報政治立場分析
大學學生報較傾向非建制陣營,但在非建制光譜中各自有其取向。以下分析各大學學生報的政治主張、抗爭手法和對各政治組織的接納程度。
從表二可見,《浸報》並不認同民主派的部分政見,不過它並未對所有傳統泛民存有偏見,只是質疑個別事件和議題。浸大學生報亦非倡議完全放棄和平抗爭的手法,其編者認同和平與武力抗爭應當並存。它曾支持港獨,情況至49.2期有變,當時認為港獨已不可行。
雖然中大學生報認同自決,但它認為港獨的主張並不可行。中大學生報同情泛民的小政黨,在理念上較親近泛民。它的文章多是討論政治實況,研究背後的政治理念,以較中立方式而非倡議式撰文。它甚少歌頌個別黨派,亦很少點名批評,而是希望透過分析評論,令泛民或本土派反思和進步。
城大學生報在2015年的政治立場明顯,《城大月報》經常反駁泛民和親傳統泛民學者。該報非常支持港獨,而且支持最激進的一派,甚至近乎「倡議式媒體」。不過,過往《城大月報》主要以校園和校政為主題,政治議題篇幅較少。城大學生報的政治立場不穩定,容易受個別編採人員影響。
嶺大學生報明言香港應脫離大中華的傳統思維,才能建立本土論說,否定香港人是中國人,又指要重奪香港主權。不過該報從不直接提及「港獨」兩字,只是以「香港本土」共同體取代。它有文章批評「和理非」抗爭手法效用不大,甚至是「注定失敗」,社會最終需以激烈抗爭達成目標。
科大學生報勸喻港人要把握自己的未來,一切要由港人自行抉擇。不過,科大學生報對泛民主派並不反感,不反對「大中華論述」。科大學生報編委會認為雨傘運動後,部分人感覺和平抗爭無效,才採取非和平的手段爭取訴求,又質疑港人對和平抗爭的堅持需要改變。
由2015年末起,理大學生報漸漸走向本土派,專題的字裡行間透露該報對本土派的贊同和欣賞。它認為捍衛本土屬理所當然,引導讀者了解甚或認同香港建國的本土派理念。理大學生報不贊同傳統泛民勢力,在本土派政治光譜之中,它較認同陳雲及熱血公民一派,但不認同香港眾志和香港列陣。
港大學生報《學苑》在佔領前已提倡「香港民族、命運自決」,運動結束不久便提出要「本土革命」、香港只有獨立一條出路等,是七間大學中最早提倡本土的學生報。港大學生報抨擊泛民從不手軟,但它認為武力抗爭和溫和抗爭應同時共存。
雨傘運動的報道手法
我們發現所有大學學生報,除嶺大學生報在運動期間沒有出版外,其餘六份均支持雨傘運動,詳情參看表三。
浸大學生報的《雨傘運動特刊》是全部特刊中,最客觀持平和最少倡議色彩的。該報善用平衡報道,並且是唯一論述反佔領人士意見的學生報。浸大學生報支持雨傘運動,不過該報已盡量做到持平報道,大致符合客觀持平的新聞寫作模式。
城大學生報近乎為雨傘運動宣傳,又加入黃絲巾圖案,立場明顯支持佔領。號外指出學生會和學聯應該呼籲同學參與佔領、並長期堅持,又鼓動香港人上街。2014年10月號的《城大月報》,一改過往以校政為封面的慣例,以市民持傘和警方衝突的相片開版,並有專題講述佔領,鼓動港人長期佔領。
港大學生報的雨傘運動號外內容講到佔領的目標、戰術、備忘等,指香港人應「永不撤離,直到民主凱旋歸來」,反映它非常支持佔領。港大學生報的報道方式主觀,以學生報宣傳編委政治主張。
中大學生報支持雨傘運動,認為它不論成敗,都會成為民主路上重要的經驗,藉運動來總結和思考,香港將能找到抗爭的出路。該報是當時對雨傘運動看法最負面的學生報,它認為佔領運動對政府施壓有限,又未能和民生扣連,運動中攻撃「左膠」的文化更造成運動撕裂,並且忽視其他人的運動取向。
理大學生報編委認同雨傘運動的理念,並認為運動在當時是成功的,而且目標正面,抗爭理據充分。但它未如城大、港大一樣,花大量篇幅鼓動學生參與。理大學生報中也有少量編委個人意見,但明確標示該段落為個人感受,因此倡議的意味不濃。另外理大學生報善於將雨傘運動滲透在其他版面中。
科大學生報對雨傘運動的關注度很低,並沒有出版雨傘運動特刊或號外。2014年11月號出版的一期科大學生報,也未以雨傘運動為封面或專題,時政版更隻字不提雨傘運動,只有校園版其中兩頁談到雨傘運動在科大的發展。不過從其用字可見,科大學生報支持雨傘運動。內容以敘事為主,報道只為提供資訊,並無倡議、宣傳目的。
嶺大學生報在雨傘運動期間沒有出版,至2015年2月出版116期,雖有關於本土的文章,但沒有和雨傘運動相關的內容。不過,嶺大學生報在出版一周年紀念的《雨傘特刊》,直指雨傘運動遭無聲湮沒收場,批評雙學的「大台」只顧和理非非,沒有成果,又對雨傘過後香港人自顧自繼續原有生活感到無奈。
雨傘運動前後編採變化
大學學生報受到雨傘運動影響,在編採上可能有若干改變。我們發現在雨傘運動後,出現政治篇幅明顯變化的有浸大、城大和嶺大學生報,其政治內容升幅都超過一倍,而中大、理大、科大和港大學生報則沒有甚麼變化。
表四顯示,浸大學生報一向關注時事,政治和社會議題合共佔超過三分之一的篇幅。不過,該報一向較為關心民生議題,政治爭議闡述較少。在雨傘運動後,整體關於時事的篇幅未見大變,但社會議題篇幅減少,轉而關注政治議題。
城大學生報明顯在雨傘運動後增加政治篇幅。它過往並不關心政治議題,涵蓋時事、校政及政治論述則只有十多頁。在佔領運動後,編委提出改革,增加該報版面至四十多頁,並加入更多政治內容。
嶺大學生報雖然未有在雨傘運動期間出版報紙,但雨傘運動顯然對其政治篇幅有一定影響。過往,嶺大學生報只安排約一成版面予政治報道,但雨傘運動後政治內容增加了一倍,而且是唯一的大學學生報連續兩年出版雨傘運動周年特刊。
港大學生報一向關心政治議題,在佔領後政治篇幅亦因應政治氣氛熾熱而有些上升,新內容部分來自外國政治評論。《學苑》明顯變得更關注社會的民生問題。
過往大學學生報的政治內容,以介紹重要政治議題為主,文章亦經常寄語大學生多關心時事,了解社會。此外,各大學學生報以往經常專訪政治人物,例如立法會議員和學者,但訪問焦點模糊,流於表面。
然而,在雨傘運動後,大學學生報開始聚焦不同議題,專訪有針對性的主題,政治內容亦趨向深入討論。各大學生報均變得更主觀和偏激。城大學生報的情況最為明顯,有向倡議式媒體靠攏的趨向。其餘學生報亦有相似情況,例如科大學生報過往經常提倡大學生多關心時事,但現時卻有固定的立場,內容變得主觀。
大學生閱讀學生報的習慣和政治立場意見
我們透過問卷調查,以了解不同大學的學生對其學生報的意見。是次調查共收回208份問卷,亦簡短訪問不同院校的學生,了解他們對學生報的具體意見。
從表五可見,大學生閱讀學生報的比率約為三成半至四成,而各院校的閱讀情況頗為參差。看實體版學生報的讀者中,以中大同學收例最多,城大、科大和港大的同學則較低。在網上或透過Facebook看的同學中,港大學生看得最多,城大的網上閱讀比率也略高,而看得較少的是科大和嶺大的同學。
整體而言,約一半大學生滿意其學生報的內容安排。最滿意的是嶺大,其次是浸大,較不滿意的是港大和理大同學。內容質素方面,浸大和港大的同學對學生報較滿意,最不滿的是城大同學。對學生報的整體滿意程度平均近六成,最滿意的港大和理大同學,最不滿意的是嶺大和科大。
在大學學生報中,最多受訪學生認為應該報道的內容是:校政(79%)、學生投稿(75%)、學生民意調查(74%)、本地政治(71%)、校園軼事趣聞(68%)、校園人物專訪(68%)、本地社會動態(66%)、生活文化和文藝(51%)。這反映學生重視校政和校園的內容,也認同政治內容不可或缺。
五成半的大學生認同校內學生報的政治立場,其中以城大和理大的認同比率較高,偏低的是浸大和中大同學。在雨傘運動中各學生報都有其立場,各校學生中以中大、城大和港大的傾向認同學生報在運動中的立場,浸大同學則偏低,而認同率最低的是嶺大同學。
浸大學生報的政治立場親本土,該校學生的認同率未及一半,但對雨傘運動立場的認同程度則較高。而滿意中大學生報支持雨傘運動的中大受訪者高達七成半。城大學生和其學生報的立場近似,近七成受訪學生表示認同其親本土的立場,認同學生報支持雨傘運動的學生更高達七成半。
在雨傘運動議題上,嶺大學生報和該校學生的看法有較大分歧。科大學生則多數滿意學生報的親本土及支持雨傘運動的立場,比率高達六成及以上。理大學生對於學生報的政治取向也較一致,分別有六成半及七成人同意學生報的相關立場。港大學生報也是親本土及支持雨傘運動,受訪港大學同樣認同這些立場。
只有17%學生認為學生報屬於媒體,報道不應該有政治立場,顯示很多學生不介意學生報以不中立的方式報道政治新聞,甚至宣揚政治見解。學生報的政治立場基本反映學生意見,各院校受訪學生對其學生報的政治立場認同率達55%,不認同者只有7%。各大學的學生有69%到過佔領區,53%曾經罷課,32%加入支援行動,7%參加了後續行動,4%參與前線衝突。這反映他們在政治事件上站在同一陣線。
不過,大學學生報在反映學生立場時也有例外。嶺大學生報的雨傘特刊在一周年時才出版,當中又以不少篇幅批評雨傘運動失敗。該校學生報有近三成學生表示不認同,比認同的多8%。此外,政見激進的港大學生報《學苑》雖然親本土派,受訪的港大學生有四成認為自己的政治立場較接近泛民主派,認為自己親本土自決派不足三成。學生報的立場可能較多反映編委個人的意見。儘管大家立場未必一致,港大學生對學生報的立場持開放和支持態度,認同率有六成。
大學學生報由學生撰寫,熱衷寫作和閱讀的學生較可能來自文學院、社會科學院、教育及法學等學科,而來自這些學系的學生也可能較留意時事。因此在這些學科學生人數比例愈高的學校,學生對政治的關注度較高,學生報政治篇幅的版面也可能愈多。
我們發現,相關學科學生人數比例由高至低排序是嶺大(68%)、浸大(58%)、港大(32%)、中大(32%)、城大(23%)、理大(10%)、科大(3%)。而各大學學生報的政治篇幅比例由多至少排序是港大(35%)、浸大(26%)、嶺大(24%)、中大(17%)、城大(17%)、理大(12%)、科大(11%)。看來相關學科學生人數比例和學生報的政治篇幅比例,在現實上有一定聯繫。
對各學生報的總結評價
港大學生報《學苑》在七大學生報中,是最重視政治內容的刊物,它希望宣揚和說服學生採納其主張,而非一份客觀中立的媒體。港大學生報的政見領先於其他學生報,編委是走在前頭的年輕政治人。
中大學生報曾被認為是「左膠」,其定位較接近溫和泛民,作風類近「愛之深、責之切」。中大學生報同樣對政治及社會民生議題有看法,並用學生報作為傳播政見的媒介。它更集中於討論,擅長用數據、邏輯和個案來進行。中大學生報尊重和認同部分本土派的論述,即使不認同他們的意見,也強調要尊重對方的言論自由。中大學生報立場溫和,文章多有分析,以數據說服人。
浸大學生報更似傳統報刊。它也有帶主觀色彩的社論和論述,不過每期只有一至兩篇這樣的文章,更多的是以分析總結為主的傳統報道。浸大學生報近期慣常在報道結尾寫下個人觀感,幸好這些結語部分都有清晰標示,沒有混在採訪的內容中。這和港大及中大學生報不同,前兩者較常混合事實和意見。
《城大月報》一直主要以校園、校政為主題,《CityPrint》則只有消閒的文化藝術內容。直至2015年的編委上任,《城大月報》才突然變成以政治論述為主,倡導港獨和革命,甚至比港大學生報更為激進、親本土。然而踏入2016年,該屆城大學生報編委卸任,沒有人接手。除2015年外,它們對政治的關注度甚低,不過立場仍親本土,支持和宣傳雨傘運動。
嶺大學生報多談政治和社會議題,但談論的方法與其他大學有別。嶺大學生報的編委較少直抒己見,反而喜歡用比喻、典故等不同手法。這和其他學生報直話直說的寫法甚為不同,充滿文化氣息,一般學生如不詳讀內文,或不知其中意思。
理大和科大學生報均是以文化、校園為主軸。面對重大政治事件,例如雨傘運動,兩份學生報的反應都較小。雖然理大學生報《PolyLife》有設計雨傘運動封面專題,但內容以相片為主,雨傘運動後也沒有更關注政治議題,反而重拾過往以一半篇幅暢談文化生活的做法。科大學生報《振翅》則從未對政治議題有反應,是「政治冷感」的學生報,其政治內容一直只有約一成。
各大學學生報的政治篇幅由一成至三成半不等。政治立場方面,所有學生報的立場都親本土派,其中以港大和城大學生報最激進,中大最溫和,而在雨傘運動中幾乎所有學生報的報道均表態支持,各院校同學的政治取態也和學生報頗為一致。因此查看學生報內容,就可大致推斷學生關心的議題和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