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國內數碼電視發展的窒礙

2004-02-15
中國老百姓習慣收看傳統免費電視。
香港政府於二零零三年十二月五日發出數碼地面廣播第二次諮詢文件,建議二零零六年初推出數碼廣播,二零零八年覆蓋全香港。按照諮詢文件,港府初步提供一個多頻網絡數碼頻道----將分配予無線電視及亞洲電視共用,以便在過渡期間進行模擬與數碼同步廣播。另外,提供四條單頻網絡公開予投資者競投,若經營者不打算推出高清電視服務,四條頻道將可提供十六個收費或免費電視台。港府將於二零零四年的下半年,邀請投資者交意向書,考慮發牌的因素包括建網時間、覆蓋範圍、服務計劃及投資者經驗等,現行的無線及亞視均可參與競投,工商及科技局副秘書長黎陳芷娟並沒有定出發牌時間。


國內數碼電視推行時間表

盡早實現數碼廣播,是港府希望維持香港作為亞太地區廣播中心的龍頭地位,在三年前作首次諮詢時,原建議二零零三年開始,以歐洲的DVB--T制式,引入六條數碼廣播頻譜。但,由於業界認為建議的頻譜分佈在技術上難於實行,且熱切希望等待國內確定數碼廣播制式後,再行落實香港的傳輸標準,否則,兩地廣播制式不一,兩家免費電視台將坐失國內的龐大市場。據中國廣告協會秘書長時學志預測,二零零四年中國廣告市場營業額將獲雙位數字增長,首次突破一千億大關(二零零二年已上升13.62%,達到九百零三億元)。就是目前無線與亞視兩台在華南地區由有線網絡非法轉載,插播廣告已達十五億元。在商言商,業界的憂慮,裹足不前實屬無可厚非,市場主導嘛!

換句話說,香港電視產業在推行數碼廣播時間上遲遲未決,問題實際上跟國內數碼電視制式標準尚未定出有關。本來國內廣電總局於去年發表數字電視時間表,定出二零零三年開始全面推行有線電視從模擬向數碼整體轉換的工作,同年要發展有線數碼用戶一百萬,二零零五年達到三千萬戶,二零一零年全面實施數碼廣播與高清電視,到二零一五年將停止模擬電視播出,全面實現數碼化,以上海、北京和廣州作為推廣的試點城市。根據廣電總局在全國大中城市進行的抽樣調查,結果74%的民眾表示願意為享受數碼電視付費,即大多數持贊成的態度。但是,實際上真正付費的用戶遠遠低於這個數字。

以二零零三年九月一日在北京市試播數碼電視為例,本來宣佈將試播定為三個月。然而,三個月後,試播的北京數碼電視公司宣佈,將試播時間順延三個月,後來更延長到二零零四年二月份,據悉收看用戶不足一萬,這個數字在業界引起不少震動。即使是數碼電視營運接近一年的上海市,在全市三百四十萬有線用戶中,數碼電視用戶僅佔二萬多戶,比例之低,簡直令人不敢相信。不要忘了,上海已是全國數碼電視用戶最多的城市了。而廣電總局原來的目標是,二零零三年有線數碼電視用戶要達到一百萬戶,不過據有關部門估計,二零零三年全國有線數碼電視的用戶約四十萬,要達到一百萬戶的目標仍有一段距離。


節目數量與內容是樽頸

按目前數碼電視發展的情況來看,前景的確不容樂觀,節目內容仍然是最令人擔憂的一環。以北京為例,除了模擬轉數碼的中央台和北京台四十套節目外,只有六套中央台的數碼節目和五套自辦節目,如《京視劇場》、《愛家購物》、《動感音樂》、《車迷》與《考試在線》等。這寥寥可數的節目與當初大事宣傳的豐富內容差距很大,而且,當初推廣的重點「視頻點播」更是芳蹤渺渺。若以承包上海文廣互動數碼娛樂頻道的光線傳媒,每天提供5.5小時的數碼節目,數量仍然偏低,這已經是突出的例子。雖然,有人預測二零零五年底數碼電視付費頻道將擴大到八十個,節目增至四十五套,但數字仍然偏低。可以說,數碼電視節目仍舊吸引不了觀眾入場的興趣,用戶觀望的局面有待打開。

觀眾不入場,是數碼電視節目製作商興趣欠缺,不敢大力投資的理由,也是沒有高質的數量節目吸引觀眾的主要原因,這本是雞與雞蛋的問題,環環相扣。數碼有線電視靠的是用戶繳付的月費,基本上沒有廣告支持,無疑令節目製作商與頻道經營商難上加難。如用戶每月訂費為三十七元,上海有二萬付費用戶,僅能為頻道商上海文廣集團提供七十四萬元。但中間要扣除頻道租用費,節目製作商所能獲得的收入約二十至三十萬元之間,這還沒有計算付給其他製作商號。若幾家攤分這二十至三十萬,結果肯定沒有賺頭,大有可能虧本,誰會去做?

數碼電視產業不是祗把網絡鋪起來、執照發下去就能發展起來的,廣電總局總工程師杜百川對《中國經濟時報》的記者說得好:「如果節目質量沒有提高,僅是節目數量多一點、畫面清晰一點,那麼,過慣了苦日子的老百姓寧願去看鋪天蓋地的廣告,加如同雞肋的免費電視,也不會為付費節目耗財力。只有在節目內容確實好,真正符合自己胃口的情況下,觀眾才會心甘情願地掏錢。」這毫無疑問說出了大部份觀眾的心裡話,也說明了國內有線數碼電視產業面臨的現實問題,值得大家深思。


數碼電視的制式標準未定

除了上面提及的節目內容、數量與用戶目前的承受能力外,另一個重要的問題是,數碼電視的地面傳送標準沒有確立,成為全面推行數碼化的障礙。原由國家指定設計傳送標準的兩間大學:清華與上海交通大學於二零零三年十月十七日,在深圳的高交會上測試,結果多項技術問題沒有解決,不能通過專家的檢收,令在場人士大跌眼鏡。也就是說,數碼電視標準一日未有定案,意味著廠商不敢冒然投入資金,生產接受數碼訊號的機頂盒和電視機合一的機體,直接拖慢了國家定出全面數碼化的進程。

在此,順便簡單回顧一下國家廣電總局於去年發佈數碼電視進程的時間表後,原本洋溢著一片樂觀氣氛,單深圳、上海兩地機頂盒就售出二萬台,今年預測有一倍的增長。而數十個涉及數碼電視概念的股票已隨即上升,如歌華有線、上海梅林、中視傳播等不停上揚,最大升幅超過60%,一切涉及數碼電視產業鏈各環節像注射了強心劑,如箭在弦蓄勢待發,情況令人振奮。

但,隨之而來的問題不少,特別是數碼電視的地面標準延誤,業界不得不先行採用歐洲制式DVB--C的標準,迎接電視產業的新紀元。目前,電視用戶有兩種選擇:一、購買機頂盒,仍然保留現有的傳統電視機;二、買一個全新的內置有機頂盒的數碼電視機。如果按國內現有一億有線電視用戶,接近四億台電視機來計算,產業市場驚人,若採第一種方式,每台買一個新的機頂盒,以市價六百元一個算,四億台則有二千四百億元的市場;若採第二種方式,買一台數碼電視機,以最低成本一千元計算,市場接近四千億元。要是以生產高清數碼電視HDTV的創維公司現時的價格,一台五千元人民幣換算,更是二萬億元的天文數字。

當然,以國內目前一般人的生活水平而言,要全部更換數碼電視機,幾乎是不可能,也不切實際。不過,購買機頂盒,應該是最有可能的選擇,通過機頂盒接收數碼電視節目,仍可保留傳統的電視機。換句話說,現時用戶不一定要購買數碼電視機,才能接收數碼電視節目的訊號。而是可以通過機頂盒對數碼訊號進行轉換,一樣可以看到數碼電視節目。祗是在質量方面會有犧牲,會打折扣,不能要求太高。因為傳統模擬電視,始終不是採用數碼的裝置,彰顯不出百份百數碼訊號的清晰度,這是可以肯定的。


看免費電視的觀念根深蒂固

其實,機頂盒市場也潛在著問題,二零零三年信息產業部電子信息產品管理司廣播電視處處長白為民宣佈:信息產業部將制定「機卡分離」政策,即是說機頂盒在全國統一銷售,老百姓要入哪個網再買哪種卡。對消費者而言,這是較合理的政策,一方面生產商可以作大規模投產;另一方面,老百姓可以買到更便宜的機頂盒。更重要的是,可以打破有線網絡營運商與生產商聯手壟斷市場的可能。可是時至今日,「機卡分離」政策卻遲遲未能出台。實際的情況是,國內有線電視網絡乃按集團所在地區劃分,全國有多個集團和地區,各地區網絡對數碼電視訊號採用不同的加密系統,想突破各地區而收看不同的付費電視恐怕不易。觀眾要看不同地區不同網絡的頻道,當然要添加機頂盒,再加上月費,用戶要付出的費用不菲,遠遠超越一般百姓的承受能力範圍,這些都是使付費電視的發展步履唯艱。

再說,老百姓數十年來都是看免費電視,早已成為一種習慣。政府要全面推行有線數碼電視,必須引導老百姓改變這種根深蒂固,看「免費電視」的觀念。經濟發展的結果,人民生活改善了,富裕了,就必須有「用者自付」的思想準備,世上沒有「免費午餐」這回事,要娛樂要看電視,就得自己掏腰包,這是天經地義的事。否則,有線數碼電視產業很難發展起來。

而有線數碼電視時代跟模擬電視時代,是兩種不同的生存與發展概念。前者靠用戶付的月費經營,從中賺取利潤;後者則靠廣告費維持。要靠用戶付費,就得有高質素的節目,提供不同內容的節目頻道,適合不同口味的觀眾,不能打馬唬哏。因為用戶的選擇,就是頻道生存的依據。令人擔憂的是,國內電視產業中內容部份並不發達,離成熟階段尚有一段遙遠的路,要跨越的障礙仍然很多,但也不會有捷徑。另外,徹底推行播製分離,第一,可以直接由民間資本參與,促進自由競爭,產業才可以繁榮壯大。第二,長遠而言,可以推動電視產業走向全面民營,由市場主導。



(*筆者註:本文部份資料取材自《中國經濟時報》)
相關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中國式公關」

劉書賢
2021-03-31

中國傳媒上的「奉勸」

錢鋼
2020-05-15

是市場太小還是競爭太少

李敬華
2019-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