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總統選舉傳媒淪為政治棋子

2004-04-15
媒介公佈票數統計的手法充滿戲劇效果。
藍營及綠營的競選廣告舖天誚a。
傳媒切忌淪落成政治鬥爭工具。
雖然,就大眾傳播媒介效果理論而言,在多次實證研究中,都祇證明得「威力」有限,但在選舉過程中,因為牽涉及投票人的態度轉變問題,故而無論中外,或在那一場投票中,大眾傳播媒介都扮演韝@個極重要而積極角色。從世俗眼光來看,選戰成敗,會負上成也媒介敗也媒介感喟。

賽馬式新聞報導

誠然,從傳統觀念來看,大眾媒介已被定位為社會公器,故雖在選戰漩渦中,乃應秉持公共空間守護神的崇高使命,善盡守門人角色,做一個負責任的旁觀者、紀錄者和分析者;平實、完整、客觀正確地報導選舉新聞,端出政黨和候選人的牛肉(政見、政綱),分析政情,提供公眾投票時所需參考資訊,而非介入政治、向政黨傾斜、玩一場選舉遊戲、集中戲劇性強的賽馬式新聞報導。

叫人失望的是,在這次三月下旬的台灣總統選舉中,這些並非在唱高調的新聞學理念,卻荒腔走板,令媒介公信力備受打擊。這次大選過程無疑是激烈而又迷離的——鑼鼓喧天了數月之久的選戰,在正式投票前夕,又期待又怕受傷害的台灣選民,正瞪大眼睛、拭目以待泛藍(國民黨、親民黨)、泛綠(民進黨)兩大陣營當晚造勢大會決戰時刻,突然傳出綠營扁呂當日下午在台南「掃街」拉票時,遭受槍擊;而在一片喧譁疑雲中,翌日開票時,預期獲勝的藍營候選人,在初段票數領先了一陣子後,突然翻盤,開高走低,結果是綠營候選人,以稍多於兩萬九千票勝出!而後續的發展,一言以蔽之,則是急壞了藍營人,樂透了綠營人,以致點票雖然暫時結束,實則好戲仍在後頭,忙煞了新聞媒介!然而,倘若端起臉孔來說,台灣坊間所謂之媒介誤選、煽動風雲,是否信而有徵呢?則答案可能是令人無奈的。

「灌票」報導嘆為觀止

先以已成選舉中,營造氣氛的必要之惡的民調數字來說,各種民調數月開出來之「統計」數據,連同開票當日之「票站口投後調查」(exit poll),事後證明「又錯一次」!以較具典範性的年頭一月初的民調來說吧,扁呂與連宋支持度之百份比,《聯合報》是38% 比 44%,年代是30.9% 比 38.3%,TVBS是37% 比48%,都是連宋的高,祇有《中國時報》是35% 比 35%,雙方扯平。這不禁令人想起前一次總統大選時,民調都一面倒向連戰情形。因為馬英九曾向群眾宣佈說連戰會得勝,而被失落的群眾擲了一枚雞蛋!事後,據接近馬英九的人說,他當時手頭上有十個民調數據,每個數據都說連戰會贏,而主辦調查的機構和主持民調者,都非「泛泛者」之流!又怎會如此的呢?

而某些商業電視台在開票當日報票情形,也委實令人嘆為觀止。原則上各投票站所開的票數,一律以計票慎重的中央選舉委員會(中選會)為準,可惜,商業電視台為了增加戲劇效果吸引觀眾起見,乃分別與不同投票站聯手務求票數快速地「獨領風騷」,更狠的是用所謂的「灌票」手法,來撼擁躉心絃,吊大家胃口。最簡單解釋,所謂灌票,即是把票數灌水、報大數,亦即「先開未來票」。手法是,不停地報出開票數,令票數不停地上升,大膽一搏;而至票數與中選會委實相差太遠時,則權宜地將票數靜止下來不動以免「灌爆」了票,等中選會開出來的票數拉近了,才又再令數字跳動,而後逐漸把票數調成真實數字。如此放著膽去押寶,把電腦程式設計好,則開票過程就「快而準」了。

總之是,三月二十日下午四時開始點票,商業電視的票報得飛快,至四點四十分——僅僅四十分鐘,各商業電視台的開出的總票數,已超過八百多萬票,真是速度驚人!而且幾乎都是連宋領先,直到六點稍過,連宋和扁呂雙方票數都已超過六百多萬,選情方「開始」逆轉翻盤,扁呂首度「領前」,令兩個陣營都禁不住狂吼大叫。不過,有「扁視」之謔稱的民視,卻是扁呂一直領先,自不在話下,如果連宋票數高出,它就會停下來去「等」!

媒介立場強於是非

再說在選舉中,乃是主流媒介、影響大眾至深且鉅的台灣報刊表現又如何呢?有專案作選舉報導研究學生,曾在大選投票前一周,在研究員指導下,對歷史悠久、政治立場各異、但銷路不俗的《聯合報》(泛藍)、《中國時報》(中間泛藍)和《自由時報》(泛綠)三大報刊選舉新聞報導,作過深入研究,他們用:(一)、有否呈現正反雙方意見,(二)、有否呈現多方意見,(三)、有否給被政擊者回應機會,以及(四)、是否公正處理爭議意見等四個項類,來分析其報導公正性;又用(一)、是否平衡和公正地呈現各方看法,(二)、是否為正確的報導,(三)、有否呈現所有的主要相關觀點,(四)、有否把意見與事實分離,(五)、有否避免偏頗、迂迴和怨恨的言論,以及(六)、有否避免記者個人態度、意見影響新聞產製等六個項類,來分析其報導客觀性,並以一級(非常不好)到五級(非常之好),作為標示點,以統計其走勢。雖然在評項與選擇等級時,主觀難免,但經過統計量化內容之後,所謂數字會說話,上述三報對選舉新聞報導的公正性和客觀性,都強烈不足,令人深深感到台灣印刷媒介在這次選舉報導中,立場強於是非!

以三月十九日上午,就印出二十一日「選舉結果」,用頭版頭題說「水蓮配連任泛藍崩盤」,「得票率55.1%超過李登輝民進黨創黨最高紀錄」,在網絡流傳的《自由時報》來說,稍為瞄一下它的公投新聞報導處理手法,就可得些梗概。它在三月十二至十四日的公投新聞報導,第一至三版主要的皆公投或相關新聞,其中以泛綠陣營的態度與立場,報導得最為詳盡,而泛藍陣營的聲音則被忽略和邊緣化。

十四日二、三版共有十二則相關新聞報導,其中多至十則報導和反應肯定公投和支持公投立場。十四日二版有一篇特寫「選舉是一時的 公投才是爭千秋」,乍看之下,似乎是一篇單純的對公投表不同意報導,但內容不乏對陳水扁政績的肯定,是一篇「典型」的隱喻傳播(metacommunication)的「意見偷渡」之作。

餘如以二月上旬,根據台灣潤利公司,就一月份台灣九家電視台晚間六至十二點,選舉新聞播出秒數統計結果來看,單就「明顯以候選人身份出現」的選舉新聞而言,在台視方面,扁呂與連宋的比例,是(一比)二點四倍,民視新聞台是一點九倍,民視是一點四倍;而在「一般新聞」中,扁呂陣營是連宋的三點六倍,民視新聞台則為五點八倍。至於「人身攻擊競選廣告」,根據潤利統計,自零三年十二月至零四年一月兩月間,綠營所打出廣告,高達五十三小時有多。針對這些現象,台視祇表示量化統計,不見得反映出報導內容;民視則自說「問心無愧」。不過,另一方面,扁呂競選總部發言人,則慨乎言之地指責擁藍媒介,說今次選舉,媒體已成為「錄音機、錄影機,甚至是放大機。」某位資深媒體人也曾呼籲媒體經營者與主持人,不要政媒兩棲,角色不分,為政治操盤,應該退出媒體,保持媒體乾淨和專業。惜「同余者何人」?

媒體被「工具化」定位及操控

也許,無論在那一種政治制度,大眾傳播媒介總會成為權力中心,進行社會機制的工具,而且媒介內容,也主要反映著權力中心的制度與現況。因此,如何「操控」媒介,已成政治圈每日主要課題。媒介則在這一態勢中,自覺或不自覺地,成了政治鬥爭工具。更可嘆的是,在擁有權力的政客心目中,媒介工作者可能祇被視為低他一等的社會角色,對政治事件,新聞人頂多祇是個「票友」,受不了他們的「訊海戰術」,或者在交情攻勢之下,令新聞界失去自主性,任由玩弄,成為永遠最大輸家。

所以,白魯恂(Lucian Pye)早就說過:「在中國政治過程中,大眾傳播的一個主要功能,是譴責和毀滅對手。」鶴士格(Mask Hertsgaard)則說得更徹底:「政客經常說,他們要的是一個公平的媒體(fair press),但事實上,他們真正想要的,卻是一個對他們肯定的媒體(positive press)。」媒介被「工具化」定位之後,最可怕的後果是,媒介變成了政治風暴G的代罪羔羊。比如說,政客對媒介放話之後,一旦遭受攻擊、惹出麻煩或引發猜疑,放話者就會立刻諉過於媒體,一副「萬方無罪,媒體有之」冷酷面孔。所以,莊信(Lydon Johnson)說:「新聞工作者都是傀儡,他們都是被有權力的人,在背後操縱著;有時,看到完全錯誤的報導,我不責怪記者,因為——記者祇是別人的工具。」縱觀台灣媒介在這次選舉中整體表現,實在可以痛心地說一句:新聞工作者成了傳
媒棋子,而傳媒則淪為政治棋子!
相關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美國傳媒參訪考察隨筆

陳易安
2016-08-10

Turkish Social Media and Its Impact on Democratization

Emrah Aydemir
Junhao Hong
2015-07-16

The BBC: A British Success Story In Danger

Professor Robert Beveridge
2015-04-05

Renewing the BBC Royal Charter: A cause for concern?

Professor Robert Beveridge /
2015-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