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央視新聞報導的三大變化

2004-05-15
中央電視台改變報導兩會一貫的保守作風。
中央電視台致力加強新聞改革。
央視直擊報導突發新聞取得突破。
二零零三年是國內外重大事件迭起的一年,也是中國大陸的中央電視台(央視)在新聞報導方面發生巨大變化的一年,最為引人注目的幾件事是對伊拉克戰爭的及時報導、SARS疫情的公開發佈、海軍361潛艇失事的公開報導,以及胡錦濤主席首次出訪歐亞的重大外交活動,取消了沿襲多年的送行和接機儀式及其報導,傳達出中央要在新聞報導領域開展一次大改革的決心。

中央電視台在政策允許的條件下,最大程度的滿足觀眾對資訊需求的同時,針對廣播電視新聞報導中多年來遺留下的問題,在時政新聞、重大突發事件的報導和對外傳播三方面取得了些許改進。


(一)時政新聞語態新突破,體現新一屆黨中央領導的「改革、務實、親民」的執政新風。

長期以來,央視的新聞報導,有一個很難克服的積習就是:會議消息多、領導活動多、重要講話多,而且報導形式單一,信息量少又沒有甚麼意思。三十分鐘的新聞,有時廿五分鐘是會議消息和領導的活動、講話,光導語就有好幾分鐘。而基層工作、群眾活動的時間所剩無幾,甚至還擠掉了國際新聞。觀眾手中的遙控器不願在這個頻道停留,有的只看看標題。

根據二零零三年三月廿八日中央關於進一步改進會議和領導人同志活動新聞報導的會議精神,各大新聞媒體開始按規定改進其新聞報導。央視在《新聞聯播》和二零零三年的「兩會」報導中改進效果顯著,控制會議和領導人同志活動新聞報導時長,會議新聞大大減少,領導同志活動的新聞儘量在有限的時間裡傳達更多重要資訊,還利用精彩鏡頭語言、現場同期聲、新聞背景等方式增強了時政新聞的可聽性、可視性。增加同期聲和畫面的使用,加強了現場感和生動性。據統計,從四月八日起到六月十九日在領導人活動新聞中大量使用同期聲,累計共十五次,在廿條時政報導中插播畫面,使報導更加生動精彩、親切自然,受到各界歡迎。

二零零三年的「兩會」是黨的十六大之後的第一次「兩會」,會議內容豐富,意義非同尋常,舉世矚目。中央電視台的「兩會」報導中改進報導文風和新聞節目編排,尊重觀眾的收視習慣和收視需求,成效顯著。

《新聞聯播》節目適量控制時長,增強新聞報導的實效。「兩會」期間時長基本控制在四十五分鐘左右,特殊情況下只有四天才適量超長。


(二)新聞時效性有所突破,特別是對重大突發事件的反應明顯加快。

新中國成立以後的幾十年間,對一些突發性事件總是採取或是不報、或是選擇性完全的從正面報導、或是總結性的報導。今年,面對一系列的重大國際國內重大突發事件,央視一改以往的傳統報導方式,在美國「哥倫比亞」號太空穿梭機失事後,中央電視台首次對重大突發事件作出迅速反應,並迅速建立突發新聞快速反應機制,在其後的伊拉克戰爭中,表現出客觀、平衡的媒體「大家」風範。

新聞頻道自二零零三年五月開播以來的八個月G,累計直播五百六十多場,四百多個小時,而去年全年累計直播才六十六小時。據瞭解,央視目前已經在人力資源、技術配備及現場調控幾方面積累了大量直播經驗,建立了一整套應對突發事件的反應機制。面對突發性事件,央視四台、九台和新聞頻道主要新聞節目,在三至五分鐘內就可迅速做出反應、隨時應對。

三月二十日北京時間上午十點三十五分,伊拉克戰爭打響,央視第一、四、九台節目依照頻道特點,迅速做出反應中斷正常播出,分別推出了每日遞進的直播節目。在中國電視新聞史上,中斷正常節目對重大新聞事件展開如此大規模的直播,央視的伊戰報導尚屬首次,開創了中國電視界有史以來對單一事件強度最大的播報。

據統計,在隨後的十多天G,中央電視台第一台每天直播總量最多十五小時,最少十小時,早午晚三檔。 中央電視台第四台,每天直播總量最多二十小時,最少十六小時,基本覆蓋全天。中央電視台兩個頻道,直播持續時間之長、每天直播份量之多,都是前所未有的。

多樣性----調動電視的多種表現形式(畫面、聲音、字母、圖表等),利用現代科技,發揮電視媒介特長,報導形式與國際接軌,表現方式豐富多樣。

客觀性----利用多元化的資訊來源保證戰事報導的全面準確與豐富,平衡各方意見,儘量減少差錯。資訊來源主要有四部份:

一是來自美聯社、路透社和CNN等西方境外新聞機構的新聞資訊;

二是來自卡塔爾半島、阿布扎比、伊拉克電視台等阿拉伯國家的新聞報導;

三是中央電視台以及中國國際廣播電台、新華社等駐世界各地的記者的報導;

四是中央電視台派出的專門的戰地報導組的報導。

美國、英國、台灣、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的海外觀眾和媒體,通過電子郵件或傳真,對央視四台及央視九台關於伊拉克戰事的直播報導給予高度評價,認為中央電視台國際頻道通過這次報導,在海外的影響明顯擴大,地位也得到進一步提高。

知名的新聞傳播學學者評論:「央視這次表現可以說是劃時代的,它打破了對重大事件裝聾作啞以致於讓鳳凰衛視獨領風騷的局面。此舉不但不會造成社會不穩定,而且會極大提高央視的公信力和商業價值。」

《華爾街日報》、日本《朝日新聞》、法新社、路透社、新加坡《聯合早報》、香港《信報》、香港東風衛視、鳳凰衛視、英國BBC、澳大利亞國家廣播公司等國際及港澳地區媒體相繼評價國際頻道對伊拉克戰爭全程、全方位的報導是一次破天荒之舉,是新中國成立五十四年的第一次,也是中央電視台建台四十五周年以來的第一次,是一次報導手法、新聞傳播理念全面與國際接軌的一次。

三月二十至廿三日,央視第一台、第四台及第九台直播節目的收視份額較平時提升400%,全國人均每天收視時間增加十三分鐘。在全國十六個地區,央視一台直播報導時段的收視率達4.27%,收視份額達32.97%;央視四台直播節目平均收視率達2.56%,收視份額達13.45%;均比平時提高廿八倍左右;央視九台收視率和收視份額也均比平時提高六倍。

專業從事媒介購買的實力媒體也對戰後各頻道的收視率變化進行了調查分析。報告顯示,除了廣州外,央視一台和央視四台收視份額的增長,並沒有給總收視率帶來太大的影響,這說明央視吸引了很多來自其他頻道的收視觀眾。


(三)對外傳播重大突破,一改以往的宣傳腔,更加尊重新聞事實的表現力。

長期以來,海灣觀眾反應,與國外媒體相比,我們在新聞報導的時效性、信息量存在很大差距,對待重大新聞事件沒有鮮明立場,對外宣傳存在嚴重的宣傳腔,海外觀眾不易接受。

央視九台(英語頻道)作為中國電視面向海外的一扇窗口,許多國內觀眾也許對於這個開播不足兩年純英文報導的頻道還不熟悉,但隨著伊拉克戰事的展開,這個連續數日關於戰爭的廿四小時直播頻道,引起了國內外觀眾和媒體同行的關注,吸引了許多想要瞭解中國發展和變化的海外觀眾的眼光,而且在他們中間已經形成了一定的影響。此次,國際頻道的報導對中國媒體在國際重大事件中獲得話語權,以及在對外宣傳報導中樹立良好的國際形象都起到一定的借鑒作用。

作為一個面向海外主流社會的全英文頻道,央視九台充份利用可以不用翻譯,直接運用境外媒體新聞資料的優勢,對外傳達中國政府對戰爭的立場和態度,報導戰爭對中國的影響,以增強新聞報導的可信度。甚至有一些英美的自由新聞網站,還把央視九台的網上同步直播連結到自己的主頁,向國外的受眾提供免費觀看的服務。

十六大以來,中國大陸的媒介環境在民主政治、新媒體以及國際環境的壓力下,發生了悄然變化,同時,也要求央視的新聞報導更加尊重新聞規律、發揮媒介特色、滿足受眾需要。在黨和政府加大新聞改革力度的同時,新聞媒介的報導方式也還需要進一步改進,擴大新聞信息量、增強報導的貼近性、加大輿論監督力度,從受眾規律出發,在根本的新聞傳播觀念上由「傳者中心論」向「受眾中心論」轉變,才能不斷滿足由於社會變革帶來的受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正像著名作家雨果說的:「已經創造出來的東西,比起有待創造的東西來說,是微不足道的。」
相關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中國式公關」

劉書賢
2021-03-31

中國傳媒上的「奉勸」

錢鋼
2020-05-15

是市場太小還是競爭太少

李敬華
2019-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