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內外華語廣播同業雲集北京作研究交流。
在全球化步伐全速發展,波瀾壯闊的廿一世紀,中國亦已在加入世貿之後正式進入與全球整合及接軌過程。於此同時,以中國為龍頭的華語廣播圈,在面臨世界資訊洪流勢如破堤、無孔不入,傳媒力量舉足輕重與國力地方可以並駕齊驅的年代,亦開始重視如何整合力量,思考如何建立有利於世界民族文化平等競爭的交流平台,進一步促進國際廣播電視傳播新秩序的形成。共同開闢廣播天空
中國的廣播歷史起步於上世紀二十年代,而海外的華語廣播最早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已出現。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球開辦面向廣大華人、華僑的華語廣播電視台(或辦有華語節目的廣播電視台)的國家,約有二十多個,共約一百多個台。直至近年內地媒體醞釀起的管理、經營、角色及功能的變化外,大部份時間,中國的媒體及廣播都主要擔當政權的喉舌及政治意識形態的宣傳工具。與西方為主的世界性媒體發展比較,起步點都不同。現時,若論全球媒體影響力,仍是以西方傳媒為主導。
二零零四年一月,北京廣播學院播音主持藝術學院、北京廣播學院廣播電視研究中心、北京人民廣播電台國際部曾聯手主辦了「第三屆中國傳播論壇──世界華語播音學術研討會」。議程的主題是嘗試探討世界華語播音現狀、未來走向與發展戰略。副題是如何整合力量。講者超過廿六人,囊括了英、美、德、澳、日、新加坡及海峽兩岸的廣播同業與學者等。
香港方面,香港電台普通話台成立六年以來,一直與內地及海外華語電台有各式合作及交流。由開台初期已建立起的定期節目如《三江聯播》及粵、港、滬三地輪值主辦的《三江財經論壇》活動;每年一次,粵、港、澳三地的《粵港澳普通話大賽》;及到內地參加中央電視台之《全國大學辯論賽》及上海教育電視台舉辦的《全國精英辯論賽》等等項目外,多年來見證了內地各地傳媒開放的不同步伐。去年十一月更成功地與「上海新聞頻率」(內地將電台統稱頻率,電視台統稱頻道),在上海市長訪港期間的記者會作了實時直播,上海聽眾和港人在同一時間獲知整個記者會全程內容,足見內地個別傳媒重視聽眾,對資訊的追求放在第一位,與昔日糾纏在與境外聯播時對責任承擔的忌諱不可同日而語。今次普通話台以既是國內又是境外媒體身份被邀出席,筆者在場主要介紹了多年來與內地及其他華語廣播電台交流合作的經驗及觀察。
兩日會議原定共廿六位海內外同業發言,第二天下午臨場加入美國之音代表發言。另外,在研討會之外,更提出了成立一個世界華語廣播聯盟的建議,編排既緊密又富開創性。
與會各地代表的廣泛性反映了這些年來內地媒體爭取聯繫的海外相關機構已遍佈全球,當中西方媒體主要為各地的公營廣播公司對外單位,其性質及功能與本地電台明顯不同。陣容包括澳洲廣播電台中文部主任陳昊、英國廣播公司(BBC)國際台新聞部經理Murray Holgate、德國之聲中文部主任Matthias von Hein、日本廣播協會(NHK)國際廣播電台華語組主任中村治、新加坡新傳媒電台副總裁石惠敏、聯合國電台華語組劉克凡,及美國之音(VOA)東亞及太平洋部主任Jay Henderson等。 其他出席及發言的內地媒體及境外代表包括中國國際廣播電台、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北京人民廣播電台、淅江廣電集團、江蘇電台、鳳凰衛視及香港電台,另加一位台灣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學系專任講師黃雅琴。
廣播天空能見度高或低
第一天的第一位講者是北京廣播學院廣播電視研究中心廣播電視語言研究所所長張頌。張教授桃李滿門,在座不少內地廣播高層及要員都曾是張老的學生,本身就是中國廣播藝術及發展的活字典。張教授除了闡揚國家對廣播語言美學研究及要求外,更指出,從全球各媒體的語言傳播看,華語傳播仍然處於弱勢。原因主要歸納為傳播媒體分散、各自為政、缺乏有雄厚資本支撐及受眾不穩定及模糊。
受眾面貌模糊可能是缺乏完善調研。中國國際廣播電台華語台新聞部趙健、郭彥兩位副主任的『對外華語廣播的未來走向和發展戰略思考』發言中指出,其所探討的海外華文電台指的是與中國政府的觀點立場沒有實質背離的電台。 雖說是一個世界華語廣播的學術研討會, 從學術出發的研究卻仍受著政治因素及資訊流通局限影響。學術研討在欠缺部份存在數據情況下,立論容易流於理念化。而學術研究的綜合性及客觀性,可能才是確立其參考價值所在。
會中另一現象亦真的令與會人士深思。世界華語廣播既始於二十年代,而中國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三日第一次從延安對外廣播起,世界各地對外華語廣播已有六十多年歷史,由當年每天數分鐘到今天每天二百七十多小時,用三十八種外語以及漢語電台節目廣播,到底受眾人數有多少,有說海外華僑三千萬,另一說法是六、七千萬。會上出現了各自引述各自的非正式數據,更莫論聽眾的面貌及背景資料大部份來自理所當然的立論。當今統計調查方法或準繩雖仍有被挑戰地方,但世界華語廣播同業若不能打破國與國之間的政治差異及傳媒理念的分歧,實際上難以聯手將各地的華語廣播受眾的數據整合,難免停留在各地政府對外宣傳工具階段,最終會窒礙華語廣播勢力的發展。
相對於中國要求華語廣播員語音一致化及技巧標準化,不只海外華語廣播人,連部份內地同業都另有看法。當英國廣播公司的 Murray Holgate 介紹BBC由當年對標準英語 (Received Pronunciation) 的執著,逐漸採取開放態度並引入有口音的主持人,好讓聽眾及主持的距離更接近時,引來席間不少內地地方電台的同業紛紛認同,更提出廣播的意義應採取接近群眾的態度。在今日內地媒體走上集團模式,講求創收及財政自足的時候,爭取廣告的時候先要爭取聽眾。廣播放棄高高在上的權威形象,走群眾路線就要說群眾的語言。要讓聽眾能有親切感,任用帶方言口音的主持可能是其中一個手段,令聽眾感覺「他說的是我的語言」。而這個來勢洶洶的市場力量,大概就是近年中央電視台及電台所面對的衝擊之一。
廣播天空有否傳真度
中國的廣播除近年受著內在市場化影響外,在對外廣播或與外地廣播媒體合作時卻是一直存在廣播理念的差異。值得一提是,澳洲廣播電台中文部主任陳昊的觀點。他本人十多年前亦曾在內地從事國際廣播,今番用客卿身份道出中國對外廣播理念與他在澳大利亞從事了十多年所體會實踐的理念存在著的不同處。他指出,內地的「對外廣播」等同「對外宣傳 」且接近西方 Propaganda「政治宣傳」之意。 陳亦認為中國文化中的報喜不報憂觀念根深蒂固,令海外華人看見不完整或矛盾的中國。
曾幾何時內地不斷有小煤礦發生傷亡事故及河南省「愛滋村」的新聞,西方媒體不乏報導及評論。同一時間的中國對外廣播,要不是避重就輕就是隻字不提,白白讓出了評論及想像空間給境外媒體。海外華人看著中國對外廣播同時看著境外傳媒,難免反思中國對外廣播的存在價值。全球通訊發達,任何媒體已經很難隻手遮天。其實一個國家設立對外廣播,究其目的不外是向外報導本國的觀點或宣傳本國價值觀。
廣播天空是否多元化
廿一世紀以來,幾樁對人類有深遠影響的世界大事中,令全球媒體工作者及群眾都確認了開放自由及多元的天空是何等重要。
「九一一」事件引起對世人關注西方文化與伊斯蘭教文化的鴻溝。在以西方美國跨國媒體為主導的新聞報導及輿論波瀾中, 中東半島電視台(Al Jazeera)就成為了全球觀眾仗以平衡的消息來源之一。 到了伊拉克戰爭時,由於開戰前,世界列強中的立場分化,中、法、德靠攏。我們亦見到在這場戰事的報導方面,中國媒體亦採比較主動態度為國人及國際間提供另一觀點。當本港傳媒遣派記者到戰場時,中國的新聞媒體部署亦已見規模。中央電視台九台亦採取強勢,在開戰後馬上進行廿四小時馬拉松廣播。(央視九台是國際對外廣播頻道)。
當日遠赴戰場報導的鳳凰衛視中文台北京記者站站長閭丘露薇亦是研討會座上講者,其發言時提出中文傳媒未能成為世界新聞主流一份子,原因值得傳媒人反思。 閭丘露薇舉了一例,她在巴格達時,美軍第一次銷毀武器時炸傷平民,她們是第一支採訪隊伍先到達現場報導,但往往事情是在西方媒體或通訊社報導過才廣為人知。華人媒體未能成為主流是否只是資金投放問題,本是任何一個傳媒人想深入探討的問題,可惜大會議程緊湊,未有跟進,實覺遺憾。
華語廣播未來發展的能量,相信會隨著中國國力日強與全球融合而增加。但若談到要與西方媒體及輿論並駕齊驅,顯然當中第一步先要整合各地華語廣播的力量。主辦單位亦借此研討會機會,提出一個成立「世界華語廣播聯盟」的動議。與會各方一致認同其目標。當中,美國之音代表 Jay Henderson似是有備而來, 即席提交了一份準備好了的建議書。
相對於西方及其他區域性的廣播聯盟(Asia-Pacific Broadcasting Union、Commonwealth Broadcasting Association、European Broadcasting Union、Public Broadcasting International等),中國的廣播人終於亦開始朝著這一方向出發了。
但華語廣播發展路向,肯定在未來仍會是值得學術界研究、廣播同業一同關注及開拓的工程。最近有外國學術研究指,廿一世紀普通話有條件成為全球最多人說及最多人學的語言。但若要成為影響全球的主導語言,又豈三言兩語的事。若說華語廣播要擠身成為世界有影響的力量,這當然是廣播人的長遠目標。短期而又有挑戰性的目標,就是透過協作,清除各式各種的政治、區域及文化壁壘,全球的華語廣播人方能拉近在廣播理念上的距離,並肩出發到那長遠的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