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傳媒記事簿

2004-08-15

「大遊行」傳媒報導趨客觀
七一新聞亞視涉自我審

  「七 一」大遊行似乎已成為另類「慶祝」回歸活動,今年遊行大致平靜,事後不少傳媒都糾纏於遊行人數統計的爭拗;至於本地傳媒在大遊行的參與,並非如去年般激烈,至少烽煙節目主持人沒有呼籲市民上街。傳媒當中,亦僅有壹傳媒集團老闆黎智英,親身走到遊行隊伍的最前線。但如此旗幟鮮明地支持民主派遊行的媒介只屬少數,大部份媒體對大遊行都沒有明確取態。事實上,與中方親善的媒體,都盡量避免觸及令到中央政府尷尬的內容,都刻意調節事件的敏感度,盡量將事件客觀化,以減低事件對社會分化的影響。值得留意的,是三份親中報章,皆分別在它的社論正面討論遊行人士的訴求,可見本地媒體不能只顧本地市場反應,亦要考慮國際及專業形象,因此對「七一」即使抱有不同政治取態,仍不能抹煞它的新聞價值。

  大遊行亦凸現媒介自我審查的憂慮。在「七一」當日,有來自國內的顧問建議亞視仿效內地媒體的做法-將慶祝回歸新聞列作詳細新聞的頭條,然後才報導遊行的消息,此建議令部份編採人員感到不滿。雖然編採部門最後沒有採納此建議,但反映亞視因為要在廣東省「落地」,不能不面對類似的審查壓力;但亦難以解釋如此重要的遊行活動,亞視新聞部竟沒有安排記者作現場報導。而無獨有偶,原本可翻看以往兩星期新聞重點的亞視網頁,「七一」當天的新聞報導竟離奇「失蹤」,引起網民的討論。


*   *   *


數碼電視落實零七年起步
政府被指漠視電視業訴

   經過兩次諮詢,行政會議在月初終於為地面數碼電視的開展定下一個時間表,香港的啟動期限由政府最早建議的零三年拖延至第二次諮詢的零六年及到最後拍版的零七年才開始;在頻譜分配方面,亦由原先政府建議的公開競投程序,改為毋須經過公開競投牌照;而且由原先建議兩家電視台只共用一個多頻數碼網絡作模擬及數碼同步廣播,改為各自額外多分配一條頻道,提供高解像電視服務。這個協議亦總算是各方滿意的方案,至少對現有市場經營環境的影響可減至最少。但港府為了要加速地面電視數碼化步伐,卻無奈犧牲開放免費地面電視市場的進程,將引入新競爭者的時間延後。這個先後次序的選取亦算合情合理,當啟動數碼步伐與市場開放二者未能兼得時,捨競爭取科技亦未嘗不是權宜之舉。

  香港電影界可透過「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進軍內地市場,但對電視業卻沒有一 點好處,代表香港電視業界的「香港電視專業人員協會」在月底批評CEPA未有幫助電視業。協會曾去信工商及科技局局長反映意見,結果只獲局方「冷淡回 覆」,因此高調透過輿論施壓,希望政府能正視電視業在內地發展的問題。


*   *   *


調查新聞來源廉署搜報館
新聞界強烈抗議深表不滿

   廉政公署在七月底採取了大規模搜查新聞材料及調查新聞來源行動,分別進入本港六間報館,翻閱文件及電腦,又向記者問話,更最少進入一名記者的寓所搜查。事件涉及先科國際高層涉嫌貪污案的新聞報導。事緣有律師替被捕的先科女職員,向高等法院申請人身保護令,指她遭非法禁錮,聆訊大部份時間在內庭進行,法庭不滿傳媒的報導,轉介執法部門跟進。廉署強調搜查行動合法,但此史無前例的行動卻引起新聞界強烈不滿,認為廉署毋須入報館搜查也可取得新聞界的合作,此舉嚴重滋擾報館作業,公然侵犯新聞自由,並且侵犯傳媒機構對資料來源保密的原則,令傳媒日後工作更困難。

  新聞界擔心廉政公署搜查行動會成為惡例,於是高調對此行動作出反擊。如幾個新聞團體均發表聲明,對廉署的行動表示不滿,質疑廉署無必要展開粗暴的大搜查,形容事件開創了惡劣先 例,嚴重傷害新聞自由,要求廉署作出檢討及合理解釋。而《星島日報》更採取法律行動,要求法院撤銷廉署對報館的搜查令,另《蘋果日報》亦有去信特首及審貪會要求關注事件。此外,事件亦引起國際輿論及國際記者組織的關注,對廉署大舉搜查報館深表不滿,批評廉政公署的手法嚴厲,沒有必要。事後,署理廉政專員李銘澤分別與三個新聞界團體會面,承諾會檢討這次處理手法,日後採取類似行動前,考慮新聞界的關注。


*   *   *


名嘴解約引起滿城風雨
新城致力向外開拓市

   七月下旬,輿論又傳出商台有意跟烽煙節目「名嘴」鄭經翰提早解約的新聞,到七月底終於獲得證實,事件引起社會極大震盪,不亞於當日封咪的新聞。商台由董事俞琤公開交代不滿鄭經翰等「名嘴」隨意「封咪」,認為影響新聞自由及電台節目運作,有意改變電台的感性路線。商台匆匆與「大班」解約的決定得到新華社及左派支持,卻為聽眾留下不少問號,而俞琤的態度亦引起聽眾強烈的反應,甚至引起不少「名嘴」支持者到商台門外示威,要求商台作出交代,此役令商台公信力大受影響;另一邊廂,鄭經翰又在參選立法會與否之間徘徊,解約風波到八月初仍未平息,雙方繼續互相攻擊,更有機會演變成對簿公堂,而商台高層出現了大換班,鄭經翰亦正式宣佈參選。

  無論此事如何了斷,經此一役,商台必定元氣大傷,既要重建聽眾的信心,亦要重整內部士氣,工程不可謂不浩大。與此同時,商台對手新城電台對外開拓亦有進展,新城與廣東電台於八月初開始,在多個時段進行聯播,覆蓋香港及珠三角區超過三千五百萬觀眾。這個被稱為本地「廣播史上首度聯盟」,希望能增加電台的廣告收益。看來電台亦逐步與電視看齊,對開拓內地市場不遺餘力。

相關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十二月傳媒記事簿

梁麗娟
2021-12-31

十一月傳媒記事簿

梁麗娟
2021-12-01

十月傳媒記事簿

梁麗娟
2021-11-02

九月傳媒記事簿

梁麗娟
2021-10-04

八月傳媒記事簿

梁麗娟
2021-09-02

七月傳媒記事簿

梁麗娟
2021-08-02

六月傳媒記事簿

梁麗娟
2021-07-02

五月傳媒記事簿

梁麗娟
2021-06-02

四月傳媒記事簿

梁麗娟
2021-05-04

三月傳媒記事簿

梁麗娟
2021-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