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構「公共價值」的思考 - 香港電台電視節目顧問團會議後記

2004-12-15
 
香港電台在數個月前在內部展開關於「公共價值」的討論,今年度的電視節目顧問團會議也以此為題,探討在新時代公營廣播的角色、未來的空間及如何為公眾提供更佳服務。

這次會議的討論,由廣播處長朱培慶引z英國廣播公司最近發表文件引發,文件題目是:「英國廣播公司的未來----構建公共價值」(Future of BBC -- Building Public Values),文件探討在數碼年代英國廣播公司如何在民主、文化、教育、社會及全球化的價值之下,構建她的公共價值。那麼,香港電台作為本港唯一公營廣播機構,港台的服務為香港有甚麼貢獻?在建構公共價值時我們又能做到甚麼?


公營廣播如何體現公共價值

目前的媒體環境已不單是競爭激烈問題,由於傳播技術的進步和發展,傳統上公營服務的角色----補足商營製作的不足----已顯得模糊,在接觸群眾上,窄播及分眾的發展,令公營廣播要面對如何突破滲透率的困局。在新一屆香港電台電視節目顧問團會議上,講者及顧問分別就「公共價值」及港台如何持續發展方面,提出寶貴意見。

在「公共價值」這個課題上,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陳韜文指出,「價值」是指個人或者集體取向;有別於「態度」或者「意見」,不會隨時地而變化,「價值」是一種穩定及持續的傾向。「價值」也是新中有舊,舊中有新,而鮮有全新的價值。媒介對於「價值」多是認定、更新、強化,再加以倡導。

陳教授從「價值」的意念談到公營廣播機構如何體現公共價值,他認為,港台要服膺於公共價值,這就是以社會公益作為基本出發點,以開放態度,提供平台,讓不同價值可以競爭,互相淘汰;這個平台必定要獨立、容忍及開放,以公眾利益作為出發點,並以全民總體利益作考慮。他也進一步提出公營媒體在體現公共價值時的「選擇」;陳教授認為:「在一些關鍵時刻,港台不宜逃避;作為一個公開平台,應當仁不讓,對歷史有判斷,盡量介入,為促進香港發展,應既提供平台,又介入並且參與其中,讓爭論能有歸納、討論、再歸納,然後達致共識,凝聚社會。」

香港大學新聞與傳媒研究中心總監陳婉瑩在會上,提出港台一些潛在價值的思考。她指出港台應以數碼方式,系統化處理大量具文化、教育、歷史價值的資訊性節目和資料,透過系統化處理,為這些寶貴的資產締造市場價值,以是符合持續發展的需要。陳婉瑩教授的意見是前瞻性的,她認為港台應藉助數碼技術,朝產業化發展,從而支持港台的公共性及達到持續發展的目標。

事實上,內地媒體近年也是朝著產業化、數碼化及公共化三方面發展,這三大方向正正說明公營廣播在服務社群的同時,製作如何帶來收益及如何利用技術發展締造更大的「價值」。誠然,陳教授提出談論多年的公司化已經過時,港台要以典範轉換模式重新思考定位問題,這是挑戰也是機會。

然而,立法會議員曾鈺成認為,要討論香港電台為社會、為公眾塑造甚麼「價值」是危險的事情,因為任何東西一旦成為公共價值,或社會共同接受的價值,便不是「創建」的問題,即「價值」是社會接受的,是主流,那就不存在創建。他指出,港台應以現行的平台提供全面、正確、完整的資訊,並如實、準確、客觀向大眾輸送資訊,也透過我們的平台讓不同意見交鋒,反映社會不同主張和意見,這些我們都會繼續貫徹和實踐的。

香港浸會大學傳播學院講座教授朱立的學術生涯,離不開公營廣播,打從他的碩士研究起,朱立教授就一直關注著各地公營廣播的發展及角色。他提醒我們公營廣播要做得好,第一要有充裕財政;第二要有良好的政治環境;第三要容許聽眾、市民、弱勢團體參與。他提出「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價值概念,認為港台應更顧極擔當批評者角色,在傳媒環境越趨商業化的今天,繼續保持具香港特色,由政府資助而批評政府、批評社會的公營廣播機構。

傳媒評論員梁麗娟與立法會資訊科技及廣播事務委員會主席單仲偕分別提出,在新媒體環境下,港台的製作應發掘及利用不同新媒體渠道廣播,這些渠道包括PDA,Palm,3G等等,與公眾互動接觸。而互聯網也是在公眾頻道落實前,一個有巨大潛力的平台。梁麗娟認為,為爭取佔有率及更多觀眾,在網上建立不同頻道,如青少年頻道、幼兒節目,etv online,self-learning等等,在香港面對轉型過程中,因應公眾不同需求,由港台利用網上頻道提供支援,同時,因應分眾的現實,為受眾不同的需要而配合以不同形式的廣播策略。


新媒體環境中持續發展

對於港台的持續發展,財政資源是一個重要的課題,陳韜文在會上提出一項新構想,他以近期西九龍文娛藝術區爭議中,有人建議把西九土地分拆拍賣,他認為可將所得數以百億元計的款項,部份用以成立「公營廣播基金」,支持港台持續發展。其他顧問們也有不少真知灼見,例如在年齡分隔問題上,需要思考年青人的價值和他們的需要,是否已經在我們的服務中得到反映?電視節目顧問團是否要成立青年節目顧問團,或者進而邀請一些中學同學提供對節目的意見,均是極具參考價值的意見。

面對傳播技術已把大眾傳播帶到窄播,未來如何利用互聯網進一步擴展聽眾及觀眾群,照顧不同人士的需要,也將是我們積極考量的課題,對於新媒體及數碼廣播帶來的機會,我們會研究從網絡、媒介作出發點外,更多從使用者或內容出發,適應新時代受眾的需要。

有顧問指出,港台的「價值」是每個市民可以從我們的服務中得到好處(public good),而這種好處的總和就是我們對社會總體的價值。對此,我們會鞭策自己,注意製作的廣泛性,突破本土的框架,適合國際需要,增加效益。

香港電台秉承七十五年的廣播經驗,與香港一起成長,未來在廣播事業上,應有怎樣的角色?如何在數碼年代,面對技術轉變及政府收縮資源下,持續發展?我們又是否要在節目製作者或內容供應者以外,對公共事務、全民總體利益的事情上,進一步扮演推動者的角色,凝聚社會?會上,有顧問引用多年前一齣電影《電視台風雲》主角的一句話:「電視台追求的是decency。」我也以藉這句話作結,期望港台團隊在面對急速轉變的時代,緊守崗位,製作優質節目,讓港台繼續扮演一個decent的角色。
相關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香港公共廣播的宿命

文乃揚
2020-04-30

是市場太小還是競爭太少

李敬華
2019-06-06

香港電台如何繼往開來

鍾庭耀
2009-12-14